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善治理念指导下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成为现代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但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电子乌托邦的幻想、数字鸿沟的存在、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以及传统政治体制的限制。总的来说,目前的网络政治参与缺乏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善治理念强调的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通过政府与公民的协作努力使整个社会实现广泛的民主。对此,我们应该在善治理念指导下,政府与公民合作努力共同消除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这样才能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使网络政治参与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莹 《人文杂志》2007,63(6):58-67
"信任"社会资本不仅对一国的繁荣与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信任与公民政治知识之间关联性的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深入探讨人际信任、公民对媒体的信任以及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对公民政治知识的成长究竟有多大以及何种程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地剖析与研究,阐明提升"信任"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推进公民政治知识成长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艳霞 《人文杂志》2007,(3):175-178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排斥、消极公民、政治冷漠等公民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政府综合治理水平的提高,而且与国际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相违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系的扭曲与不和谐,对此,只有以协调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基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市场领域、国家领域和公共领域和谐共处,才能够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为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水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殷冬水 《江海学刊》2015,(2):108-116,239
政治平等指所有受政府公共政策影响的公民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具有大致相同的影响力。政治平等是公民有尊严地生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正义得以实现的政治条件,是政治共同体维系政治团结的重要基础。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些人认为政治平等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难以实现的、难以测量的,可能会侵犯其他政治价值。实现政治平等,需要实现某种程度的经济平等,同时要限制经济不平等对政治平等的影响,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公民权,公平配置代表权。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强大活跃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成功的重要保证。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四个根本转变。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社会生活契约化体现着自由、平等、法治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与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相比,基于公民身份产生的作为政治态度的公民义务感,服从的是一定政治权力系统下公共生活的合作秩序。公民义务感在公共生活中的表现是主动承担社会合作成本的意愿——如守法、分担税款、服兵役等,是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也是公民在真正构成选择的情况下的内心对"应当"的认同,而不是"被迫"的服从。促使公民义务感的产生关键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这种公平性不仅体现在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平衡对比中,还体现在社会合作的成本在不同公民间的分布与比较。  相似文献   

7.
追求"善治"的实质就是公共生活领域由政府与公民进行合作治理.民主政治要求政府决策必须广泛而深入地吸纳公民政治参与,并让公民的政治参与贯彻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为此,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与公民政治参与的互动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是指国家适应社会的政治状况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途径,使公民学习和掌握社会政治规范,并使其形成适应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与政治行为.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普遍关注.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推进了我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宋源 《北方论丛》2003,(3):33-36
现代政治生活对诸多领域都有其重要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是现代政治生活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生活道德需求的公民和国家两个向度中,前包括法制社会的要求和公民道德层次的提升;后包括政治制度的道德化、政府的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论公民政治参与的道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建构政治生活的一种途径,是政治生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政治获得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社会基础。由于它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因此,它具有道德性。它离不开道德动力,内含着自由、平等、消解分歧以及寻求政治生活的共同基础等道德要求,要求公民具有区分公私、诉诸公共理由、宽容或者妥协、监督和敢于合理地批评官员等主要道德品质,并能够产生达成合理的共识、明确公民的义务、规范政府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的道德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冲突是政治的源泉,政治的本质就是使人们从冲突走向一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政治妥协。政治妥协不是投降、不是软弱,更不是反动,它是一门政治艺术,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是在民主制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可行性合作。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刻理解“政治的灵魂——妥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进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同时得以推进的进程。无论是通过主观规划与设计所推动的一国政治发展,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形成种种差异或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在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这些都是政治的生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治一旦形成,一旦通过其特有的力量作用于社会乃至作用于自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着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一方面,基于特定的国情基础来构建一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合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也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那些共通的、普遍的政治文明成果主要包括:属于政治原则方面的,如"人民主权"原则以及基于这个原则的一些价值和理念;属于政治精神方面的,如国家治理中的"法治精神";属于政治技术方面的,如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手段。当然,正确区分政治发展中的合理借鉴与向别国输出政治价值和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秩序、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互动体系,他们之间构成一个“冲突—整合—有序—再冲突”的螺旋发展过程,其中政治冲突是问题,政治整合是手段,政治秩序则是前提和目的。厘清三者关系,对维系与发展现有的政治秩序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4.
台湾政治转型从一开始就与本土化联系在一起 ,本土化体现了岛内民众希望当家作主的民主诉求 ,有其正当性的一面 ,但本土化运动常常被岛内政治利益集团所利用 ,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台湾政治转型始于蒋经国时期的政治民主化 ,基本上顺应了西方民主化浪潮 ,但到了李登辉主政后期和陈水扁执政时期 ,政治本土化成为他们推行分裂主义的政治工具 ,台湾政治转型正在被引向极端本土化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其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公民生活上的诸多压力使其无暇进行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使其不愿意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使其不能广泛参与,因此,只有增强公民对政府、制度以及政策的认同程度,建立与健全各种公民权利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才能使其进行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征和推动力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一定领域和一定程度上的参与缺失,并形成了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极大制约.对此,我们要在分析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及时采取多种相应的对策,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7.
政治信仰是政治哲学生成的精神基础,是其指向的最高境界,是其学科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制约其全程的灵魂.如果政治信仰不明晰、不自觉,任何政治哲学体系恐怕难以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样如此.政治哲学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品质并不是所谓政治的现实性与哲学的理想性的原始移植或机械相加,而是全新生成的.任何政治哲学对它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其哲学、政治学相比的特质而言,它从来都是用它的"理想性"批判、感召、构建其现实性.所以,现在所谓构建或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要的还是首先科学地研究马克思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政治性与政治主体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虞崇胜 《文史哲》2002,23(4):57-62
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 ,从其本性来说 ,都是政治人 ,人的政治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既然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那么 ,现实社会中的人就理应成为政治主体 ,成为主导政治发展的基本力量。一些研究者之所以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 ,除了未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区分开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未将人类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加以区别。只有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区别开来 ,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性才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管理才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李文溥 《社会科学》2006,42(3):17-28
苏联1954年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是一本对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作,至今影响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层次阶段,实践呼唤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此,时《教科书》进行理论清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人民政协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民政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的一项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