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讠于)与张爱玲的作品都以爱情与婚恋人生为表现母题,从中来透视人性在爱欲情仇中的种种复杂表现.由于两位作家的个性气质和男女两性性别立场的不同,在表现爱情与人性之种种变幻与多样形态时,两位作家的笔下所展现的是带有个人独特的精神印记与不同的观察人生眼光,因而呈现出不同样态的情爱世界.  相似文献   

2.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3.
奥斯丁和张爱玲是两位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杰出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婚恋观上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和女性主体因素两个方面,虽然两位作家出身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是却表现出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和劳伦斯分别是中英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却又颇有争议的作家。这是因为他们面对现代文明与人性的冲突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以原始的性爱作为切入点,对人性异化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相似的人生经历、相近的创作方法、相同的表现主题以及同样多舛的文学命运使两位作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希思克利夫和曹七巧分别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三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骇俗之作《呼啸山庄》与中国四十年代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主人公。他们同样的爱恨情仇、扭曲人性折射出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两位女性作家相同的人生阅历,也正是这种人生阅历激发了她们文学创作的灵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人性中的自卑与自尊、情感与贪欲、爱与恨的残酷搏杀。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家沈从文与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创作分别立足于“湘西世界”和“约克纳帕塌法天地”,两位作家一生都在致力于挖掘、揭示这两个文学世界所蕴含的本土文化特质,以期对现代社会精神价值的构建提供一种参考,同时对其负面价值意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批判。尽管存在着种种差异性,两位作家都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张扬,对摧残、压抑人的情感欲望等异化力量批判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和同时期的现代幽默喜剧中对人性和人情的直接渴求不同,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型讽刺喜剧几乎全力以赴地抨击着人生虚假的一面.剧作家们在这里实际是立足干一种理想的人生来反观现实生活中一切背悖人情扭曲人性的现象和力量.社会型讽刺剧则往往是以种种社会问题为透视点,以写实和大体写实的表现方法去表达作家对于社会现实执着的生活态度和对于社会  相似文献   

8.
关于民族身份的构建,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揭示。鲁迅和毛姆是中国和英国两位著名的作家,他们通过描写乞丐这类特殊的人群,探讨了各自社会中人性和社会的冷漠。两位作家都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创作中的哲学思想。一旦一个人的精神被摧毁,那么他就很难再看到希望,虚无的人生和扭曲的人性,将给自己和民族带来不幸。  相似文献   

9.
田中禾是一位一直在坚持艺术形式探索和不断自我超越的作家,他关于乡土中国的书写以及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位置。长篇新作《父亲和她们》就是一个自我超越的最新成果,作品有力地呈现了两位母亲的形象,她们不同的人生向度的后面,贯注的是作家深层次的人性思考,并借此展开作家对独立与自由的个体精神的反思和追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论徐訏小说的理想女性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12.
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在近三十年中已有数十种之多。这些传记作品有严肃的,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徐志摩其人其文;也有粗滥的,对徐志摩的风流韵事往往凭空编造,捕风捉影。无论从出版还是从研究来看,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此,文章拟对近三十年来有关徐志摩的传记作品作一概述性的分析与总结,以期使徐志摩研究能更深入地发展与进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从《两地书》中,我们可以找到鲁迅和许广平爱情婚姻生活的脉络,倾听到他们对真爱的呼唤与回应,寻见那洋溢着他们在“携手共艰危”的战斗生活中产生的“以沫相濡”的诚挚爱情,以及“革命的爱在大众”的爱情理念时刻显示着博大的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论证了《徐浚墓志》四个方面的史料价值: 第一,记录了徐氏家族的情况,可以订补史籍记载的阙漏; 二, 记载了开元、天宝期间吴越地区的文人群体活动情况,文学史料价值很高;三, 本志由著名书家徐王 寿所书, 具有较高的书法史料价值;四, 记载了徐浚明经及第与调选情况,具有一定的科举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徐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从早期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到晚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徐以其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把宗教关爱的目光投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徐的很多作品传达出强烈的宗教感,在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的交融中抒发对于人性与心灵深处的探询和对于人生哲理的宗教式感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打破传统的历史阐释框架,从“为人生”的文学观念、为人生的方法、为人生创作的独特表达方式三方面,剖析佛教文化给许地山早期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怎样与众不同的美学新天地,它为人们正确理解文学与宗教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从早期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到晚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徐訏以其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把宗教关爱的目光投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徐訏的很多作品传达出强烈的宗教感,在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的交融中抒发对于人性与心灵深处的探询和对于人生哲理的宗教式感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对宗教经典十分熟悉的学者型作家,许地山在他的小说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宗教意象,他的作品中艺术与宗教可说是互相缠绕、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他既不用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和悲哀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核心来探讨人生,并借作品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是他的人生态度还是他的作品,都体现了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三者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地山小说一方面暗合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情爱模式,揭示了传统文化在人物精神深处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导致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因为宗教意识的输入,许地山小说转换了"喜新厌旧—沦落天涯—弃妇幽怨"的传统弃妇叙事方式,使其笔下表面上逆来顺受的女主人公内心充满了洞彻人生的智慧和执著生命的坚韧,明显有别于五四运动时期"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娜拉"们。许地山小说对于感伤流被的"五四"文学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訏早期在思想和创作上均受到左翼文化思潮的较大影响。他系统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在其编辑的杂志上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主题,在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上也倾向左翼,揭示社会矛盾,表现阶级冲突。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徐訏在思想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转而信奉自由主义,在创作上超越了现实主义,转向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的左翼文化仍然一直潜隐地影响着他后期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