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文章从心理界线的视野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表现形式及未成年人心理界线缺失的原因,探讨心理界线的培养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论述心理界线形成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引人关注。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看,主要是犯罪的未成年人主观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差;同时各种外部因素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对策看,立足点应放在长期作用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和思想品德等外部环境上。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犯罪防范网络,在当今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下已变得非常急迫。而我国各种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缺位,更是昭示了建立家长学校,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性。当前,我们应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明晰家长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凭借家长学校平台,全面提升家长素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撑起防护网,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筑起一道全方位屏障,从而夯实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基础,找准切入点,实现联动和综治。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现阶段的突出社会问题,其社会深层根源在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未成年人的群体性失范。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出现的偏差是诱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特点,整合性应当成为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建构的基点,形成以教育性预防为核心,保护性体系、惩罚性体系等其他措施为辅助的一体性预防思路。在中国,建构整合性的教育预防体系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展开,使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发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中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义务: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义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应当结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计划,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二、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义务 1.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  相似文献   

6.
王炜 《阴山学刊》2006,19(3):103-106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45-150
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居高不下,与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缺乏有效干预密切相关。对少管所未成年犯前期罪错的调查研究反映出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教养无方、监管不力,矫治无效。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与行为本身的渐进性发展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制约的匮乏,表现为工读教育萎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缺乏矫治效果。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要求举全社会之力干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应全面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树立保护处分理念;应建立强制性亲职教育、加强对教养失职父母的社会监督,改革工读教育制度、发挥其挽救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的重要作用,发展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成为矫治罪错未成年人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当今严重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重要社会现象,如何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提高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理念,明晰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原则,追寻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体系的途径,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的有效机制,是我们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应有之义和实践之要。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犯罪学界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应该成为我国新世纪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采取三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构建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良性社会意识,使未成年人能在良性的社会意识环境中健康成长;(2)抑制犯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现社会文化的整合,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3)加强和深化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帮教的预防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佳木斯市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一年来共受理了九件未成年犯罪的案件,涉及人犯11名。下面就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犯罪的成因、犯罪预防和救治,陈一管之见,以达到引起全社会对未成人犯罪问题的重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和对已往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有效教育的目的。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年龄在17岁的居多数。这9起未成年犯罪案件共涉及11人,其中,15岁1人,16岁2人,17岁8人。从未成人犯罪的年龄构成上看:17岁犯罪的比例较大。由于15岁、16岁年龄上的未成年人心理成熟程度较之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承受能力要差,17岁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从社会学、法学视角探寻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观点不少,但以心理视角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却不多.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心理分析,对促进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和防范,建构科学有效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其各方面问题都具有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与司法方面的举措,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以及健全少年司法制度的建议,其中着重研究了少年法院的创设。  相似文献   

13.
朱文丽 《理论界》2003,(6):118-118
未成年人犯罪与预防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多样,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不可掉以轻心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对青少年犯罪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  相似文献   

14.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本环境。扎实推进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下沃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对其进行调研和总结,有助于明确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基本思路,进而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通过建立领导机制、联动机制、引导机制、实践机制和渗透机制,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广西为采样范围,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未成年人罪犯与普通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纪律、参与不良活动及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方面的成因,从而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针对性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呈现许多新动向新特点。如何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家庭、学校和未成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是其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犯罪低龄化及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亦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各国政府致力于研究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首要环节。由于未成年人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侵财犯罪一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流。分析其犯罪原因,主要是市场经誊的负效应、亚文化的影响、父母导向的错误、未成年人的易受诱惑性。而家庭防控则是防治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贫富观;重视对子女的感情投资;教育未成年人正确看待金钱与人生的关系;启发孩子用合法的手段获取物质需求;防微杜渐,及时惩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何从司法制度层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目前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建议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纳入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未成年网民的增加,网络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并在现实生活中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前比较严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鉴于网络对未成年人犯罪作用机制的特殊性,有必要以"综合治理、宽严相济"为原则,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