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9年11月1日,直属清华大学,为跨学科研究重点机构。秉承老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精神,接续1930-1940年代清华人文研究的传统,清华国学院  相似文献   

2.
浅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的本意,即培养国学专门人才,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与创新。指出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应作具体分析。介绍了国学院融合中西古今的优秀教学法,注重个人自修;因才施教;注重治学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治学和做人并重,鼓励学生立大志、树新风,“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的教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大家在清华大学集会,纪念近代中国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学术文化正式开始步入了新阶段:一方面她是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她又开辟了我国学术思想现代化的新阶段和新生命。她不是传统汉学、宋学以至乾嘉考据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吸收现代世界先进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开辟了我国现代学术思想的新天地,从而赋之以光辉灿烂的新生命。如果由于社会之步入现代化,我们就以为可以抛弃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那既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是对历史…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四大史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李济之人生路程、人生观与文化观,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生于清朝末年,都是南方人,"旧学"根底都很深厚,都对"西学"即所谓"现代科学"与"科学方法"下过功夫。以上四点对他们的学术路程、思想定向、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四位史家到清华执教时,思想与国家观已成型,以后鲜有改变,而其最后之生命归宿亦因之而注定。四位先生之治学皆起始于国学,后转究西学,再回应国运与世势之变而归入国史之研究,乃成其终身大业。其间由于家世、家学、个人品性与人格、人生经验、立身之文化观与世界观等等因素之异殊,而使其个别经验路程不同,但亦各有创新国学系统与开辟国史新研究领域之划时代贡献。清华国学研究院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与教育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四位史家密切相关。四位史家在清华执教的1925年夏至1929年春这段时间,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黄金时期,使清华成为中国史学第一重镇,短短四年间培养出数十位史学精英。总之,国家变化、政治失修、社会失调及于个人世界之安危,使中国学术出现新局面,而国史之重整与翻新亦多为其相连之结果。  相似文献   

5.
四川国学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初年国学思潮兴起之时,四川于1912年首创国学院并刊行<四川国学杂志>,廖平、刘师培和刘成炘皆推动了四川国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学运动的中心向西南转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西迁,国学家和学者云集四川,特别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和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学派的发展壮大,给四川引入了新的国学观念和科学的考证方法.这使四川国学与主流学术融合,改变了国粹主义的态度和旧学的方法.1949年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的解体,标志四川国学运动的结束.四川国学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国学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国学运动摆脱国粹的约束而走上新的科学道路的历程,从而可认识国学的真实性质及其历史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论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的理解,及其研究国学的目的和方法;介绍了他们治学的特点与成就,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诸导师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拓与创新;认为他们为国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90年前,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正式成立,此即被通称为"清华国学院"的著名学术机构。它最初由吴宓主持创办,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又聘请李济为讲师,此即该院历史上的"五大导师"。与此同时,它还先后拥有过马衡、林志钧、梁漱溟、赵万里、浦江清等教员。在短短4年时间内(1925-1929),清华国学院培养出了王  相似文献   

8.
1925年到1929年的清华研究院,即大家常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的事件。现在我们作为后人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研究国学研究院的历史,就是要看看这一规模很小、时间很短而成绩特别巨大的学术机构,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和教育事业有什么应该借鉴的经验;尤其是作为“国学”研究院,给我们继承和阐扬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留下了哪些遗产值得大家吸取。对于像我这样的晚生后学来说,清华国学研究院已经是相当遥远的过去了。研究院创建时的导师、讲师、主任几位先生,梁启超、王国维两位的过世…  相似文献   

9.
大而言之,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而言的范畴。从历史上看,国学是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纷纷兴起而诞生的专门学术。从世界范围看,国力强盛的各个国家大都有自己的专门学术,它们虽然名称各异,然而覆盖的领域却基本相同,故而可以统称为各国学。中国的国学,或曰中国学,或曰汉学,与各国学的差别在于其传统非常悠久。刘文典的国学研究自成体系,所著《淮南鸿烈集解》乃是其国学研究的高度成就。刘文典的国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比较研究的突出特色,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刘文典具有鲜明的独立人格。刘文典的一生,活得爽气,活得大气,活得有骨气。刘文典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0.
国学研究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国学热为当今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当今的国学研究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胡适的国学研究在当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国学研究中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不可把某一学派定为一尊;国学研究要有助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国学研究中,不可忽视和反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性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目前学术界兴起的国学热,有必要从辨别国学与传统文化说起,认清国学是“学”,传统文化是“文化”这一概念,并以审视、批判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大力弘扬国学科学对待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甚至由国内"热"到了国外。它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大力弘扬国学,在当前国学的研究、宣传、教育中怎样处理好"古"与"今"、"洋"与"中"、"知"与"行"、"专"与"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认为国学的功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学的革命反满之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学是革命派铭记种姓和激励革命斗志的武器;二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之重地。章氏无论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其远离政治权力中心之时,均戮力进行国学的研究和传承。三是塑造国民道德之用。面对清末民初社会道德沦丧的景况,章氏认为国学是塑造国民道德的恒久法宝。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多持批判的态度,并认为其对于现代法制建设无多大意义,笔者并不认同.本文在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探讨现代法治与传统法律文化理论上共存的可能性,及其在现实中共存的复杂性,得出二者必将融合的结论,并提出法律应当体现人伦关怀,加强法律的内在强制力,注重民间道德规范整合.  相似文献   

15.
刘咸炘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吏学与思辩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吏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咸炘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炘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科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可能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范式理论的角度看,其可能性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内核,能够渗透本已处于自性破缺境地的现代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新的涌现;从认知取向的角度看,其合理性表现为传统科学方法的种种弊端,都能够在中国传统的认识论中得到克服;从认识方法的本原性来看,其可行性表现为意象思维能够包容概念思维,更贴近思维的本质;从思维品质来看,其必要性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所内在的非线性、创造性,契合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传统认识论实施改造,以求在人文社会学科、非线性领域和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文学和学术实绩是一种带有整体意义的现代创造,具有不可分割的生命关系,但悄然兴起于20世纪末叶的"国学热"及其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形成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于鲁迅研究至少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现实影响:其一,由冷转热的"国学"蕴含着唯古是崇的价值标准;其二,遭遇"国学大师"与鲁迅实际学术贡献的有限确认;其三,"纯"学术的眼光不仅低估了鲁迅实际的学术水准,也人为切断了鲁迅整体性生命追求中学术与文学的血肉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无锡国专是1920年由唐文治在无锡创办的近代以来唯一一所以国学为专科的高等学府。无锡国专在中国近代文化史、教育史上地位卓然,也是近代学术史上的国学重镇。无锡国专自始至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接纳、赞誉和支持。她在创办之初便得到无锡工商界、教育界及地方绅士名流的大力支持。南迁广西和上海复校后,同样得到社会各界及“民国政府教育部”及众多军政要员的大力支持,并得到蒋介石的亲自过问。无锡国专的社会地位及较大影响,缘于她对于独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坚持,缘于她培养了一批宝贵的国学人才,缘于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新旧交替,中西交融,作为国学大师之一的刘师培,其小学研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刘师培在继承乾嘉朴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之理论,在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研究而外,将小学研究的触角,深入到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在为民族民主革命制造舆论、勾勒远古社会风貌、反映社会历史进程、树立传统批判意识等方面独树一帜,影响甚巨。刘师培的小学研究不但提升了传统小学的研究价值,而且也为现代语言学的构建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