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文表示散碎或没有时,写“零”字,阿拉伯数字的零才写成“О”。中文书刊从来写“零点、零碎、零的突破、零敲碎打、化整为零……”没人写成“О点、О碎、О的突破、О敲碎打、化整为О……”所以,大家认为“О”是外国引进的,并非汉字。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贾瑞“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是误将“月”字写成“年”字了;秦可卿的病也不是害了三年,而是只害了半年。写秦可卿病半年即亡,这才与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幼小年纪住进大观园的描述相协调,否则,就有悖于封建礼教,也会搞乱了全书的布局。曹雪芹删改天香楼一节,主要目的是改变秦氏的死法,其次才是改直书贾珍乱伦为暗示。脂砚斋所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有误,实是作者未来得及删改就“泪尽而逝”  相似文献   

3.
昨天晚上,妈妈让我听写生字。当我写完“睛”字时,妈妈问:“童童,我们是用什么来晒衣服呢?”我回答说:“当然是太阳啦。”妈妈指着我写的“睛”字说“:那你怎么用眼睛来晒呢?”我仔细一看,原来我把“晴”字写成了“睛”。小朋友,你们写字时一定要仔细哟!千万别学我马马虎虎的。点评本文的优点是:一、题目拟得好,吸引人阅读正文。二、采用母子俩对话的形式,行文较活泼。三、内容真实,有较浓的生活气息。用眼睛晒衣服$内蒙古通辽市扎旗实验小学一年级@赵童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南充方言“篾”、“鲰”之义逐条进行训释。“篾”是小的意思,字又写成“蔑”或者“”等。“鲰”是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的意思。字又写成“邹”、“奏”或者“纣”等。  相似文献   

5.
【文题设计】请以“门,一直开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6.
【考场真题】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7.
为鲁迅笔下的“影象”翻案吴海发说起来象个掌故了。十年前,上海一家在全国有影响的语文杂志,发表一篇文章,指责鲁迅先生笔下的“影象”,写了错字,应该写成“印象”。此文语气肯定,不存一点商榷余地,影响甚广,不能不作辨析。“形象”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  相似文献   

8.
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他在给叶紫的信中,告诉叶紫在文章写成之后,不急于拿出去,“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又非常重视向大作家的手稿学习。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  相似文献   

9.
陈世旭 《社区》2010,(14):20-20
明代书法家韩道亨的《草诀百韵歌》以“草圣最为难”一句开篇,讲的是书体。若论单个的字,则显然最难写的是“人”字。“人”字只有两笔,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越不容易写好。然而,真正难写的“人”字,是从社会学角度讲的那个“人”字。日前,有朋友从网上给我发来一则关于“人”字最难写的文字,将社会学意义的“人”字作了相当广泛深入的解读,主题是“人”字的两笔有一笔没有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人生。行文简洁明了,议论十分精彩,姑作适当整理删节。援引于此,与各位分享。  相似文献   

10.
《赫索格》艺术表现手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索格》是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贝娄对人说过,这是一本吃了许多苦头才写成的书,他经常是从第一行第一个字重头写,记不清楚写了多少次了。后来,他说他写了13次,“把它象一个祈祷轮一样转来转去”。贝娄流露出的这种写作艰辛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赫索格》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新认识,凝结着他对艺术表现的新追求。那  相似文献   

11.
我所任课的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我担任七年级语文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都比较富有:有的学生家长开大型超市,有的做大买卖,有的开矿……他们有存钱几十万的,有几百万的,有上千万的,大都有轿车。很自然,他们的孩子认为自己家有钱,不学习也照样生活得很幸福,因此,对学习没有起码的认识,也就不想学习。在作文课上,要让他们写一篇文章,那实在太难了。勉强凑合一篇,也是文字堆,而且错字连篇。诸如写“吃饭”的“吃”多一横,把“暖和”的“暖”左边写成“目”,把“脖”字左右两边互换位置,把“凸”倒过来写,把“衣  相似文献   

12.
陈坚同志写了一部《夏衍的文学历程》,要我写序,我答应了。去年,我在杭州和他见面,他似乎已经在动手写了,不料他竟写成了二十几万字的巨著。接到这部原稿,我踟蹰了,幸而最近有北戴河之行,反正自己不能游泳,便利用时间,读完这部作品,并愉快地写成了这篇短序。  相似文献   

13.
大约起源于西奈半岛埃及人的象形文字。那时,B字如一所房子的象形符号。大约在纪元前1500年,最早的闪族人写为。纪元前约1000年在圣经里及其它腓尼基人和迦南人中心,这个符号则写成了线形,这就是后来所有形式的来源。闪族人将这个符号叫作beth,意即“房子”。  相似文献   

14.
至今常说的“错别字”、“错字”是笔画间架之类的错误。“别字”则是把甲字写成乙字,这是尽人皆知的。那么“别字”这种说法产生于何时呢?  相似文献   

15.
外国小幽默     
老师不如我儿子:“妈妈,老师的语文不如我。”妈妈:“你胡说。”儿子:“真的!她写的字我认得,我写的字她不认得!”  相似文献   

16.
“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被规定分别用在定语,状语之后和补语之前,年头不能说短了。语法书上这么规定,语文教师这么讲,报刊编辑这么用,……照说早该不成问题了。然而,至今除了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和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人而外,把“地、得”写成“的”的,仍然极为普遍。要把这三个字严格区分开来,看来容易,实则不然。吕叔湘先生就“的”与“地”曾发问道:“这种分别是不是必要?可不可以只写一个‘的’?”1982年出版的电大试用教材《现代汉语》(中册)的词类表里首先(就我所见)以“的”取代了“地”。至于“的”和“得”,吕先生认为“维持两种写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初中学生的作文有时竟只有一页,短短的一二百字;而有的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特别多,如把“技”写成“枝”,“大概”写成“大慨”等。其实,这些字词学生都学过,但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张志公先生认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词汇  相似文献   

18.
在平时的练习中,有些同学经常把“青蛙”写成“蜻蛙”。我多次纠正,效果不佳。为此我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首先把“青蛙”(青字用绿粉笔写)一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启发学生,  相似文献   

19.
泽川 《山西老年》2014,(5):42-42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尚未称帝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戏班子的练艺场门前,见两扇大门上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这对联只有两个字,上联写了个“行”字,下联写了个“盛”字。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三则     
《老友》2011,(12):44-45
再来一瓶 朋友的弟弟高考进考场做一题.需写“恩惠”两字。可是“惠”字他不会写,左思右想无果。突然他大喜!考试时带一瓶饮料进考场,瓶盖内大多有“谢谢惠顾”字样,此“惠”和“恩惠”的“惠”同一字。于是他假装喝水,拧开瓶盖,只见盖内赫然印着“再来一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