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一问题与心理学具有特殊的关系。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类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由于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学描述和解释不同,因而这些描述和解释可能程度不同地成为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支持理论。当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倾向贯穿这种支持理论的始终而成为该心理学学说的基本线索、而这一心理学学说又以其系统的论证成为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辩护学说时,则这种心理学也就成为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心理学形态。具体分析和比较这种心理学形态,揭示理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的理性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受到非理性主义的严重挑战,但非理性主义反对的其实是机械论的唯理主义,真正的理性主义精神仍在继续发展。本文对此从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等四个方面作了概括和论述,认为理性与感性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方面,我们应努力平衡之。  相似文献   

3.
一、认识过程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从哲学史上看,人们往往把认识过程与理性、非理性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但是,认识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正确解决。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直接导致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4.
超越传统理性主义陈新夏告别传统理性主义是当代哲学一个鲜明的口号。哲学向传统理性主义的全面挑战始于上世纪而盛于本世纪。在西方,无论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思潮,都有相当色彩的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特征。近些年来,挑战传统理性在我国亦有了反响。应肯定,这是哲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因此归结为理性主义;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因此而归结为非理性主义。事实上,在人们的实际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无论是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是在理性认识阶段,都是既有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因此,人的认识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地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理性主义发展观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蒙昧走向文明、从野蛮走向理性,这是人类的进步,是社会的发展。理性地筹划自己的生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但是,如果把理性作为人类活动的唯一根据,把理性工具化,那么理性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在不同程度上正是从这一侧面来理解、规定和运用理性。一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地颂扬理性和崇拜理性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把“理性”作为裁决一切的唯一权威。他们崇拜理性,以理性取代“神性”。理性主义思维方法成为主宰学术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一切…  相似文献   

7.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北方论丛》2002,(1):52-56
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较多地关注了非理性的直觉神秘色彩,把非理性看成是与理性毫不相干的认识形式,然而在事实上理性认识和认识的非理性因素都生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形式和内容生成理性认识,而那些反映差异性、个性的形式和内容则生成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统一、连续的过程,代表和反映实践主体的三种境界,即从非人到常人到超人(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理性与非理性——兼论海德格尔批评欧洲近代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理性”概念的演变,揭示了“理性”不是一个抽象、笼统的概念,不同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见解,持有巨大歧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欧洲近代理性以及有关海德格尔是“非理性主义”的流行见解,提出了独到的相反观点,指出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在使人类的文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显示了其悖论与背理性之处,对自然、对人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严重威胁;而海德格尔正是看到了欧洲近代理性的历史局限而对此加以拒绝,他倡导的“思想”已包含了对“理性”的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西文哲学由近代走入现代,这是一个从理性主义发展成为非理性主义的巨变过程。这一点在德国现代哲学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形之下,本文所要论及的卢卡奇则显得颇有几分“反潮流”气派。因为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流是古典理性主义传统的日趋衰微与没落和各种非理主义思潮的愈益勃兴与泛滥。与此相反,卢卡奇则是仅有的一位从非理性主义阵营中冲杀出来,转而捍卫德国古典哲学辩证理性精神的德语思想家。 纵观卢卡奇的一生,其思想发展总过程可以说是这样走过的,即从对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批判到对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批判。一方面,在青年时代,他曾展开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浪漫主义批判,从而奠定了20世纪非理性主义、尤其是存在主义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当他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卢卡奇不仅一再对自己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过清理和批判,而且第一个展开对生命哲学、存在哲学的  相似文献   

10.
王成兵 《江淮论坛》2006,42(6):57-60
认同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讨论了理性和非理性在当代认同中所起的作用。文章提出,理性主义的精神是当代认同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作为人的精神现象的一部分,非理性在当代认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和谐和合理的认同观念必须是理性与非理性合理张力和恰当整合。  相似文献   

