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它由谓语动词直接加名词构成。它并不是省略了介词 ,而是由于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具有双重性 ,即既具有名词的属性 ,又具有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同样的语法功能。这就又使得其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发生密切联系。古代汉语中介动用法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比较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介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 ,但是对现代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名词(或动词)在保持原有词性的同时,又能在其它语言环境中用作动词(或名词)且功能意义相对稳定、词形不变,这样的一类词叫做名动同形词,这种现象就是名动同形现象。识别这种语言现象的关键是分清它是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以词类的功能意义是否对等,可以把它分为功能意义对等的名动同形词和功能意义不对等的名动同形词两类。其特点主要有:一、作为名词和动词,读音相同,词义之间有联系;二、有一般名词和动词的特征;三、通常不能重叠使用;四、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谓语有四种情形。使用名动同形词时要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3.
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解释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鼎""玉""金""珠"是名词作状语;还有一种认为"鼎""玉""金""珠"直接活用作意动。实际上,这两种注释都是不够妥当的,应是"铛""石""块""砾"活用作意动。  相似文献   

4.
名词“动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模式。从概念转喻的视角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效果,可以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进一步探究词类转换的认知理据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 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词类活用,意义略有变化。如动词的活用:(1)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2)父子死余矣。(《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例(1)“活”、例(2)“死”,表示的意义和平常用法不同。“活”是“使……活”的意思,“活之(项伯)”即“使之(项伯)活”;“死”是“为……死”的意思,“死余”即“为余死”。“活”的这种用法,一般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死”的这种用法,一般称为动词的“为动用法”①。  相似文献   

6.
杜诗颜色词的运用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诗颜色词的运用颇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法功能,可用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在句中作定语、谓语和主语;二是并置与对举,包括邻近色和互补色的并置与对举;三是情感表达功能,不同的颜色往往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语言修辞与思想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修辞外,还有一种"修辞"尚待研究,这就是"思想修辞"。如果说,"语言修辞"是表达者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语言运用的最佳效果;那么,"思想修辞"就是表达者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达到思想传达的最佳效果。二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要通过"修辞"手段以达到自己的最佳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围绕的核心,一是语言,一是思想。简言之,前者是语言润色,后者是思想润色;前者着重的是如何使语言漂亮、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后者着重的是如何使思想更有感染力、说服力、更为普遍接受。前者一般是局部的、分散的、片段的,而后者则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比喻延伸和中观思维,是思想修辞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8.
定心结构与动宾结构的变换方式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此结构变换为彼结构的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定心结构与动宾结构变换的方式和意义。归纳出互相变换的三种基本方式,即:动词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名词定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及带附件(对象介词)的名词定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具体分析了三种方式各自的成分配置及语义的关系,从而显示出这种变换对表达的选择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法论著给副词下的定义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不修饰名词的词。前几年邢福义先生发表文章指出一些副词有时修饰名词,把副词的定义修改为修饰动词、形容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这也就是说,人们一般认为副词与动词、形容词组合,有时也与名词组合。大家都承认语言组合有层次性。我们知道处在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不能直接组合,直接组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在语义上应该是讲得通的,因而也是可以单独站得住的。语言的层次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副词与一些语言单位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个词在句中被用作别类的词,充当别类词的语法职务,在语法学中叫做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方式。本文打算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一下这一修辞方式,讨论的范围限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为了称说方便,姑且把这种词称为“活用词”。一在古汉语中,许多活用词是为了简化句式而使用的。因为它除了本身的词义外,还兼表一个与它活用后的语法职务相应的词义;在句意中这两个词义按一定的语法关系结合为一个词组的意思;从而改变普通句式的结构,使句子由繁变简,造成结构简洁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类型学视角看,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分别是偏重形合和意合的语言。受时间一维性原则的制约,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在某一时间位置如果有多个动词表达相关动作(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就只有一个动词(并列动词除外)具有时体等与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其他动词则通过名词化或非限定形式来消除与时间信息相关的句法特征;汉语的动词在句法上也受时间一维性的制约。研究发现英汉语中的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的对立在本质上相同,在句法表现上不同。此外,对比分析了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的连续统和汉语名动词的相似点,更好地揭示英语-ing分词、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的本质和汉语名动词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名词动用是英语中既普遍又活跃的语法现象。动物名词动用是名词动用现象中出现频率较高且颇具特色的实例,其本质是一种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基于语言实例,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概念隐喻理论是阐释名词动用以及其他词类转换的重要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3.
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副+名"结构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一种是语法的"副+名",另一种是修辞的"副+名",两者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语法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没有变,而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语法的"副+名"意义具有明确性、单一性,修辞的"副+名"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对不同语境要素的依赖性和语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王秀玲 《天府新论》2005,(Z1):283-284
在<论衡>形容词统计、归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衡>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这一现象作了一定的分析论述.将这一词类活用现象分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主语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两个部分,并且对每一部分都做了具体的举例论述.  相似文献   

15.
拙文《关于名词前的副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分类列举了5类语言实践中副词处于名词之前的副名组合的实例,通过对形式的整理和对结构的分析,辨明副词在各类副名组合形式中都没有修饰名词的功能,从而进一步肯定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的语法特性。文章将其中D类例句界定为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用例有“那个人比主任还主任”,[1]是“S比N还N”格式(这是格式的完全形式,也常典型化成“比N还N”),但只是匆匆带过。格式中“还”后的名词固然不应再视为名词,但拙文仅以副词偶然的“活用”作结论,分析却失之粗糙,故以此文对“S比N还N”…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中国古诗特有的现象即名词句的存在,发现对偶在古诗的句子中起着动词的平衡作用,这样动词的地位便削弱了。名词得以摆脱动词以致动词彻底消失的现象也就出现了,这是形成名词句的直接原因。通常认为,古诗的形式如对偶是对诗歌的束缚,实际上,对偶增大了古诗运用语言的自由度,解放了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7.
《论衡》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义词在语义、语法、修辞诸方面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差别。其中名词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为 2 1种情况 ,动词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为 2 2种情况 ,形容词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为 9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郭庭军  贾德江 《云梦学刊》2009,30(4):139-142
英语中词汇转类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名词动用又是其中最活跃的一类。动物名词动用现象是名词动用中使用频繁、特色鲜明的实例,其实质是一种认知思维过程,其中概念转喻和隐喻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认知思维对各种类型的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汉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国瑞 《殷都学刊》2009,30(1):137-138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在完成动作行为.于几十年的古代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动词同样存在意动用法,特别是在<老子>和<庄子>等典籍当中.对此我们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赵海菱 《东岳论丛》2003,24(1):121-122
“陌生化”一词 ,首为形式主义论者俄国斯克洛夫斯基所创用 ,特指文学语言的特异性。杜甫的诗歌创作的某些大胆尝试竟与此不谋而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创立新词语或活用普遍词语 (如名词用作动词等 ) ,造成新奇效果 ;二是用特别的节奏、韵律等手段从整体上打乱、变换普通语言的常规 ,从而形成“陌生化”。它的效果是带给了读者一种莫名的兴奋 ,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