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问渔农村改进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问渔农村改进思想系统辨析了农村改进与农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回答了农村改进由谁来做,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并提出了农村改进的一条总的原则和三条基本标准。江问渔的农村改进思想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乡村建设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之"公共卫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民间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到农村建立实验区(县),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当时600多个教育和学术团体及大中专院校在全国建立了1000多个乡村建设实验区(县)。研究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它能为我们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华职业教育社延续发展探因曲广华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职教社)在上海成立。它最初是以“职教救国”为宗旨的教育团体,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倡行职业教育,为发展民族经济培养技术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即发展实业;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育,...  相似文献   

4.
崔军伟 《兰州学刊》2010,(7):204-206
自1917年成立试验工商职业教育,到20年代明确提出农村改进,中华职业教育社经历了一个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商业到农业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与职教社自身具有的独特“作风”紧密相关。这一转变昭示了社会组织永葆生机的秘密,也揭示了中国农工商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职业问题是青年人生中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近代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活动,从最初青年出路问题的探讨,到后来青年其它职业问题的全盘解决,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中华职教社的相关活动虽然没能彻底地解决当时青年的职业问题,但是确实给相当一部分青年以帮助,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亦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党派,是指国共两党之外代表中间阶级、中间势力的政党和政治团体,主要是1941年3月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三党三派(即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第三党、中国人民救国会派、中华职业教育社派和乡村建设派),它们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主党派中虽然有左、中、右之分,但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坚持抗战、坚持团结、要求实施民主宪政这些根本问题上,它们是基本一致的①。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由整个中华民…  相似文献   

7.
如何改进中国农业教育,是民国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社会改革议题之一。南北知识界对此竞相发表意见,以期通过集团力量,影响政府决策,把各自的改革意向付诸实践,进而推进农业问题的科学解决。透过中华农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社团组织的观念、行事与彼此关系,可以生动展示新旧知识人连成一气,整合团体力量,从坐言到起行,合力推进农业教育改革的历史图谱,以及对农业教育新学制形成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基本架构为:"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农民自觉"与知识分子作用.梁漱溟提出通过乡村建设实现保存并光大中华文明传统的思路,以及关于文化建设、中国发展道路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具有重要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国乡村建设与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热潮中,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各派,通过投身于乡村运动,主要从乡村社会重构、知识下乡、乡村工业化等方面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具体实践,其理论思路和实践经验教训至今仍可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可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实际,在对民族自救运动进行冷静反省、对西方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梁漱溟形成了其乡村建设人才思想.重视知识分子人才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知识分子人才要与农民相结合、注重培养人才的团体精神等是其人才思想的深刻内涵.其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培养农村人才等思路和措施,对于推进"科教兴农"、"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以甘肃省为例,论述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就其进一步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各种相关资源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于全面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合理地域功能、改善农村面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拟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内涵、特点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的阐述,提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促进和推动。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的中国农村建设呈三条轨迹多元模式向纵深发展,即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乡村建设派的农村实(试)验、中国国民党主持下的乡村改进和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农村探索.其共同经验有:近百年的乡村建设是多种力量推动的结果,政府居于主导地位;明确了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尝试并创立了多项农村现代化新体制:乡村建设应循序渐进.忌讳急躁与政绩.其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各界好以贵族或救世主的眼光看待农民,好以城市模式来改进农村.好以控制资源、束缚农民实现改造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段爱勤 《理论界》2008,(5):175-176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在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思想意识、强化阵地建设、增强道德观念、树立文明风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道路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把西部地区的乡村道路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通过城市反哺乡村,东部地区反哺西部地区,多管齐下投资西部地区乡村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的社会组织弱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乡村组织建设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给乡村组织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力图从乡村组织的作用、面临的新挑战入手,重点探析组织健康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建设:治理转型与共同体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农村社区建设成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客观要求.本文从乡村治理转型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证考察分析了实践中的困境,并从城乡融合、组织体制、公共服务模式、资源渠道、社区民主文化构建方面探索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必须重建有新时代内涵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重建可以通过文学参与来部分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与文化利益,农民的文学阅读和文学表达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新世纪中国农村的沉沦和希望被农村题材文学以日常、细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呈现,乡村日常底下所沉潜的苦难和温情被充分地展示.种种迹象表明:文学创作,尤其是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正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再造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22-227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总体问题,以及在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乡村精神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和新的乡村文化.所以,它不仅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与互融,是乡土文化内涵的重构与创新,而且也是"人的建设"和乡村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乡村精神与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构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