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宋以来,理学贞节观念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更是将其推至顶峰。《福宁府志》中记载了643位贤媛、贞烈、节孝三种类型的列女,其中节孝占绝大多数,且清初多于明末,这正是清提倡节孝的体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明清统治者的道德期望在地方志编纂中的反映、福宁府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各级政府旌表的利益刺激,合力促成了贞节观念成为明清时期社会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节妇、烈女人数剧增。  相似文献   

2.
自宋以来,理学贞节观念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更是将其推至顶峰。《福宁府志》中记载了643位贤媛、贞烈、节孝三种类型的列女,其中节孝占绝大多数,且清初多于明末,这正是清提倡节孝的体现。福宁府各县列女分布不均,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较多。从节妇守孀年龄及年限来看,福宁列女的社会生活境遇惨悲。而通过对福宁列女群体节烈原因的阐释,更能彰显传统贞节观对妇女的支配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妇女贞节旌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见于记载,其后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贞节旌表制度不断发展,宋元时期妇女贞节旌表制度日趋完善.明清时期,旌表制度远比前代受到重视,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明清时期,中央旌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旌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明统治者在主观上利用贞节旌表来维护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意识不断强化,但客观上旌表的功能却在不断弱化.明清除了中央朝廷的旌表之外,地方政府也提供次一级的表彰方式,其程序较为简单,是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4.
列女以恪守贞节为标准,她们是封建社会中妇女道德教化的楷模.清代甘肃妇女因处偏僻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中原文化所倡导的理学贞节观虽受到不同边缘文化的冲击,但在这片土壤上却出现了成千上万名贞节烈妇.本文从时代背景、明清移民、各级政府举措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分析了甘肃列女群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独特原因,以论证理学贞节观对清代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曾经占据过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地位。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中,女性逐步由主导变为男性的附庸,与女性地位衍变相对应的是贞节观念的产生并逐步强化。妇女贞节旌表制度发展至宋元时期日趋完善。明清时期,旌表制度远比前代受到重视,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明清时期,中央旌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旌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明统治者在主观上利用贞节旌表来维护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意识不断强化,但客观上旌表的功能在不断弱化。地方政府表彰程序较为简单,是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节烈旌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要对传统的贞节观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男女共同恪守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6.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朝廷正式提倡女性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并对妇女从一而终行为进行表彰,从而建立了特有的专门针对女性的旌表制度。清统治者夺取政权后,继承了旌表制度。为了更好地维护旌表制度,有清一代从朝廷到地方,到家族,甚至个人都采取了一些救济措施,以资助孀居妇女养活自己、抚养孩子、赡养老人,从而最终实现妇女对贞节的坚守,达到朝廷提倡的对从一而终道德目标的追求。这也是有清一代节妇数量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提要]清朝对湘西苗区的社会教育是清政府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策略。苗区社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苗区社会教育主要包括宣讲乡约、尊孔崇圣、推崇名宦乡贤、表彰忠勇义烈、旌表孝义贞节、宦游官员著书立说、开展新式教育等七个方面,丰富了苗区文化内涵,使教化方式更加多元。苗区社会教育具有国家在场下的主导性、祭祀空间的整合性、教育内容的通俗性、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四个特点。清朝对湘西苗区的社会教育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维护了苗区的社会稳定,使义行、孝行逐渐增多,孝义贞节观念逐渐植入。当然,社会教育也给苗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社会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清前期贵州社会教育主要包括乡约、乡饮酒礼、崇祀名宦乡贤、旌表节孝义行、优老慈幼等内容,从中可见仪式在将外在规范内化为道德修养时是有一定功能的。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妇女明志及保节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徽州贞节观念不断强化,并得以普遍实践。明清微州男女性比例失调给妇女守节带来种种不利的因素。妇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表明守节的志向,井在贞节受到威胁时,采取种种措施来捍卫自己的贞节。明清徽州节妇、贞女明志方式有发誓、营圹、买棺等,她们保节方式是通过自警自强、自残保节、誓死保节、散财等途径得以实现的。明清微州节妇不仅要维持自身的生活,而且往往要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婚恋伦理中的贞节观自先秦以来对历朝社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唐传奇等唐代通俗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社会伦理思潮,贞节观念对唐人婚恋束缚较轻,寡妇再嫁、妓女封夫人均能为当时主流社会所包容,时人对女子德行的称赞亦多过对女子节烈的弘扬。而在反映明代世事的明小说中,贞节观念的受重视程度空前加强,女节受到重视,节烈受到赞颂,而女子失节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及强烈的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11.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休闲娱乐活动的丰富与活跃。宫廷由于条件优越,宫廷女子在很多宫中娱乐游艺活动中,引领风气之先,参与到女子本不涉及的领域,扩大了女性的娱乐活动领域。以宫廷女子为代表性的女性游娱行为,既丰富了女性的娱乐生活,又凸显出唐代女子开放和豪健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宋代社会作为传统宗法社会的成熟期,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广受学人关注,论者多从宋代女子离婚、再嫁及贞节观问题切入,认为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贞节观的宽紧、再嫁的数量成正比.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表浅的看法,宋代社会女子再嫁往往与其私有权缺失相关,无论是贞还是淫,都体现了父权意识形态的要求,从女子再嫁的具体原因分析她们的处境无疑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重大转变。这个变化在诗歌上的一个显著标志,即以元结为代表的写社会人生、写生民疾苦创作倾向的出现。元结这种创作倾向表现出不同于盛唐诗坛的特点,而对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起到开启和示范作用。元结也因此成为盛、中唐转折时期一位具有鲜明过渡特色的诗人。  相似文献   

