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轫于20世纪末的“钱钟书热”构成中国文化界一大奇观。有些“钱学”学者将钱钟书圣化为“文化昆仑”、“大天才”、“大思想家”、“一代鸿儒”,又将其著作推至具有国际影响的巨著之峰尖。本人向来钦佩钱钟书先生,但对前述“钱学”学者的立论不敢苟同,认为诸类圣化行为一是违拗钱钟书先生本人意愿,二是对钱钟书的定位超过了他对文化作出的实际贡献。从而认定当今对被圣化的钱钟书理应卸装。  相似文献   

2.
胡慧翼 《学术探索》2003,(10):77-81
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回顾和考察了20年来钱钟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钱钟书热"的发展和流变的过程。在如火如荼的热潮中,钱钟书被完成了一个文化英雄的书写:首先在专业化的领域内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依据,因为80年代"文化大讨论"的契机在知识界不断扩大影响,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逐渐演化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文化昆仑"的"符码"。这一文化符码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并成为90年代不同的思想文化立场的精神资源。钱钟书的原型形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写和误读。  相似文献   

3.
罗新河 《船山学刊》2006,(4):218-220
通过对钱钟书文本的细读、分析和归纳,本文认为钱钟书非理性的思想倾向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二、人类自我认知能力;三、人类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能力。对这三种能力的怀疑和反思,构成了钱钟书非理性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来,能将文化与文学贯通,并对传统文化做一个全面冷静的总结的学者为数不多,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的有若干座标,钱钟书可以说是其中的座标之一。近年来钱钟书研究的逐渐成形是这一座标逐渐形成的显示。研究钱钟书的学术思想,自然也应该以此为背景。所以,对钱钟书个别的文学见解(如通感)、研究方法(如古今中  相似文献   

5.
简述近年的“钱学”研究情况 ,提出批评 ;认为 :钱钟书论学的重点在于诗学 ,研究钱钟书的诗学及其诗作 ,需要具备创作四体诗的经验 ;钱钟书用文言著述和创作四体诗 ,宗旨在于维护、延续传统优秀文化的生命 ,与世同新 ;研究“钱学” ,宜多读中外原著 ;对钱钟书的肆意讥弹和盲目吹捧都是错误的 ,“钱学”研究应该实事求是 ,以钱钟书同辈学人的著作互为比较 ,不失为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作为比较文学大家而备受推崇,然而他自己却认为其方法不是通常意义的比较文学,而是"打通而拈出新意".许多论著取"打通"之"通"而径直将钱钟书学术归结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由于忽视钱钟书自我剖白中的"拈出新意"而失于简单偏颇.考察"打通而拈出新意"的实质以及钱钟书运用"打通"方法的情形,可以发现钱钟书学术带给比较文学研究的启示至少有二:为可比性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赋予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以崭新内涵.  相似文献   

7.
贾谊是汉初一位最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的民本思想中所蕴含的古儒宗思想、古道宗思想和阴阳刑名学说的思想 ,在历史上有重大的地位和影响。汉初 ,统治者大都循此思想而行。  相似文献   

