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两个不同的辨证法传统,柏拉图的传统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发扬光大,而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遗产却被后人所遗忘。亚里士多德在对前人辩证法思想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辩证命题、辩证推理和辩证论证为主要内容的辩证逻辑体系。然而,这样伟大的知识遗产被后人认为是论辩的技艺而没有科学价值给忽视掉了。我们将发现亚里士多德本人所使用的辩证法对价值和形而上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是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伟大哲学家。两人的哲学体系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沿着古希腊哲学思维发展的“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看,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分别处于希腊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柏拉图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分析性、抽象性;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维则带有很大程度的综合性、具体性。也就是说,思维方式的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是形成柏拉图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差异的最根本的原因。古希腊哲学一开始就把探寻宇宙万物的本原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且关于本原(后来演变为本体)问题的研究成为贯穿古希腊哲学始终的主线。因此,从古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本体观发展到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观,明显地展示了古希腊人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综合到分析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无论是本体论知识论还是政治伦理学说,无论是思辨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离不开灵魂学说。灵魂说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是人性和神性、人论和神论的交汇地。柏拉图把灵魂看作与肉体相分离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不朽的实体,通过灵魂论证理念的存在,而且使人获得对理念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反对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但把灵魂提到原因、本体、本质、形式、现实的高度,灵魂还是优于高于肉体。柏拉图将感觉排除于灵魂之外,提出“灵魂三部分”之说,强调理性居支配地位;亚里士多德坚持思维与感觉是灵魂的两种不同的功能(能力),两者与对象的形式同一,都有一定的能动性,但更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性,乃至永恒不朽的主动理性;柏拉图(以正义论为核心)和亚里士多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学说虽然内容各异,但均根植于人的灵魂的本性,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本质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摹仿”一词大概起源于远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秘仪活动。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的应用范围从祭典领域转移到了哲学和技艺领域。“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其在认识论中和叙述字中都拥有相同和不同的解读。柏拉图认为诗人画家的摹仿只触及灵魂中的低下部分,与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相去甚远,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败坏社会风气。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迥异于柏拉图。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新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5.
李平 《社会科学》2007,3(3):184-192
在古代希腊(特别是雅典),观看悲剧不仅是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也是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悲剧艺术对观众的情感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对此展开了隐性的抗辩。与柏拉图的政治性否定不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客观分析了悲剧接受的后续心理效果。从宏观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艺术本质展开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任倩 《社会科学家》2006,(Z1):11-1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大厦,是在对众多先辈的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其所著的《形而上学》一书里,始终贯穿着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先辈理论的独到见解.而在第一卷的第九章、第十三卷、第十四卷,亚里士多德花了很大的篇幅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十分详尽的批判,从中可见,柏拉图理念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之深远.本文将就这几个篇章简要地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是如何进行批判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 竖看历史,“人治”和“法治”作为有关治理国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则、方法、理论或思想主张,不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都是古已有之而非今人所始创的治国思想。古代,在西方便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关于法治和人治的对立,在中国也有过体现这种思想对立的“儒法之争”。后来,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特权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把人  相似文献   

8.
李孟国 《理论界》2008,(11):104-106
本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对本体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分别提出个体事物和形式是第一本体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考察始终相关于柏拉图的相论,起初是对相论的批评,后来则是对相论的回归,这一过程使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既呈现出矛盾,又显示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从表面上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诗的态度决然不同,前者驱逐诗人贬低诗的价值,而后者则为诗的存在辩护抬高诗的价值.但实际上,二者的不同又有内在的同一,即二者的诗学都是理性主义诗学,在感性与理性对立,哲学与诗二元对立上,他们都坚持理性与哲学为中心,从而贬低诗与感性.他们真正的差异在于柏拉图在另外一种意义无限抬高了诗的地位,而亚里士多德依据理性主义原则贬低了诗的地位.本文认为,这两种对诗的态度都是对诗本身价值的遮蔽.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公正,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坚持了古希腊的德性认识传统,认为公正是一种德性,并意识到公正与其他德性的不同,但同时又比柏拉图更进一步,不仅把公正看成一种整体德性,而且强调了其个体间性。在具体的使用语境中,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含义有饱满与不饱满之别。公正的人、公正的德性、公正的行为、公正的事中的"公正"二字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其中"公正的人"中的"公正"所表达的公正含义最为饱满,其余的公正只包含了公正的部分含义。从整体上看,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是成熟形态的德性正义论。  相似文献   

11.
何历宇 《云梦学刊》2003,24(3):25-28
柏拉图有关政治技艺的思想包括:政治技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中庸之道是政治技艺的基本原则;政治技艺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和完善;政治技艺是一种理念等。这些思想说明,柏拉图政治思想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滥觞与西方主流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与中国古代的经典政治理论是不同质的。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模仿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正是通过创造性模仿 ,亚氏一方面把诗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区别开来 ,另一方面把诗与雕塑、绘画等其他美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在创造性模仿中 ,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这些艺术的本质特征。创造性模仿不仅仅是它们的手段 ,也是它们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区分了诗与其他艺术 ,并通过阐述诗是一种用语言模仿现实存在的艺术 ,完成了对诗的艺术本质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将艺术与模仿组合在一起作思辨性的考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做出了重要的阐释。这构成了艺术哲学的一大传统,尤其到了现代,模仿更是作为建构现代艺术体系的单一原理而存在,艺术与模仿及美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艺术形态的变幻,"艺术作为模仿"这一信条也不断被挑战,但是这些并不构成对它的威胁。直到"现成品"艺术出现,才真正取消了模仿统合艺术的地位而存在,然而现成品艺术又重新提出了已经借助模仿解决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古希腊的传统思想观念中,中庸之道无论对科学、技术还是艺术或者对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最理想的方式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直接继承古希腊这一传统思想,他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同时,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对中庸思想在理论上作出论证,并作为一项准则在伦理学、美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里加以使用。应当说,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伦理观作为一种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的道德指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小玲 《阴山学刊》2004,17(3):38-41
《茶馆》对传统久远的亚里斯多德戏剧观念予以了大胆突破,它不推崇情节(行动),而是以人物(叙述)取胜。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上,《茶馆》则以"面式"叙事结构、充满历史感的宏大艺术构思、叙事诗般的讲述方式,以及"陌生化"技巧和象征手法等的运用,表现出与世界文艺的相通融合。老舍先生以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意识和不拘一格、扬弃整合的创造性劳动,赋予了《茶馆》以开放性、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希腊哲学本体论问题,有过诸多讨论。本文认为,本原问题从早期的智者讨论开始,经泰勒斯、巴门尼德,最后到亚里士多德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对于本体论前后不一的思维转向的认识,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了哲学中理性与经验的鸿沟,认识到这点对于我们研究本体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电视艺术活动,由此决定基本研究课题是电视艺术创作论、电视艺术接受论、电视艺术文本研究、电视艺术的源泉与影响问题。电视艺术学是电视研究与艺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本身又包括电视艺术理论、电视艺术批评、电视艺术史、电视艺术理论史和电视艺术批评史等五个更小的下位学科。  相似文献   

18.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社会学核心,要正确认识其美学思想,必须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理想国是柏拉图主观润色了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王国;其“审美阶梯说”则是理想国的美学核心和灵魂。它使美学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视野的开放性和纵深性。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其美学思想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但历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亚里士多德视音乐为陶冶性格和情操之必须,认为它的快感可以共鸣于灵魂的性格,而音乐的和谐不仅直达灵魂的和谐,并且最终通过数的原则,反映了宇宙的和谐。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显示何以音乐在古代艺术中久居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