14.
揭傒斯是“元诗四大家”之一。他主张诗歌宗经明道 ,推崇儒家诗教 ,提倡古雅诗风。受此文学观的影响 ,其诗主要有时事言志和关注民生疾苦两类。前者在感怀言志中寓托了身世之慨 ,后者在反映民生疾苦中揭露了社会的动乱和元朝政治的腐败。与上述诗歌内容相统一 ,揭斯诗歌创作方法更多地表现为现实主义 ,而艺术风格则表现为古雅淳厚 ,具体而言就是 :善于叙事铺陈 ,写景古朴雅淡 ,着笔力求传神  相似文献   

15.
陈一风 《南都学坛》2005,25(2):22-25
唐玄宗《孝经御注》是唐以后中国历史上最通行的《孝经》注本。与玄宗时代以前最流行、最权威的《孝经郑氏解》、《古文孝经孔传》相比较,玄宗《御注》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行文风格精练、平实、明白易懂;在学术质量上,博采前代旧注之长,超拔众家;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充分贯彻教化天下的精神。这些特点是玄宗《御注》能取代往代一切旧注,成为后世最主要《孝经》注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蒋捷词风独特 ,与其家世、人品不无关系。蒋捷生于巨族 ,家风淳厚 ,正值壮年却痛失家国 ,惨遭离乱 ,一身民族正气使他隐而不仕 ,宁愿漂泊江湖。家世国运影响着词人的创作 ,其词既有飒然凛风之豪放 ,又兼绮丽纤柔之婉约 ,在宋词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192 7— 193 0年间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 (反蒋集团 )为了争取国民党的正统地位 ,都对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进行各自解释 ,并攻击对方违反了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从他们的解释中 ,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建国理论的混乱和以后在中国大陆统治失败的部分根源  相似文献   

18.
杨晓梅 《南都学坛》2010,30(5):50-53
石杰对知识分子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表现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遇和精神世界是其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基本主题。作品从性的角度表现了自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变迁中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变化,暴露了知识分子性格的虚伪、懦弱和自私;从妒忌、猜疑等心理、行为层面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并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否定;正直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生境遇更让人体味到其生存的困窘和挣扎的无望,痛惜于当下人文精神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缺失,尤其对原因的挖掘已经不仅限于社会和生活层面,而是进入到人本视域,具有明显的终极关怀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代高僧之"杖锡"与"挂锡"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其目的较为明确。高僧们"杖锡"游方之路线长短不等,"挂锡"住止之地点多寡不一;他们每次"挂锡"住止之时间主要与欲达之目的相关。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高僧们圆寂荼毗后,都将回归于出家之寺院塔葬。此外,辽代"杖锡""挂锡"之高僧多非专属一宗一派,遂致辽代佛教呈现显、密合一之态势。  相似文献   

20.
试论明初岭南诗人赵介的生平、结社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介是明初岭南的重要诗人,是南园诗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名列“南园五子”是理所当然。他的现存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全面反映了他的生活方式、个性性格、学术修养、思想观念和处世态度.并形成了其独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