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谈谈石勒     
中国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是各族统治者纷纷建立割据政权,称霸一方的动乱时期。不过,十六国政权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有区别地来看待他们。即使同一政权,创业者和后继者也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这里,拟就十六国中后赵的创建者石勒,略予论述。石勒(274至333年),字世龙,初名(?),上党武乡(山西榆社县境)的羯族人。据《晋  相似文献   

2.
石勒 (公元 2 74~3 3 3年 ) ,是我国西晋后期十六国时后赵的开国皇帝 ,字世龙 ,羯人 ,父祖皆部落小帅。小时候他家境贫寒 ,曾“行贩洛阳” ,为人“力耕”。2 0多岁上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耕奴。他乘西晋大乱 ,以十八骑起兵 ,并与汲桑等聚众起义 ,后投刘渊为大将 ,重用汉族官员张宾 ,联合汉族的一些统治者 ,发展成为称雄北方的割据势力。在历次争战中 ,他凭着政治手段和军事才能 ,“发迹河朔 ,席卷兖豫 ,饮马江淮 ,折冲汉沔” ,使“南至盟津 ,西达龙门 ,东至于河 ,北至于塞恒”的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公元 3 1 2年建都襄国 (今…  相似文献   

3.
隋唐五代时期,又回复到秦汉的郡、县两级制。 隋文帝为改变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于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裁并郡县,取消郡一级建制。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又改州为郡,恢复郡统县的两级制。郡的长官仍称太守,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这一时期,甘肃境设十六郡、七十六县。 安定郡,治安定(故治在今泾川县北),统七县:安定、鹑觚(今灵台县)、阴盘(故治在今平凉市今东)、朝那(故治在今平凉市西北)、良原(故治在今灵台县西北)、临泾(今镇原县)、华亭(今华亭县)。 北地郡(北魏置豳州,西魏改宁州),统六县:定安(郡治,今宁县)、罗川(隋开皇初改阳周为罗川今正宁县)、彭原(故治在今镇原县东)、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三水(故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  相似文献   

4.
真番郡考疑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在其地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其中真番郡的地域方位究竟在今何处,学界历来是仁智互见,莫衷一是。有持“在北说”者,有持“在南说”者,本文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将“真番郡”与“古朝鲜”、“高句丽”相比较,梳理真番地区历史变迁的脉络,对南北两说作进一步考释,将武帝所置真番郡比定为今朝鲜半岛黄海南、北道及京畿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兰州在春秋、战国以前(约公元前4000—前722年)属雍州地,为羌戎部族据有。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霸西戎,始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兰州属陇西郡辖。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秋,以“边塞阔远”,乃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县增置金城郡,治允吾。在今永靖县东北小川西约二公里黄河北岸之汉城遗址,即 湟水入黄河处之三角地区(一说在今青海民和县东上下川口之边墙村附近)。并置金城县,治所在“皋兰山北少西濒河者”,即今西固城之北。属金城郡辖。但据《皋兰县志》载:“金城县建置当在昭帝之前”。考秦时陇西郡所辖9县中尚无金城县,故西汉置,当无疑。 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二年(314年),十六国之一前凉王张寔,将金城郡治由苑川河谷的尚古城(今榆中金崖乡南五里处)迁都至今兰州市西固区之西固城,并开始在此筑城,此乃兰州筑城之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之久。北魏时复由兰州西固城三次迁都苑川,西魏再次由苑川迁都至今兰州市城关区(今五泉山南三爱堂一带)。并改金城县  相似文献   

6.
殷宪 《晋阳学刊》2012,(2):11-19
2006年,大同地区民间发现了北齐《张谟墓志》拓本一帧。张谟系北齐武平五年(555)到任的北新城领民正,"武平六年十一月五日薨于新城治所,""七年三月十二日窆于新城之北岗。"循《张谟墓志》之迹,于大同市西南150公里的朔州市朔城区梵王寺村北500米发现了一处北魏、北齐古城,墙垣宛然。其西半为北魏城,又被里人指为皇城。皇城之西、之北多有古代墓葬,照壁山被称为皇陵者径40米,北岗复有称太子坟的新盗封土,二陵间尚有二较大坟冢,皆有盗洞。据《魏书》",立平齐郡于平城西北北新城……寻徙治京城西南二百余里旧阴馆之西。""后乃徙二城民望于下馆,朝廷置平齐郡,怀宁、归安二县以居之。"《北齐书.地形志》载:"朔州……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同书《高叡传》又载,天保"八年,征(高)叡赴邺,仍除北朔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于此可证,朔州市梵王寺村之古城,即北魏之平齐郡,北齐之北新城镇和北朔州。它还可能是代王拓跋猗卢南移的小平城。  相似文献   

7.
九、新都县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才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开明氏九世曰开明帝,始徒国邑于成都;其死仍葬于新都附近。今年二月,新都马家公社发现战国时的棺墓,疑是开明王墓。秦灭蜀,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汉置广汉郡,以新都隶之。晋初属梁州新都郡,后属广汉郡。西魏废郡留县。隋改县名“兴乐”,后与新繁皆省入成都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县,仍叫新都(《隋志》)。迄今未改。  相似文献   

