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它不单是纵向的继承和延续,更多的是横向的兼容和并蓄。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汉代的服饰形成,其中吸取了很多的民族文化元素;魏晋南北朝因民族融合而带来的服饰上的交融以及隋唐时期的胡服风尚,至元清时的服饰改制,可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入民族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影响的认知梳理中,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形式和意象本质的象征性进行了研究,挖掘中国传统图形的深刻寓意与哲理的文化内涵。由于中国传统图形文化理念对现代标志设计最终是否呈现出的深厚文化内涵起到决定性作用,尝试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阴阳调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在三个不同主题的现代标志设计中,由传承、再造走向创新,在讲究形式美感的同时注重彰显现代标志由表及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日本传统服装和西方服饰结合的角度切入,可以更加客观和直观地反映出日本对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视。结合与中国现今存在的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进行对比,深度探究了中国忽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而且并非从单一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来看,而是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的同时,寻求与西方文化共存的途径,吸取日本在保持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衡时的优点,将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西方服装设计师在中国服饰元素的理解和运用方面,与我们本土的设计师存在的差异。文章将形式差异归纳为两个方面:1)全盘中国化与局部中国味;2)中国元素的“非中国化”运用;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形式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设计思维的差异,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1)人体美与服饰美;2)从服装设计的本质出发还是从服装设计的传统出发。揭示这些差异有助于本土设计师摆脱面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时的困惑,以关注人、关注未来的精神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内容,是具有革命性特征的:它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历经几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在中国彻底消亡;它是对保守封闭的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夷夏之防”彻底消除,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制度上确立了地位;它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一次革命,标志着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与世界服饰审美文化接轨;它是对服装制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催生了中国服饰史上第一个制作服装的流派——红帮。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中国风”愈演愈烈的今天,设计师都在挖掘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即传统符号应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基于对中国传统吉祥符号的喜爱,设计师们阐述了许多中国传统吉祥符号的文化内涵,彰显出强烈的地域民俗风貌和审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秦汉唐锦绣宫博物馆是以中国古代性文物展示为主,以改变中国人"谈性色变"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的性观念为目的而建立的独具唐文化风格的专题性博物馆。通过研究国内外性博物馆展示形式对比,从空间区位的划分、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光的运用、多媒体的运用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秦汉唐锦绣宫博物馆展示形式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力争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 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研究,发掘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内容;二是寻求能有效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和形式。这二者是密切相关,不可偏废的。鉴于目前学术界对传统文化注意力集中于“继承什么”上,本文拟就“怎样继承”的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是现今世界上惟一拥有鱼皮服饰及鱼皮革制作工艺的民族。鱼皮服饰拓展了中华服饰的选材范围 ,其造型独存于东北少数民族服饰之中。该服饰图案的色彩和肌理依顺物性 ,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材美”观念 ,以及渔猎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认识上,对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批判继承的必然性;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发扬唯物主义无神论与辩证法的优秀传统;重估人伦关系;中国文化的前途。作者指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应是古今中外文化成果的集萃,既需要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更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2.
民间服饰的审美是追求完美的意境,民间服饰的意念与服装结构形式是相关联的,并且通过结构、色彩及民间图案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中国民间服饰文化。朴素的民间服饰源于朴素的生活,继承了传统的风格,并形成了创新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史学的角度 ,探讨中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服饰的影响。西方传统文化以科学为依据 ,易接纳新生事物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思想 ,相对而言较保守、重伦理 ;西方服饰演变的节奏快 ,而中国的服饰演变节奏慢 ;西方服饰以展现“人体美”为特点 ,而中国服饰则以其含蓄、象征意喻历经五千年。近代中西服饰并非各有千秋 ,10多年来 ,中国服装的起飞 ,从总体上来说是模仿西方的结果 ,当代世界服饰以西化为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术”。“术”,既有可继承的“精华”,也有必须批判的“糟粕”。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术”,使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之一,它既以特定的物质形态为前提条件,又体现着精神文化的深厚意蕴。中国服饰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文化创造,同时也凝结和渗透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刻精髓,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观念。这种观念在中国服饰文化的起源中初露端倪,质料与色彩上刻意追求,形制观念上严格限定,从而使中国服饰成为了政治伦理观念的承载符号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具象表征.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训随近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创建而产生,集中体现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特有的文化个性、精神理念和伦理内涵。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使大学校训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同时,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与“超越”,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弘扬国学的标志性事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前的“国学热”是要求重新来探讨、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完全不是“复古”,而是要向前进,要对全世界、全人类在文化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疑应该是儒学,要振兴中国文化儒学当然是重点。《儒藏》这项标志性的事业,就是“蜀学”传统的再次弘扬。  相似文献   

18.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发展变化”、“民本”和“自强不息”等重要思想。在根本上,它体现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服饰作为民族特有的视觉符号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体。从承载着历史见证的民族服饰文化上可以看出本民族文化特色,反映出各民族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些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东方特有的服饰风格。从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几次民族融合,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这些融合中所展现的个性和形成的范式及对后世的影响,可以新显中华民族作为“衣冠王国”的特异人文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