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理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但是当前的气候谈判却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究其哲学根源,无不与西方的哲学世界观有关.西方的哲学世界观潜在地左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谈判立场,影响着气候谈判的进程和结局.具体体现为;本体论追问“存在之存在”,遮蔽了对人类生活境遇的人文关怀,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认识论追求“同一”,泯灭“差异”,产生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价值论追问“是其所是”,冷落了“是其应是”的道德践履,造成了事实与价值的分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长期以“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 ,类似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式的“天人相分”模式不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以后 ,一批先进的思想家认识到 ,要想富国强兵抵御外侮 ,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科学技术 ,而且要学习与之相联系的西方近代的哲学思想。他们着力介绍西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式 (即主—客关系式 )和与之相联系的主体性哲学。例如 ,梁启超就曾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初祖”为题 ,撰文盛赞笛卡尔和康德的主客二分思想和主体性哲学 ;谭嗣同则强调“我”与“非我”之分 ,高扬“心”之力亦即主体性 ;孙中山明确提出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人们总爱把哲学问题归结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是什么和人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认识世界万物的本质等问题。按照这种思路,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只是一种主客二分式的关系:人和世界万物是两个相互对立、彼此外在的实体,人是主体,世界万物是客体,人通过认识(这里指广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实践——通常理解为人从世界万物之外进入和深入到世界万物之中,对外物加以改造的活动)以解决世界万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种主客二分关系的代表性体系是笛卡尔建立的,狄尔泰称之为“桥梁建筑型”。此种关系型态统治了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史,以致恩格斯把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总结概括为“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说:“全部哲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存样态,从"客—主"混沌未分的原始整合的传统样式,经过双重分化和双重对立的"主—客"二分的现代样态,到强调多元主体间性的后现代样态,再到主张交往实践的"主—客—主"样态活动,造就和推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始终是沿着"主—客"、"主—主"和"主—客—主"等多重维度螺旋式进行。这些迥异其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论旨,尝试塑造和培养一种真正的哲学致思取向,那就是人的生存境遇渴望能够达到自由澄明的世界。这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是在批判和修正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他批判传统哲学理念论的“实体-属性”的抽象思维方式,把“现实的存在”确立为终极的实在;其次,通过一切现实存在的“合生”过程的分析,批判了近代认识论的狭隘的经验观念和主体观念,并揭示出了人类的认识得以可能的主客关系的形而上学基础;再次,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独断论,把哲学的观念体系解释为接近第一原理的尝试。尽管其有机体哲学中充满了泛神论的气息,但对我们超越物理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者分析了人类思想史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看法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得出人与自然的“主—客”辩证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人与自然的“主—客”辩证关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处理好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以及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唯心主义的主客二分模式把认识的对象、客体就是主体意识创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旧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模式把自然存在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对象、客体是物质实践活动。这种新主客二分模式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提供了根据,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动力,揭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变革意义。理解这种新主客二分模式必须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将自己的新哲学建立在“感觉的真理”之中。他以人本学为理论基础,在对过去宗教神学与思辨哲学的批判中,从认识论的层面确立了“感性第一”的哲学原则,规定了思维与存在的主体中介统一;从本体论的层面证明了感性只作为其现实本身而存在并不为人的主观思维所规定,同时人也是作为感性的实存与外界现实构建对象性关系;从方法论的层面阐释了感性对象作为哲学开端的重要原则和人作为哲学发展内核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0.
