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说三国     
毒泉之谜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三国演义》在第八十八回对此进行了艺术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馒头的来历     
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攻下了四川,建立了蜀国,要和曹操、孙权争天下。可是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亲自带兵去征讨孟获。蜀国军队向南进攻,要渡过泸水。那时的泸水一带,人烟稀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有人提出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去祭河神,这样才能顺利通过泸水。诸葛亮当时主张以仁义收服孟获,当然不能采用这种办法。后来诸葛亮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泸水的河神,用以鼓舞士气…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的孟获,由于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南征时,对他采取富有传奇色彩的“七擒七纵”,加之一些有关记载和演义小说的渲染,使其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且在人们心目中,一般都认为他是一位少教民族的首领。这在一些辞书、中国通史、历史教科书等都有反映。这样,孟获是少数民族首领或彝族首领的看法,似已成为定论,有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就孟获的身份和族属问题提些看法,望有以匡正。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对孟获应实施过“擒纵”攻心策略,至于七次则不一定准确。一是缺乏必须做的理由,二是与先前待军众集合一并歼之战术原则不符,三是在现实中缺乏具体的地理环境支持。最早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华阳国志》多有将别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的例子,因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很可能是将蜀汉政权多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三国演义》七擒孟获情节丰富,罗贯中在史传和《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写出了给后人深刻印象的“七擒孟获”故事。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有一段奇文,那就是七擒孟获。我们所以说七擒孟获的描写是一段奇文,是因为在以现实主义作为主要描写手段的《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作者在这里多借助于浪漫主义手法进行描绘,塑造诸葛亮的形象,歌颂他超人的智慧,肯定他执行的民族和睦政策。在这里,诸葛亮不但与孟获斗智斗勇,降服其心,而且战胜了能呼风唤雨、驱使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并且借助于伏波将军神灵的帮助,克服了非人力所能克服的困难。这些描写光怪陆离,扑朔迷离,闪耀着浪漫主义光辉。  相似文献   

6.
民国重修《新安月潭朱氏族谱》卷一非朱熹佚文.一、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以下称《世谱》)共载十世,《新安月潭朱氏族谱》(以下称《族谱》)只是一世至六世"一以朱子定本为正";二、《世谱》各支全录,《族谱》七世起只记朱振后裔;三、《世谱》一定载朱然支派,《族谱》未记朱然支派;四、《世谱》不会自称"公",更不会称子为"公",《族谱》不仅称朱熹为"公",而且还称其子为"公".  相似文献   

7.
藤甲军归来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说的是,南蛮首领孟获虽六次败于诸葛亮,但仍心有不服,请了乌戈国藤甲军前来助阵,藤甲军酋战蜀军就大获全胜,随后大进追杀,蜀将魏延且战且逃,连败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最后,诸葛亮不得不自损阳寿,以火攻之,方才击退,成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佳话。  相似文献   

8.
1989年,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一部电视系列短片<十诫》.《十诫》灵感来自基督教的"十诫",但讲述的是现代人的故事.其中"《十诫》之五"题为"杀人短片",借用宗教戒律的"不可杀人",但作了全新的阐析.王成军在《论中西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中谈到,中西不少文艺作品都存在道德安全问题,比如对杀人犯的美化.  相似文献   

9.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一书存在着对基本史料的误读、误用。如其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史记·封禅书》所说秦国诸畤祭五色帝有误,进而判定"秦不祭五色帝",汉初才确立五色帝之祀。该书将武帝时代歌颂天地合祀的《惟泰元》《天地》两篇郊祀歌曲解为单纯歌颂"太一"之辞,进而认为太一地位甚至高于"天",这无疑拔高了汉武帝创立太一之祀的意义。在探讨西汉末年元始仪时,《秦汉国家祭祀史稿》还忽视了《三辅黄图》中关于元始仪的核心史料。此外,在阐释秦汉祭祀演变时,该书过度诠释了相关史料,夸大了秦汉东西祭祀格局之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11.
1930年代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多采用政治、经济视角展开社会批判,尤其是"左翼"倾向作家的"进城"书写更为明显。王统照的《山雨》、茅盾的《子夜》《微波》、丁玲的《奔》、叶紫的《杨七公公过年》五篇小说构成了一幅1930年代的城乡"流民图",小说旨在揭露和批判支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外来资本"的"罪恶",呈现出"半殖民地"国家想象色彩。  相似文献   

