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两会"期间,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相似文献   

2.
钟可 《老年世界》2006,(21):22-23
节约资源是“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它的核心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足党中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之一,就有“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5.
资源、环境和人口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制造业必须一方面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资源做好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李慧慧  肖周燕 《城市观察》2021,75(5):96-107
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2005-2018年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格局及耦合协调趋势,为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方向.'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城市群发达城市之间的人口、经济与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差异有所减小,但与欠发达城市间的差异不断扩大;②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性有所增强,但近年来耦合性降低,协调性增速放缓,部分城市出现人口、经济与环境无法相互促进,反而出现了相互制约;③城市群人口、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呈现核心—边缘格局.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应从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性入手,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7.
春光明媚,大地生辉。2004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所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宪法修正案,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两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史册。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2004年,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是“既考虑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也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实…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促使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转变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必须担负起从空间战略上  相似文献   

9.
戴建勇 《职业》2011,(26):28-29
2010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10.
在新党章的“总纲”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曹煜玲  范新嵋 《城市》2021,(4):46-5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层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从公共政策视角透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梳理了2012年~2019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政策,评价了其核心思想和工作着力点;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效应及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从构建公共政策体系、兼顾多元主体利益、实现渐进式政策转型和善用组合型政策工具4个方面提出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在这个总体要求下,如何通过农地经营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一、农地流转需不需要进行﹖农地是我国农民最大和最直接可利用  相似文献   

13.
邹哲  徐康明  李科 《城市》2003,(4):24-27
现代城市交通的总体目标是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安全、经济和高效地实现人和货物的流动.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城市公共交通在实现这一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城市中,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和作用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愈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经济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顺应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从自身面临的主要挑战出发,在关键领域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进程中,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进入长期停滞、全球供应链脱钩的国际环境下,以及在老龄化加深、人口总量趋近于达峰、需求侧因素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制约的国内背景下,扩大消费需求愈益显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鉴于此,通过再分配等途径构建中国特色福利国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和打破经济增长制约的关键之举,也是增强中国国家基础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以增强国家竞争力为目标进行的社会福利竞赛,仍然要遵循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同发展阶段相适应,最大化挖掘社会资源和财政能力的潜力,以分好蛋糕确保不断做大蛋糕。  相似文献   

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城市的环境状况如何,取决于其环境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在2020年要实现"十三五"环保规划目标,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的目标,必须结合国内环境管理先进地区的经验与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提升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本文就如何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土地退化、森林锐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严峻的现实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价自身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布的以大规模的行动保护环境,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年来,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以被征地农民安置还房工程建设、土地资产运营、耕地资源保护、保障城市建设项目用地需求等为工作的核心和重点,锐意进取,攻坚破难,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的目标任务,巩固和保持了国土资源事业蓬勃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南充作出了应有的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耕地是人类生存、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确保耕地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后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一、开发利用丘陵缓坡地区的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是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城市倾向和提升城镇集聚效益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艰巨历史性任务.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仅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及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忽视了城市空间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人口过度拥挤、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企业过度拥挤以及企业资源高消耗下的环境高污染问题,忽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快转向城市下的城市公共服务缺失和非均等化、城市土地利用低效率下的城乡差距大拉动等社会问题,反映出城镇化非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