以往在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时,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义这一重要维度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实践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蕴,它开辟了认识论的新视野,推动了认识论范式的重大变革。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义首先体现在它实现了对近代认识论“主体自我中心困境”的超越,为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现实根基。实践观点的认识论意义更进一步体现在它把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内在统一起来,结束了认识论的思辨形态,确立了认识论的崭新的存在样式,即作为人和社会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历史认识论。最后,它使得认识论在理论功能上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狭隘性与抽象性,通过对人类认识的前提性批判,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体现出鲜明的人文解放旨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因此归结为理性主义;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因此而归结为非理性主义。事实上,在人们的实际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无论是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是在理性认识阶段,都是既有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因此,人的认识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地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哲学"作为有意义的话题,不是纯粹的学理性创作,而是要在历史的叙述中确定其问题域。"当代中国哲学"一方面离不开中国近代以来寻找文化身份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又只能在中、西哲学不同的演化逻辑中找到自己的哲学叙述方式和哲学语言。"当代中国哲学"只能在历史中确定其叙述的始端和视阈,在历史的接受中为自己的存在意义寻找理由。当代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与自己的文化身份相适应的哲学形态,更需要属于自己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厘清两代认知科学疆界的基础上,不揣冒昧,追根究底,对方兴未艾的体验哲学予以全景式的回顾。莱考夫和约翰逊以采撷先前大量真知灼见为契机掀起了体验哲学的大旗,明确发端了主客互动的心智体验观,认为一方面体验性真理是在人的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身体体验终究是客观现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并非完全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世界只能是我们认识中的世界,体验性真理渗透并彰显出人的价值观,其主观性亦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4.
哲学何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以“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为内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体展开为认识、评价及规范等维度。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及评价性关系,首先从不同的层面将哲学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联系起来,“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别在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规范之维的同时,也将改变世界的问题引入哲学之域。通过化形上智慧为个体的精神本体及普遍的规范系统,哲学既说明、解释世界又规范、变革世界。  相似文献   

15.
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哲学就是“思的事情”,“思”是思想活动的唯一方式。“思”确是西方哲学的思想方式,但并不是人类唯一的思想方式。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说,哲学的思想方式不是“思”而是“虑”。“虑”的思想活动在针对的问题的性质、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问题的诉求等方面都与“思”的思想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统的思想家们力图通过“是者之所是”来把握“在者之在” ,成就了主体哲学和现代科学技术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家们则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生命中去领会“在者之在” ,成就了以“自然”为最高原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化的认知结构与主奴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是相伴而生的。因而 ,克服西方传统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就必然会彰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真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邬焜 《河北学刊》2012,32(4):37-44
不能把信息归结为物质并不等于不存在客观信息,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本体论信息。对客观信息世界的揭示及本体论信息的确立是信息哲学能够成为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第一哲学的根据。由于意识并不是信息的原生形态,而是在多重信息的复合、匹配、综合建构和虚拟中生成的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所以,相对于信息本质的揭示,信息的认识论定义是多余的。把信息和"意义"看作是同等尺度的范畴,是用主观化方式对信息所具有的独特而新颖的革命性价值的消解,是把信息哲学归结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复杂性的"涌现",对于意识成因的还原性分析应采取多维度、多极化还原解读的方法,而不是像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那样,将其简单归结为单维度、单极化的主观意向活动的构造。由于信息本体论的确立,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首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存在论视域中的生态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兵 《河北学刊》2005,25(3):14-19
生态哲学理解的存在是由生态科学关于自然生态存在的认识引申出来的,是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本身即是一个价值系统,它是由不同层面构成要素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构成的动态网络。从人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关系来看,环境对人具有双重价值,即“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人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最高的内在价值, 同时对生态系统的发展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生态哲学并不否定人的主体性,但它主张从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高度探讨主体性的内涵,将主体理解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主体-客体-主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生态思维是对古代整体论思维和现代主体性思维的辩证发展,是整体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王连冬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03-108,158
道德相对主义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道德原则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理性能否认知道德原则、道德原则能否摆脱道德实践上的冲突.先秦儒学理清了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则的仁与作为具体的行为规范的礼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澄清了道德相对主义因混淆两者而带来的混乱;先秦儒学并未像道德相对主义那样认为道德原则无法通过理性证明因而不存在,而是认为道德原则是明证的,其落实依旧需要理性的认知;在实践上先秦儒家主张行权返经,强调在道德原则统摄下所作的变通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仁道,从而有效避免了道德纷争.先秦儒学智慧对克服当代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是中西文化比较导致的产物。这个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种种偏向,从而未能相应地促进哲学创作的繁荣。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扩展哲学视野,立足于解释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经验。经典解释的传统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两个论题,表明了以经典为中介反思思想文化经验、发展中国哲学创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