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诺族没有文字,却有本民族丰富的语汇.汉语已被基诺族接受.除部分老年人外,大多数基诺族群众都能听说汉语.基诺语中没有方言之分,这使每个基诺族成员从开始学习语言就接触到通行于整个民族中的语言,为日后在民族内部的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诺语作为基诺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生活中,既是其内部的重要交际工具,又是维护基诺族内部团结统一的纽带.因此,基诺人对本民族的语言倾注了无  相似文献   

2.
《民族论坛》2003,(2):63-63
基诺族传统服饰经勐腊县勐醒镇向右转直奔基诺山乡,途中山峦起伏,溪流纵横,茂密的原始森林,苍翠欲滴。沟谷中古树参天,藤木攀缠,从多层次交错的植物群落来看,我已进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地区。我国四小民族之一的基诺族,就集中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山区周围的40多个自然村寨中,约有1万8千人。基诺人操基诺浯,无文字。自称“基诺”,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历史上,他们是从原始社会未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由于民族过渡快,至今仍留有母系氏族的痕迹,比如现有很多年长男性的名子还是沿用女人的名字称呼。在乡文…  相似文献   

3.
二十多年来,基诺山上的基诺族人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如果说,二十多年的风火给基诺山留下某些痕迹和带来某些变化,那么,二十多年的实践则使基  相似文献   

4.
再访基诺山     
五月的一个下午,我们乘丰田“小面包”驶出景洪城,跨过澜沧江大桥,向基诺山奔去。这是我第六次访问基诺山了。第一次是在1964年,距今刚好20周年。一路上,特别是进入基诺山区,那平坦的柏油路,崭新的区公所的四层楼房,以至人们衣着的色调和脸上的笑容,都是前所未见的。基诺山区的晚上,电灯通明,悦耳的中外乐曲从家家户户收音机、录音机中传出,谁能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荒野山村,夜晚除了犬吠狼嗥之外,只是蟋蟀奏着永不变调的乐曲! 要描绘基诺山的变化,首先得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基诺山原称攸乐山,面积91万亩,位于云南西双  相似文献   

5.
在黑龙江省有一个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乡里有一位很有眼光的达斡尔族老乡长.名叫王占成.走进这个民族山乡,想不到的乡间大道,有十几米宽;路两边是一色的红砖大瓦房,家家都有个宽敞的大庭院,整齐的篱笆墙连成一片;"雷锋路"、"三八路"、"少先路"把全乡规划成几个方方正正的居民区;多功能大楼里,有能坐400人的大礼堂;一幢四层楼的乡民族中学刚刚盖好,里面有设备齐全的实险室,远近乡村的孩子都争着来这儿念书.王占成常说,干件事要20年不落后.这位老乡长,如今是乡人大主任,大家叫他"王人大".坤河的达斡尔族有500多人,过去以渔猎为主,  相似文献   

6.
基诺族是1979年6月正式确认的民族,人口11966人(1982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区,此外,散居在周围的勐养区、橄榄坝区,勐腊县的勐仑区、象明区。基诺族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除使用本族语言外,还普遍兼通汉语,日常生活中,这两种语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实际工具。基诺族的双语现象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现象中颇有特色,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边疆地区双语使用的类型和特点。基诺区位于景洪县东部,是一个纯山区,全区有7个乡、45个村寨、1670户人家,人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为例,对基诺山乡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其原因等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基诺山及云南省其他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方还存在着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最后笔者建议,由于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性,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应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和倾斜等.  相似文献   

8.
陇南至四川有多处叫"二郎坝"、"二郎山"和叫"鸡石坝"、"石鸡坝"的地名,也广泛流传着"二郎神斩蟒"的传说,反映了氐人由仇池山、骆谷一带向南迁徙的踪迹.四川平武县的白马老爷山是仇池山的象征,平武白马人中关于白马老爷山的传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氐人由陇南经文县到平武的经历.文县铁楼石鸡坎等处白马人是氐人南迁中最早留下来的一支,保留着氐人较原始的民俗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9.
寻找基诺与赫哲:厦门希望拥有56个民族成份宏文迎耳摄影\曾庆997年12月13日,中共厦门市委常委郭晓菱(回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正式委托本刊牵线搭桥,帮助物色赫哲和基诺两个民族的高素质人才前往厦门家安落户。郭晓菱郑重承诺:厦门市有关部门将负责妥...  相似文献   