11.
就理性和非理性间的关系而言,与科学和宗教间的关系一样,本身是极其复杂的,还有着许多研究不透的东西,但无可非议,前者在后者这一对矛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笔者并没有将宗教和非理性及科学和理性简单地等同起来,仅是就其本质上的一些问题作了研究。为便于读者清楚地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本文拟从发生和发展学的角度加以系统阐述。一、人类早期理性和非理性的浑浊统一是科学和宗教得以共生的深刻的历史根源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整合结构。和人类的进化过程一样,它们之间也是一个从简单到…  相似文献   

12.
否定和克服非理性主义必须注意区分四种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西方非理性主义热在我国的产生,给人们的理论和实际生活都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也披上了一层阴影。现在,人们在反思中认识到只有消除这种非理性主义的阴影,才能使社会走上正常轨道,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和研究深入下去。然而,如何消除非理性主义的阴影?人们意见尚不完全一致。我以为,要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克服非理性主义,首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区分四种界限(即正确区分人类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界限;正确区分非理性因素中的积极因  相似文献   

13.
论理语言□袁振辉在人类的语言中,也许再也没有比理性这个概念既让人神往又让人眼花乱的了。一方面,理性曾经是构筑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脚手架和粘合剂;另一方面,理性又在“上帝死了”以后成为人们诅咒的对象(至少在西方非理性主义者那里是这样)。理性从哪里来?它...  相似文献   

14.
一、从以理节欲到以理杀人人是理性非理性的统一。尽管理性非理性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但从伦理道德意义上讲,人对理性非理性概念又有着共同认识,人们共同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就是理性的象征,而人的情感、本能和欲望等则属于人的非理性因素。没有理性,人就会倒退为动物;没有非理性,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便会陷入严重危机。任何时代的人都要面临如何处理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问题。中国历来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而作为社会文化主流的儒家伦理道德则反映出一种特殊的理性精神,为中国国民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15.
王文臣 《理论界》2007,20(12):120-121
哲学从米利都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理性主义的。理性便被历代哲学家所关注、探索,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奠基石。而不同时代的不同哲学家对理性主义的理解和阐释又各有差异、形成了各种流派和观点。今天,我们从源头上再一次弄清楚理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于我们以理性的哲学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肇始于休谟问题的现代性伦理有两个基本面相或思路,第一是理性的规则主义(或分析主义),第二是非理性的情感主义(或唯意志主义)。第一种思路是工具理性的伦理学形式,而第二种思路则是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最终表达。  相似文献   

17.
宋福强 《阴山学刊》2009,22(6):26-28,54
浪漫主义作为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宣告了人的突出地位,并以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等非理性的情感与冷酷的理性形成对立,但浪漫主义却与理性、技术的发展分不开。从技术、理性与浪漫主义的关系角度来探讨浪漫主义及其兴起,从而明晰浪漫主义的起源是以理性和技术为前提的.其目的就是反技术、反理性。  相似文献   

18.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我们讲哲学上有这样那样的“对子”,诸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元论和二元论,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等等,现在,我看还可以加上一个“对子”,那就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如果说,别的“对子”,人们已有较多讨论,较多了解的话。那么,对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这个对子,似乎讨论和了解都还不太够,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一理性主义(Rationalism)在西方哲学中常常有两种不同场合的应用。一种是在同经验主义相对立的意义上的应用,意指人的知识的源泉是先验的理性,理性是真理的标准,在国内学术界通常…  相似文献   

19.
国内对于非理性的研究并不多,而当代社会的很多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对非理性问题的研究兴趣。为此,上海哲学学会、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大哲学系等单位,于1996年5月在复旦大学联合发起召开“现代社会与非理性”学术研讨会。 学者们首先对非理性的内涵进行了讨论。人们往往把非理性理解为不要理性、否定理性、丧失理性,甚至把非理性与低贱、野蛮、疯狂等同起来。这是对非理性的误解。非理性之所以成为贬损的断语,一个原因是由于一开始它就被放在与理性对立的位置上,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混淆了非理性与非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背景和语言自身两个平面探讨了词的非理性意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非理性色彩的存在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以及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复杂感受在语言中的投影。它的存在,填补了词的理性意义的表义空缺,大大增强了词义的表现力。这些事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非理性色彩是词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寻求走出词义表达困境的可能途径。术语解释: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内容;非理性色彩──理性意义的携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