8.
兰州,原名金城,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天水郡的榆中、金城,陇西郡的枹罕、允吾,武威郡的令居、枝阳共六县始置金城郡。郡治允吾。东汉末年迁至榆中,魏晋因之。十六国前凉张寔时,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县同治于一城。西秦时,金城曾一度为乞伏乾归的国都。隋开皇元年(另说三年)废金城郡,始置兰州,取城南之皋兰山以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复为金城郡。唐武德二年,又复为兰州并沿革至今。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两汉魏晋时的金城故址在今何处?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赤水的地望,据达崴(崔永红)在《关于吐谷浑部分地名考释观点简介》一文中列举有五种观点:1、兴海县境内说。吴景敖曾主此说,任乃强、曾文琼二人进一步确指“赤水应即是青根河(大河坝河)。赤水城疑即是青根河与水塔拉河汇合处(今西宁玉树公路十七道班处)。”2、共和境内说。日本学者佐藤长认为赤水即在今曲沟注入黄河的乌兰布拉克河,赤水城,亦即西魏改名的树敦城,是乌兰布拉克河畔的恰卜恰。周伟洲在《吐谷浑史》书中亦主此说,“赤水,应即《隋书·地理志)河源郡所治之赤水,在今青海东南的曲沟(或云在共和)。”3、先恰卜恰后兴海说。李文实先生认为赤水为共和县的曲沟水,前凉、前秦、南凉及北魏均名曲沟水入黄河处为赤水。而魏改称树敦城,北周因之,隋移赤水镇于今兴海县,于其地置河源郡。他认为赤水地望隋以前在恰卜恰东南,隋以后在兴海县境内。此外,还有两种说法。日本松田寿男认为赤水有两个地方,一是隋时所置河源郡辖下的赤水县,其地在今柴达木流域与青海之间,也  相似文献   

10.
皇甫氏籍地朝那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家族原籍朝那县,在今彭阳县古城镇,有大量历史文献可资稽考,至今遗址尚存,还有出土的朝那鼎为铁证。有人认为:东汉中后期安定郡南迁,朝那县也随之南迁了。但查遍史籍,只有安定郡南迁的记载,绝无朝那县在此时南迁的任何记载,同隶安定郡的高平、三水、乌氏县也未南迁。魏、晋、十六国时,朝那县仍在古城镇,西魏大统元年(535)才迁至今甘肃灵台县境。  相似文献   

11.
"三级联创"是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协同联动,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形式.开展"三级联创"要紧扣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要通过建设小康村的成效来检验,使党建工作切实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秋节源自新罗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增 《文史哲》2003,(6):97-101
开成四年(839),日本高僧圆仁在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法花院见到寺中新罗僧人过八月十五节,遂在当天的行记中写道:"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检索中国文献,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没有中秋一节。清人王谟说这不是宗懔缺记,也不是荆楚一带没有此节,而是唐代以前就没有这个节日。在唐代文献中,中唐,特别是入晚唐以后,士大夫中出现中秋赏月之事。但在唐代,中秋尚无节日性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是唐朝士大夫的赏月活动与新罗侨民的节庆活动相互影响,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13.
明代乡村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都、保、区、里、社、屯等为重点,考述了明代乡级以下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存在地区、历史渊源、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里甲组织之间的关系。澄清了目前明史界的某些误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乡之下的“都”这一早在宋元时代就已定型的地域单位,是解决明初里甲编制中存在的人户标准与自然村落之间矛盾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4.
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城镇化道路是当前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没有走一般意义上“离土又离乡”的城镇化之路,而是借助文化旅游业的特色发展,“离土不离乡”地带动全县超过50亿元的大产业。村民们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完成“不离本土的城镇化”,这给中国探索新的城镇化之路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隋代的文、炀两位帝王对待文学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对隋代的文学审美状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隋文帝阻遏了隋代文学美学的发展,而隋炀帝受南方文化、美学环境的孕育,融汇气势于华丽之中,促进了隋代文学美学的发展。南北朝的长期割据,使南北两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美学风范,南方清绮,北方质实。南北文学美学之差异反映了地理文化之差异。随着隋代在地域上的统一,为南北文学美学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唐朝立国不久,就废止了乡正长,里正长成为地方基层管理的重要力役。吐鲁番出土文书反映,唐朝铨拟里正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为了保证政令及时传达、对乡村事务及时了解和处理,唐代实行了里正上直及县吏分片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赵晓峰 《学术界》2012,(6):232-236,264
陈柏峰的新著《乡村江湖》,以“混混”问题为切入点,引入区域比较的视角,使我们在中国农村的非均衡性中看到了村庄的极端重要性.从陈的研究中汲取经验,如何重塑村落社区的“公共性”,培育农民的社会自治能力,真正地“找回村庄”,是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勤廉爱民 ,不论为官何处 ,都能把民众疾苦放在心上 ,体察民情 ,为民排忧。晚年他用自己节省下来的俸禄在家乡创办义庄 ,接济族人 ,历史上影响巨大。范仲淹的这些行为与他的家庭环境和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小林 《殷都学刊》2008,29(3):103-108
杨家将故事和水浒故事极为类似:小说构成方面,杨家将小说和《水浒传》都是分段缀合结构,成书过程都与南宋时期的抗金斗争相关;人物渊源方面,杨志是杨家将后裔,鲁智深和杨五郎很相像,杨温的故事被《水浒传》吸收;具体情节方面,双方都有衅起良马、五台山参禅、征辽、还愿等内容,而且彼此之间明显有借鉴关系。考察双方的这些相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代累积型小说成书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