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宏智正觉关于“游”的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禅宗美学,自六祖慧能奠定根基,洪州宗石头宗大力弘扬与发展,而导致五家七宗的各具形态的美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禅宗美学。随着禅宗思想开始走向衰微的漫长历程,禅宗美学思想亦陷于停顿状态,大多重复前人而少创新。两宋之际,沩仰、法眼、云门三宗,已相继衰微甚至销声匿迹,而临济、曹洞二宗却各自出现了一位中兴人物,这就是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与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他们不仅在禅宗思想上有所创新,在禅  相似文献   

2.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宁国人.(今安徽宁国)十七岁(一说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于本州景德寺.最初喜欢“阅古云门录”,其后,依天衣怀让,“趋宝峰湛堂准禅师”,“从曹洞诸老宿”,但后来他极力反对云门宗和曹洞宗的学说,认为它们都是什“邪说”.后参谒圆悟克勤,并于言下豁然顿悟.一个月后,克勤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俾掌记室,分坐训徒.宗杲所处时代的禅宗,公案样盛行,文字禅成为公案运用的基本手段,使唐未五代禅宗所具的独特个性丧失,大慧宗果针对当时禅宗弊端,独树一帜,提倡“看话禅”,成为有宋一代著名禅师,临济宗的中兴功臣.  相似文献   

3.
一“悟”是佛教,特别是禅宗哲学中一个极重要范畴。铃木大拙指出:“禅如果没有悟,就象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庙宇以及所有的源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①“悟”不仅是禅宗哲学的灵魂,也是禅宗美学的灵魂。南宗禅的历代祖师都以此为旗帜,围绕着“悟”这一核心,不断丰富、展开和发展着禅宗美学。而在南宗禅学与美学思想史上提倡的最为有力.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大慧宗杲和他的“妙悟”说。大慧宗杲(1089-1163)是宋代杨歧派第五世著名排师,法号大意、溢号普觉,创立“看…  相似文献   

4.
唐末五代时期禅宗僧人行脚现象大兴.在禅宗僧人游历、参学的行脚过程中,产生了禅师与学僧,禅师与禅师,学僧与学僧三种关系,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行脚推动了参禅者的悟道进程,繁荣了禅林,促进了各种教化手段的产生,融合了各派宗风,彰显出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禅宗美学思想的转型历程中,严羽提出了一个“妙悟—兴趣—入神”的活法美学思想体系.“妙悟”强调活法悟入,以心为法;“兴趣”化理为趣,达到兴象、意趣的玲珑融会,不落言筌;“入神”则要求风骨与气象的统一,神化无迹,无法可求,都贯穿着灵动的活法审美精神.严羽这种妙悟入神的美学思想,是对江西诗派的活法悟入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的“说江西诗病”,实质就是用江西诗派的活法美学思想来纠正江西诗派的创作之失与批判江西诗派的创作流弊.因此,严羽是宋代禅宗活法美学思想的总结者,他用活法美学思想“说江西诗病”,宣告了宋代江西诗派的历史终结.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主张"统合儒释",融合百家.在"释"方面,他对天台、净土、律、禅诸宗都有评论.以往的学者注意到他一方面撰写大量禅师碑文,一方面对禅宗的教理颇有微词,并将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归结为柳宗元在义理上认同天台宗,从而拒斥与之矛盾的禅宗.但这一解释不尽充分,不仅是因为佛教名理繁复,单凭义理断定并不可靠;而且如此则无法解释柳宗元为何大量撰写禅师碑文.其实,柳宗元对禅宗的批评与台禅两宗法统上的矛盾有关,他对两宗的态度是从"正统”和"旁传”的角度出发而非义理上的简单认同和排斥.同时,通过与李华的碑文比较可以看出,天台九祖荆溪湛然主导的教风转变是如何影响到了奉佛文人的信仰态度.  相似文献   

7.
早期禅宗传授,特重《楞伽经》。禅宗东上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枷经》授与二祖慧可,并嘱他‘俄现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令弟子们“常资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经典递相传承。考察《楞枷经》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弹宗史,而且是整部禅宗史。《楞枷经》是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经典。全书反复强调,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使人们不能了知所谓诸法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唐代一些诗人如王维、戴叔伦、綦毋潜等人的诗歌,那么冲淡、美丽、平和、似乎声色不露地描述着大自然的风光,有时又显得那沉寂、空灵。我们沉吟着,追索着,探绎着诗中所孕育的主体意绪。按照传统的儒、道美学似乎都无法作出解释,于是,我们在灵性慧感的意味中,寻找到一种新美学层次——禅宗美学。研究中国文学审美,倘忽略禅宗美学,则无法得其真蕴。  相似文献   