10.
在祖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的基诺山中,居住着我国最后一个确认的民族——基诺族。为了改变基诺山的贫困面貌,基诺族的几代领导干部为民族的发展艰辛探索,其中有一位叫白文学的基诺族干部,他在基诺乡工作期间,时时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到州里工作后,仍然情注基诺山的发展,他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人生的价值,把一片丹心留在了基诺山乡。白文学是个从基诺山寨走出的基诺族汉子。1980年9月,初中毕业的他收到了中央民族学院附中的录取通知书,“白文学要到北京读书”的消息使基诺山沸腾了。他就这样在同龄人的羡慕中,带着家乡父老的希望到北京求学,先…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基诺山是我的故乡.在我童年天真的梦幻里,它曾是个五彩缤纷、千奇百态的神秘世界.留在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却是山地农业的"刀耕火种"、"串山狩猎"及采集野菜(果)的生活.那时听父老讲,自创世主——阿嫫肖鳖开天造地的那阵子起,基诺人便聚居于基诺山.然而,祖先留下的"刻竹(木)记事(数)"工具,也没能记下基诺族古老的历史源流.解放前夕,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诺族,生  相似文献   

12.
<正>基诺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是国务院1978年6月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口在56个民族中排名第55位。 一、民族概况 基诺,汉族史书记为“攸乐”,这是对基诺族自称的音译异字,傣族人民称基诺为“卡诺”。基诺族是云南境内的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以及周边的勐旺乡、普文镇、勐养镇、橄榄坝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有着五十四个民族的祖国大家庭,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原“基诺人”已经国务院正式承认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基诺,过去称为“攸乐”,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公社。虽有一万多人,但却有着与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语言、习俗、经济结构和心理素质。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在它本民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三国时候,  相似文献   

14.
龙帕行     
一个氏族公社的部落里, 突然响起二十世纪的马达——这里讲的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绝不是一个怪诞的神话。在祖国遥远、遥远的西南边陲, 有一个基诺人的寨子叫“龙帕”, 九十九层山林把它与世隔绝, 一抬头,顶上的青天只有簸箕大。这里的人不知道山外还有个世界, 山外的世界也忘记了它, 于是,一个世界已经在探索外层空间, 另一个,还在集体采食着无花果、青蛙。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在辽宁省民族乡乡长学习班上,有一位乡长建议,民委的工作一定要从根本上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服务.他说:"不抓好基础——经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只能喊在口头上."这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体现了经济是基础这一根本原理.但是  相似文献   

16.
呼民 《中国民族》2014,(10):35-35
爱民,不仅要解决群众的困难,还要提高群众的收入;不仅要为群众的今天着想,更要为群众的明天负责。只有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办好了,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公仆"——这就是安曙光的爱民方程式2006年6月,安曙光被选举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乡长,从此他就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从乡长到书记一干就是8年。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本色,叫纯洁;有一种信念,叫坚守;有一种真情,叫大爱。李全林,一个憨厚的土家汉子,一个下岗回村,却不忘理想信念,迎难而上,毅然挑起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南冲村党总支书记重担的普通共产党员,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至真本色,带领全村调整产业结构,让村民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被群众誉为"百合书记"。  相似文献   

18.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又称“刀耕火耨”、“火耨刀耕”。指砍倒树木,经过焚烧,空出地面以播种农作物的一种原始耕作方法。中国史籍多有记载。《旧唐书·严震传》载“梁汉之间、刀耕火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独龙、拉祜、布朗、基诺等民族的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采用这种耕...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有一种有趣的婚礼习俗,由于习俗独特,所以往往给人一种不期而来的新鲜之感。 基诺族青年成婚前,先请媒人说亲,然后,小伙子的阿舅和媒人带着酒到姑娘家,征得姑娘家长同意后,就再次持酒去具体商定婚期,若定不下来,就还有第三次、第四次。结婚日期商定后按期举行婚礼。基诺族不少村寨中女子在成婚前夕要  相似文献   

20.
滇西南归来,坐在灯下,翻开日记。千里风霜落于笔下,竟凝结成起伏连绵的情节,转而又演化成红土地的回声。在它的促动下,我无私地将部分日记呈献予读者—— 1992年2月24日(阴雨基诺山) 今天下午来到基诺山。但见山影朦胧,如梦如幻。只是晚上山风带着些许凉意吹来时,才意识到我是在基诺山顶。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基诺族人,却也心情激动地转了几圈山坡。晚饭时,喜出望外地看见公路边开着一家饭馆,是乡里唯一的基诺族式建筑。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基诺风味餐厅”。于是兴冲冲地走进去问:“基诺风味是什么菜呀?什么味儿?”恨不得尝几口。到版纳好几天了,吃的饭菜都是酸辣的“傣”味。不想餐厅里的姑娘摆摆手:“自己进去瞧!”我直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