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人认识《音乐之声》,是从曾获得6项奥斯卡电影奖的同名电影开始的。事实上,由于同名电影在国内的上映,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听着《音乐之声》的音乐长大的。半个世纪以来,《音乐之声》经典插曲《雪绒花》、《哆来眯》和《孤独的牧羊人》引发的共鸣从未消失过。那么,电影与原版音乐剧究竟有何异同点?  相似文献   

2.
"旭日阳刚"业余组合演唱的歌曲《春天里》,感动中国,轰动一时。这一现象引发对时下音乐教学的诸多反思,如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表演时的状态、艺术修养的积累、生活体验与音乐的表情达意、舞台感等。最有价值的音乐表演是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音乐教学不可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3.
拉金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北方船》的失败归咎于对叶芝诗歌的音乐对他的影响。而利用视角理论来分析,可发现《北方船》的失败乃在于其过于内省的视角,笼统的意向和没有普遍共鸣的个人感受。  相似文献   

4.
《钢的琴》是一部优秀的国产黑色幽默现实主义影片.如同画面、语言等, 音乐也是电影叙事的一种符号或手段, 关乎影片的视听效果和观者思想情感共鸣的激发程度. 《钢的琴》中大量音乐元素的植入及其对主题、情节、氛围、人物形象和时代特点等的渲染、衬托和诠释, 成就了该片鲜明的音乐叙事特色.具体表现为音乐选编的中西合璧多元化, 音乐之于影片时代性的体现、对主题的衬托、与剧情的契合、对影片黑色幽默效果的强化等方面.洞察优秀影片音乐叙事特点, 有助于提高电影音乐的创作和编排质量, 提升观影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罗佩《琴道》中的音乐姿态艺术观,主要由古琴音乐姿态的文化涵化与融合、音乐姿态身份与价值主体间性、表现姿态话语体系三个部分构成。从古琴制式、身体、叙事姿态三个维度阐释了制式姿态中的“自然”意义、表演姿态中的共鸣效果、聆听姿态中的交流价值。其音乐姿态艺术观体现了技与艺的统一、器与道的融合、天与人的合一等重要特点,为中国音乐审美理想和东西方音乐艺术対话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异,同时,也期望引起人们对两部看似无关的作品的内在关联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爱因斯坦的终身爱好。在音乐和科学这两种不同的事物中,爱因斯坦感受到了它们共同的气息:音乐的和谐与他追求的科学的和谐共鸣;音乐的特征与他追求的科学创作特征也产生了深深共鸣。  相似文献   

8.
汉朝的建立和五行学说的风行,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力图找到宇宙论的根据,从而形成《白虎通》的音乐论体系;而《淮南子》则承庄子而采儒家及五行思想,却难以弥合其中的缝隙。汉朝的灭亡和音乐本身的发展,中断了儒道两家音乐论以政教为鹄的取向。于是在玄学大兴的背景下,嵇康以道家音乐论为基础,改造了《乐记》以“乐”为核心的儒家音乐论,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声”为核心的新的音乐美学,实现了音乐美学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冯振琦 《南都学坛》2001,21(5):13-14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发展时期 ,而汉代的乐舞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引人入胜的境界。反映在音乐美学方面主要有 :一是总结先秦融汇各家 ,既有以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 ,糅合儒家、阴阳家的《淮南子》 ,又有以儒家音乐美学为基础 ,糅合各家思想的《乐记》 ;二是明显地阴阳五行化 ,既出现了《乐记》中的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又出现了乐纬、《白虎通》的神秘繁琐的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著作。从"音乐学"角度入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研究方法,对《诗经》的音乐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经》句式以四言齐言为基本句式,兼有从二言至九言不等的长短句,主要是由《诗经》音乐的物质性因素、长短句与齐言的协调配合因素以及抒情性因素所决定的;《诗经》以三段体为主要格式,其形成与《诗经》本身的音乐性有紧密的关系;《诗经》的曲式可重新归纳为同一曲调反复、主附结构、主副歌体、联缀体四大类十种曲式。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其中记载音乐方面的史料异常丰富,因此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具有音乐文化意义的史书。《史记》中除了两个音乐专篇《乐书》《律书》之外,有70余篇涉及音乐,计220余处。内容涉及乐器,音乐人物及其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礼乐制度修订,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思想等方面。研究《史记》音乐文化,领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音乐的旨意,厘清《史记》音乐文化的内容概况与特征,剖析《史记》音乐史料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全面认知《史记》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宿州学院学报》2013,(8):F0002-F0002
陈新凤,女,1969年3月生。毕业于中国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国戏剧》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译著《民族音乐学》、教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专著《闽调台腔一一闽台歌仔戏音乐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和"是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中多次提到"和"的观念,文章认为《乐记》中的"和"主要强调音乐的调和、和顺的功能,以达到清明政治的目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可称之为音乐功能论;而《声无哀乐论》中"和"则主要指音乐自身的和谐,把音乐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肯定音乐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具有音乐本体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纲领性文件。本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阐述了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坚持以人为本,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交响舞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原拟为芭蕾而写的舞曲,但曲中题材的丰富及紧密结合的音响,可称之为"交响曲"。该曲有管弦乐和双钢琴版本,其中双钢琴版本具有鲜明的舞蹈性及俄罗斯音乐的民族传统风格。该曲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对比鲜明、音响丰富。双钢琴演奏既要求不同个性的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能力和较高的音乐素养,又要求双方密切配合呼应。演奏时注重将声部、音色、节奏、速度的控制等融入到奏法中去,使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琴瑟共鸣的境界中,充分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17.
许多读者一定收看过很有魅力的37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大明宫词》很吸引入的魅力之一就是用埙演奏的音乐占有相当大比重。此外,《菊豆》、《荆柯刺秦王》等影视片中的音乐也以埙为主,如歌如泣的埙乐,把人带进音乐所营造的环境中,强化了故事情节效果。而海峡两岸许多民间艺人都能捏各种陶埙,更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体振动空间转化理论,建立歌唱音乐空间感意识。从此出发,着眼口形与喇叭、气息与能量、共鸣与空闻,提出口形运作、咬字吐字功能、言语空间感向歌唱空间感转化、气息能量积聚,以及人体持续、整体、弹性振动空间中多重音质共鸣等,对于歌唱中音乐空间感的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与其他音乐表现形式不同,声乐艺术是以歌唱者本身发出声音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抒发情感的。也就是说,歌者本身就是乐器。其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咬字器官和共鸣器官都是他发出乐音的器具,其中,共鸣器官决定着乐音的最后完成,而鼻共鸣腔则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质的问询和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探究。这正是奥尼尔《天边外》和曹禺《原野》主题的共同特征。同时,两剧也表现了作者在审美追求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