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香港作家李碧华,立足于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舞台通过自己对欲望的体认以爱情为切入点对人性进行书写,展现了被欲望扭曲后的人性面貌,批判了欲望狂欢下人性的丑陋。小说以丰富的质感和强力的当下意识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叙述,她的作品化约了香港文化的自由主义和反"崇高"精神,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2.
幻灭:新感觉派小说的情爱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元明 《江汉论坛》2003,(10):76-78
新感觉派写有大量情爱题材的小说,这些情爱小说可以分为三类:古典感伤型、都市扫描型、精神分析型。三类小说各有侧重:古典感伤型表现了一种寻梦意识,都市扫描型则体现了一种批判意识,精神分析型则突出了对命运和人性的深层挖掘。三类小说虽然各不相同,但贯穿了一个共同主题,即幻灭感。古典感伤型是梦幻的破灭,都市扫描型是现代文明的破产,精神分析型是悲叹命运的莫测和人性的滑落。幻灭感可说是新感觉派小说最突出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与张翎的《阵痛》两部小说以家族伦理寓言神话,女性情感体验与历史记忆,对两性个体人性的复杂嬗变进行批判与反思;两部小说诠释纯洁的母性关爱伦理是人类“完整的人”的人性善根,男性“大我”赌性顽疾和着金钱物欲的变异对现世代人性的破坏力。从家族基因遗传对民族性与人类性进行开掘,呼唤现世代人类心性的“母性归属”。以母亲强大自我内在性的、超验性的人性张力,揭示母亲以大地般的坚韧与顽强、博爱和圆融,迸发出的母爱精神的“永恒能量”。  相似文献   

4.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5.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6.
董小玉 《社会科学》2004,(7):103-109
“新生代”的作家看到了物质利益是人性和道德价值同构的根本基础 ,但未看到精神利益是人性价值同构的目标。金钱、物质、性等的欲望充斥“新生代”的文本。“新生代”的小说创作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陷阱 ,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呢 ?本文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 ,“新生代”作家应当开阔视野 ,扩展想象力 ;第二 ,“新生代”作家对现实应当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批判眼光 ;第三 ,“新生代”作品应当具有深刻有力的思想意识 ;第四 ,“新生代”作品应当重建一种与时俱进的、符合人性健全发展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人性的围城     
宣杰 《云梦学刊》2002,23(2):64-66
《围城》真正目的不是在批判社会,而是要挖掘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两面性,我们把这种两面性叫做人性的“围城”。我们从方鸿渐的婚恋、学业、事业和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中,可以把握小说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先锋小说直面人性之恶,挖掘出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罪恶渊源;池莉的新写实小说透视人性之伪,揭示了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他们的小说在人性形态的展现上虽各有侧重,却有着共同的指向--人性之丑.余华和池莉的小说从最初的讴歌人性之美,到后来的揭出人性之丑,嬗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以审丑为主要美学特质的小说出现,不仅揭示了复杂而丰富的人性形态,而且对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救赎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性的理解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三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站在人性的立场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内在价值进行审视。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强调人的社会性,其典型人物是“向上爬”的人,在社会的等级秩序中从低级层次(或底层)向高级层次(或上层)攀爬。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可以分为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三种类型。宏大叙事现实主义小说关注民族国家的独立平等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决策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影响。新写实小说变国家本位为个人本位,从社会立场向个人立场转型,关注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人的不同命运。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怀则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本文借对三大类型的分析,确认社会发展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直接影响,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看到人性内涵的日益丰富和提升具有衍生现实主义小说多种类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姚晓雷 《齐鲁学刊》2005,(2):100-103
刘震云早期小说文本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性意识,即认为人性本质不过是由自己的求生本能出 发的、和权力体制相对应的一种结构,每一个人在对它的拥有上都是平等的,只是在面对不同的体制环境时体现为 不同的内容。从而他逐渐将对人性弱点进行批判的主题模式转化为对权力体制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拉斯普京的<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通过对一个俄罗斯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的展示,对当今残酷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和彻底批判.小说作者对人们在精神领域中迷失方向和传统道德沦丧的行为发出了警示,对良知和人性的深情呼唤一直是拉斯普京为"俄罗斯的出路"问题所寻找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鲁迅启蒙思想在其小说和杂文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在更具文学经典性的启蒙主义小说中,指向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国民性批判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反思.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国民性批判,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国民叙事”具有深刻影响.作为当代启蒙文学中反思国民精神的叙事,国民叙事的相关思考与鲁迅小说有颇多相通处.这种历史循环既说明民族精神改变是个漫长过程,也证明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辉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106-108
<围城>是钱钟书以一位冷静的学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同类进行的近距离的观察、剖析,探索他们生活状况的一部小说.作者以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家庭、爱情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给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他为我们塑造了一批知识分子阿Q形象."围城"现象是钱钟书探究人性的又一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 90年代年轻作家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 ,分析近年小说创作的精神走向 ,其诗性的消解和理想主义的沉沦 ,期待文学应坚持审美本性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与市民阶级对公共权力的批判须臾不可分开,这一批判精神以市民阶级对人性的自我理解或私人自律为依据.在当今社会福利国家情景中,由于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这两个过程,国家与社会由分离而重新合一,私人领域不复存在,公共领域也因为批判精神的式微而瓦解了.因而恢复批判精神乃是重建公共领域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小说塑造并向世界传播了怎样的一个中国形象?本文认为莫言小说的中国想象有三个重要维度: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历史的循环(而非进步)、文化的暴虐、人性的退化是莫言笔下中国图景的主要内容,莫言以此构建了一个批判的中国形象.当然,莫言小说的中国想象也存在着独特性有余而深刻性、丰富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 ,是以人类两性之爱作为表现内容和审美对象。在审视这些艺术文本时会发现 ,作家的性爱书写以“生命”与“人性”为价值尺度 ,以空白艺术和暗示手法为表现技巧 ,并理性批判国民劣根性 ,一再揭示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贼 ,呈示出独特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90年代年轻作家的小说他作为切入点,分析近年小说创作的精神走向,其诗特的消解和理想主义的沉论,期待文学庆坚持审美本性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给人以灵魂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方方小说的艺术形态价值:一、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方方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是对传统知识分子写作立场的既继承又革新:继承的是艺术家的责任和良知,革新的是方方走出了传统知识分子虚妄的灵光圈,直面当下。二、对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探讨,继续了她的社会环境批判、人性批判主题,是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在这个系列小说中的表现形态。三、复调小说。方方运用多声部和夸大的反讽来构造复调小说,显示了她在小说讲述上所进行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