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认知诗学的隐喻理论注重隐喻产生的机制和读者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性语言中隐喻产生的哲学基础,探究其诗性隐喻的运作机制,能更深入地了解狄金森诗性隐喻的魅力及独特隐喻视角的运用,体会其诗性隐喻是如何穿透自然的束缚达到精神真理的升华,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她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将概念合成理论用于隐喻构建和理解的构想模型,较为合理地解释了部分隐喻的运作机制,这为隐喻误解根源的探究和误解修正机制的假设提供了研究视角。认知图式的差异是在线隐喻误解的重要根源之一,施喻者的补救和受喻者的求同构成误解的修正机制。  相似文献   

3.
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自然语言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而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概念合成过程同样存在于隐喻现象中。文章在分析了电视广告语篇中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分类后,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认知解读,提出:(1)电视广告语篇中的隐喻是概念合成的临时结构;(2)电视广告语篇中隐喻意义的获得与人类的认知紧密相关,它依靠的是概念合成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4.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意义生成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为汉语隐喻意义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汉语隐喻意义的整合是在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中进行的。人们在理解和阐释隐喻意义时,会经历概念的组合、完善和扩充等认知活动。此外,人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具体语境下隐喻的评价意义生成机制,"互动"论和"双域映射"论都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而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则可以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从概念合成的角度来看,名词性隐喻的评价意义源于"两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部分元素入合成空间",而句子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以及认知语境是选择投射元素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隐喻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借助第三物隐喻达到符号与对象的象似。概念整合理论能解释各个层次意义构建的认知活动。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宋凯西的《迷失的姐姐》中隐喻象似性的认知运作过程,为意象诗歌的认知构建提供了理据。读者对诗歌中中国传统妇女形象和移民海外的迷失形象的认知跃然纸上。因此,用合成空间理论解释隐喻象似的认知运作机制,能够拓展诗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 ,将心理空间的建立、映射与合成机制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弥补了Lakoff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当前有关概念合成模式的四个观点是张力论、冲突论、变异论和语义变则论。语言的隐喻化可通过组构、选择、推理、延伸等手段来实现 ,以填补词汇空缺 ,增加表达的精确度和形象性  相似文献   

8.
情感隐喻作为隐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界备受关注。在概念合成理论的视角下,根据输入空间1内概念成分的不同,可将情感隐喻分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颜色隐喻。在此基础上,运用概念整合网络,通过实例阐释各类情感隐喻的翻译过程,能为情感隐喻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验证概念合成理论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认知隐喻研究较少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语料这一现状,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李煜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首先进行宏观研究,明确了隐喻的概念、分类和认知机制,为微观研究提供理论准备.其次进行微观研究,以李煜词中的情感隐喻现象为例,研究其浅源和深源的认知机制,为宏观研究提供语言实证.  相似文献   

10.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系统阐述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论证了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是交互性的、相容性的。只有将这两种理论融为一处,才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探索隐喻机制,揭秘认知世界的语言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分析,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论语》中主要有四大概念隐喻,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既有其先进性,又有其局限性。这些概念隐喻已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与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境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或认知模式,它是对日常隐喻语言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隐喻映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种本体对应的关系,而映射过程中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确证了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生成及其理解过程是在认知语境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同时认知语境对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征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该分析识别了用“吃”的动作和“吃”的内容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法。研究发现支持隐喻的体验性观点,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隐喻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学者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月光的意象进行认知分析。在释读月光诗的过程中,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对月光诗中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概念整合的类型,对月光诗进行在线构建,发现该理论对古典诗词中月光的意象具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该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月光的意象,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隐喻学理论对毛泽东诗词进行研究。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圭臬,通览毛泽东的67首诗词作品,收集其中的隐喻例证,并按内容进行分类。在语料归纳的基础上,对其认知机制、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些隐喻因其人类的共同经验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是人类通过文学创作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独特的神话、宗教、文化、典故等因素也使得这些隐喻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代认知理论,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奥瑟罗》的三位主要施喻者(苔丝狄蒙娜、伊阿古和奥瑟罗)在隐喻过程中构建的源领域和目标领域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讨各施喻者的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把握隐喻在塑造悲剧人物内心世界、构建悲剧冲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英汉新闻中的概念隐喻所体现的认知策略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新闻报道中都有大量的隐喻性语言,既有失去新鲜性的死喻,也有新隐喻,这些隐喻体现了人脑的深层认知机制。通过对比英汉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包括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揭示了英语和汉语在认知策略上的异同:在以人类自身为认知的出发点的空间隐喻和以人体为始源域的隐喻以及某些实体隐喻中,英汉两种语言呈现相似的认知策略,而一些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隐喻则呈现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认为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之中;它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主要分为四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管道隐喻。大量的英汉日常表达式说明,概念隐喻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或不同意义之间关联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另外,概念隐喻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许多常规性习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