12.
以四位70后作家的五部作品《多湾》《叶落长安》《叶落大地》《朱雀》以及《耶路撒冷》为例,探讨这部分作品的"寻根"意识。区别于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这些诞生于新世纪的"70后文学"通过重塑时间、生产乡土以及重述家庭史,将日常生活"赋魅",从而塑造出"新的意识形态",并最终指向"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国家级"非遗"名录《羌戈大战》,多年来被视为羌族先民由北方南下岷江上游战胜当地土著"戈基"人而定居其地的重要证据。本文经深入分析认为,现今流传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及其传说内容,以羌族英雄史诗《迟基格布》传说为基础,融合了"野人"传说、羌族部分先民的南迁祖源记忆和"白狗"羌人东迁进入岷江上游时与戈基人的战争传说等内容。《羌戈大战》的主要内容源自"迟基格布"南征传说,应为"迟戈大战",反映的是岷江上游羌人部落之间的战争而非异族间的战争。迟基与戈基同为本土古蜀人支系"冉駹"部落,羌族自称的"尔玛"、"日麦"为"冉駹"的同音异写。  相似文献   

14.
《月》描写作家面对凉月的感受,于情思绵邈中抒发出对寒光朗照铺盖的冰冷世界的诅咒。作家从各个方面;不论冬、夏,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在静夜里描写面对长空皓月时的心情,极写明月的"冷",读着《月》,似乎真的有一股冷光寒气扑面而来。作家极力描摹月光的"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  相似文献   

15.
有人叫他"傻子",有人叫他"疯子",有人叫他"怪人",而他则自称是"民间环保志愿者"——2008年1月27日,由《新文化报》、《吉林年鉴》、吉林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第五届2007"感动吉林"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来自吉林省最贫困地区通榆县科尔沁沙地的治沙英雄、被人们称为"环保狂人"的56岁的万平排名第一,荣获了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奖!接过这沉甸甸的奖杯,听着观众热烈的掌声,万平显得非常平静,他说:"我做这个工作91个月了,谢谢所有关注、支持、帮助和安慰我的人。  相似文献   

16.
"《诗》有五际"以上古数术学作为知识背景,把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思想与《诗经》的篇目糅合起来,借以说明社会政治变革的规律或趋势.所谓"际",是指世运(或社会政治)发生变革的时刻;"五际"顺次轮回,就是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规律.亥、卯、午、酉、戌,是革命或变革的时刻;而与之相对应的《大明》、《天保》、《采芑》、《祈父》、《十月之交》五篇诗歌,则分别代表着革命或变革的意义.因此,"《诗》有五际"的实质并不是文学(诗学)思想,而是一种经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旧闻假报     
《可乐》2006,(12)
新闻速递"和氏璧"重现江湖演绎《疯狂的石头》一部名为《疯狂的石头》的电影,自三个月前上映后,至今票房收入已超过9000万元秦币,"石头现象"成为市民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更有学者研究后得出结论,电影中的那块石头即失传多年的"和氏璧"。日前,学术界在咸阳古城召开了"和氏璧重现江湖专题学术研讨会"。在风景秀美的"阿房宫大酒店",与会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畅所  相似文献   

18.
《宋会要辑稿》是大晟府研究最为可靠的原始史料,但错误亦较繁夥。如其《乐》三之二六、二七、二八及邓洵武《诸生习乐乞行按试奏》后两道诏书中的"大观二年"当为"政和三年",《乐》三之二五、二六中的"崇宁五年"当为"大观三年",《乐》四之一中的"大观六年"当为"政和六年",《食货》四三之一二中的"宣和七年"当为"政和七年"。  相似文献   

19.
正"邮票贺新岁,品赏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品,种类很多,有"如意结",寓意称心如意、万事如意;有"同心结",寓意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有"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祥瑞美好;有"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中国邮政于1月10日发行的《拜年》特种邮票一套1枚(图一),邮票图案背景下方衬以五个相互连接的大红色"中国结"。1月26日,中国邮政将发行《中国结》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20.
学界所指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其主流是从清末民初产生蔓延整个民国时期,其称呼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和"中国现代消遣小说"。前五种称谓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而从这类小说消遣娱乐的核心特征、自己的主张和新文学对其的批判来看,"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命名相对而言最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