9.
艺术创作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支撑,美学是指导艺术创作的理论依据,而古代儒家的美学思想、道家的美学观点和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是我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源头活水.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建立适应新时期艺术创作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赤松和尚(1634—1706),法名道领,别号黔灵,赤松乃其字。他是清代贵州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著名禅师。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创建名蓝巨刹,倡导农禅道风;弘扬佛法,利济群生,悲深愿大,心坚行苦,孜孜矻矻,至老不移,深受当时海内佛教信众及社会人士的尊仰与钦敬。他作为贵州黔灵山寺(即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的开山祖师,佛教临济禅宗第三十三代传人,禅净双修,解行圆融,创办禅宗道场,饮誉黔省内外,是贵州佛教界的一代宗师。赤松的佛学思想、精神风貌和品格情操,不仅辉耀于古代西南边陲,而且对后世贵州佛教文化的发展亦影响深远。在此,本文仅就赤松佛学思想中颇具特色的认识论思想作一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傅千里 《云梦学刊》2009,30(1):33-37
当代禅宗美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禅宗与诸文艺领域的关系研究,从9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了对禅宗美学本身的研究.包括本体论研究和对其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梳理.90年代末到21世纪之初的近十年主要集中在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禅宗美学与其他宗教美学的比较研究、禅宗美学与艺术各领域的关系研究、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上的独特地位研究以及禅宗美学个案研究包括人物个案和学派个案。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潘知常通过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的观点和方法和张节末以现象学原理研究禅宗美学。近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是禅宗美学的展开期,是在学者们对中国美学的独特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探讨的大语境中兴起的.  相似文献   

12.
晚明佛教复兴运动中,紫柏大师对文字禅的鼓吹是中国禅宗史上继宋代慧洪觉范之后对文字禅思想的又一次理论探讨与实践运用,对禅宗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道一禅师的佛学贡献明栋道一禅师(709~788),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俗姓马,汉州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县)人。他自幼投入佛门,虔诚之至。为了弘扬怫法,出蜀人湘抵闽赣,习禅见悟,明心见性。而后,法筵大开,徒嗣数百,教布天下。以其俗姓马,世人尊称为“...  相似文献   

14.
赤松和尚是清初贵州佛教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禅师 ,他一生寻师访道 ,参禅见性 ,是临济禅宗佛教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他作为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的第一代开山 ,创办禅宗道场 ,培养佛门弟子 ,法流蕃衍 ,遍于黔中 ,饮誉西南。其禅学特征是 ,在宇宙观上 ,以“真如缘起”的佛性论为基础 ;在认识方法论上 ,既以棒喝齐施为宗风 ,又假借语言文字以方便说法 ;在佛教内部倡导禅净合一 ,在佛教外部主张佛、儒、道三教融合 ,在禅学思想上反映出鲜明的调合色彩。  相似文献   

15.
阿瑟·C.丹托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立足于当下的艺术实践,既保持着强烈的思辨色彩,又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性.由于对20世纪60年代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波普艺术的密切关注,丹托的美学思想与禅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中关于西方艺术史的叙事,尤其与禅宗中青原惟信关于禅悟的见山三阶段的故事存在着内在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张虹 《学术探索》2013,(4):127-13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哲学文化与艺术价值,它包蕴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启示和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感、思维方式。探讨禅宗美学对Et本传统的染色工艺友禅染图案艺术的影响,予以实证友禅染图案艺术受禅宗美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友禅染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入宋以来,传统儒学进入建构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的新阶段,为促进新儒学的塑成,宋代儒者对佛教进行了全幅地认知、理解与评价,以吸取佛教资源。同时,对于宋代佛教而言,如何在新时代下从佛学角度对儒学进行诠释与重构,已成为宋代僧人的时代任务。临济宗杨岐派的大慧宗杲禅师正是援佛入儒的代表人物之一。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宋钦宗赐号"佛日大师",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市)人,临  相似文献   

18.
李天道 《天府新论》1994,(6):96-96,F003
《禅学美学史稿》评介李天道禅宗美学,既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美学分支。由于种种原因,禅宗美学研究长期处于沉寂的状态。直到近几年才稍有转机,人们开始重视对禅宗与中国古代美学之关系的研究。最近,继其《静默的美学》之后,电子科技大...  相似文献   

19.
中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期间,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在美学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社会审美风尚的演变。产生这一演变的原因非止一端,其中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则是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禅宗美学是继儒家和道家之后,又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流派。笔者以为,禅宗的审美理  相似文献   

20.
黄敏 《船山学刊》2008,(4):134-137
冯友兰先生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始终以禅宗发展为核心,他对中国佛学发展三阶段的划分也源于对禅宗的思考,他的佛学研究特点,在于将中国佛学的发展放入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背景下考虑。他以禅宗为中国佛学发展的产物.对禅宗的思想渊源、方法及禅宗与宋明新儒家的关系也都有详细分析。所以,要从他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大背景思考,从他自身的贞元六书为代表的哲学体系思考,把禅宗放在他的整个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看.才能更准确地评价他在禅宗研究中的贡献及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