8.
孔令环 《中州学刊》2008,(3):206-209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古代诗人中,他对杜甫评价最高.杜诗对钱钟书的人格、气质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钱钟书的杜甫研究主要包括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杜诗与宋诗的关系、杜诗的境界、杜诗的创新精神、杜诗的影响等方面.杜诗对钱钟书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对杜诗的化用、对杜诗句式的模仿、对杜诗意象的借鉴、对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对《诗经》诗学的开拓林祥征《诗经》诗学研究是《诗经》研究的薄弱环节,却是钱钟书《诗经》研究最为辉煌之所在。他的研究可分两个层面:(一)对旧有诗学提出有心得的见解;(二)提出许多全新的理论命题,从而丰富了《诗经》诗学宝库。本文只着眼于第二层面的介...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熟练地掌握了用典的艺术技巧,无论用暗典还是明典,都能把典故完美地融为作品的血肉和纤维,使典故成为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肖像和性格,烘托故事情节等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典故的读者,能产生更多的联想,体味到更多的意趣,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了解这些典故,也大致能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起到激发新鲜感、求知欲和传授学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国首次唐甄思想讨论会于1986年10月7—11日在唐甄故居四川省达县市召开。这次会议由达县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四川大学哲学系等八个单位联合举办,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63人,收到论文32篇。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唐甄思想的阶级属性理论界以前约有三种意见:①地主阶级思想家;②市民阶级思想家;③地主阶级思想家向启蒙思想家转变的人物。而这次讨论会上,与会者一致认定唐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早期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2.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3.
冯立新 《社会科学家》2012,(4):130-132,140
1963年钱钟书发表《林纾的翻译》,首提"化境"一说,学界称其为翻译最高境界。在化境说中他提出"诱"、"讹"和"化",分析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文本与意义、翻译确切等问题,与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翻译有时是一个不可译的事件,翻译不是复制原作,原作需要打开封闭性,为开放性阐释提供思想张力,由此,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真正确切的、好的翻译文本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4.
胡慧翼 《河北学刊》2003,23(4):114-117
“钱钟书热”是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在短短的二十年中 ,它经历了三次接受高潮。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 ,回顾和考察了这二十年中钱钟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钱钟书热”的发展和流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河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活动综述之刚今年12月26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毛泽东100周年诞辰。为了表达对这位历史巨人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更为了以此为契机,把全省...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未有专门的红学著述 ,但他对近百年来的红学却是了然于心的。作为红学的“槛外人” ,他确有不少“旁观者清”的灼见。他对红学是诗学而非史学的见解 ,贴切而深刻 ;他对诗与思的“交煽互发”的理解 ,为红学拓展了新天地。所有这些洞见 ,都是被“身在此山中”的红学者们所忽略了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刑罚轻缓化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启蒙思想家刑罚轻缓化的思想(一)启蒙思想家刑罚轻缓化的思想内容启蒙思想家的刑罚轻缓化思想集中体现在自然法思想和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称原则和客观主义。第一,自然法思想。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和理性主义哲学的直接产物。其理论前提是一种“假定”,在人类有国家之前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在这样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中,人是自由的,平等的,自然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维持着社会秩序。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拥有一份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即人们都有保护自己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在自然法的原则下,这是一…  相似文献   

18.
曹禺与钱钟书是现代文学史上戏剧与讽刺小说的两座高峰.对人生困境的挖掘,曹禺重深,将人生的困境深层地挖掘;钱钟书重广,揭示人生无止境的围城命运.两人的围城世界在"城与人"的关系、叙述视角、"出走戏"之后情节结构等三个方面的表现各具特色,这与其各自的思想构成、艺术个性和不同文体的表现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自孔子以后,至战国末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百家爭鳴”的时代。所謂“人性”問題,在当时曾引起了广泛注意。先秦儒家諸子对人性的爭論,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思想家是孔子;第二阶段的代表的思想家是七十子之弟子的世子、密子、漆雕、公孙尼子;第三阶段的代表的思想家有孟子、告子;第四阶段的代表的思想家是荀子。孔子是中国最早一个談到人性的思想家。孔子說:“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这一句話,說得极明白。各人的先天(所謂性)差之不多;而后天(所謂习)則相差甚多。孔子是位思想家,又是位教育家。这句話,是为他的教育主张立說的。由于时代和阶級的限制,孔子沒有把这一思想加以发揮和光大。  相似文献   

20.
在对待“古”的问题上,钱钟书表现出两种态度;一是为复古辩护,认为源于进化史观的“后来居上”理念在价值论上行不通,“复古”并非“逆流”,而且复古之“古”本质上具超时空性,一定意义上复古与革新对立统一;二是反对仿古、袭古,认为文学创作应注重生活,致力创新.前者强调的是延续,后者重视的是创造,从正反两个不同方面凸显钱钟书关于文学继承与发展问题的辩证认识和冷静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