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亚洲战略构想,二战结束初期便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美苏全球冷战政策的全面展开,及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逐步取得胜利,迫使美国逐渐调整其亚洲冷战政策。1948年10月正式确立日本取代中国成为其在亚洲的战略伙伴,来抗衡苏联及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本文通过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形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受意识形态因素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旧金山对日媾和与台湾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国际环境对战后台湾问题形成的重要性。台湾作为美国在亚洲推行冷战战略的重要依托被利用,表明美国是战后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而旧金山对日媾和之后,日本与台湾当局"建交",则标志着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台湾问题将伴随始终。  相似文献   

3.
动荡世界中的日本滕井升日本需要重新立国。回到明治维新精神中去──这就是这位日本著名理论家的看法。他认为,二战后处于冷战中的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最大前沿基地──经济得到了发展.但,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地位也失去了......现在,日本应该重新确认,自己在...  相似文献   

4.
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冷战伊始 ,美国为一己私利以各种方式插手该问题 ,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 ,台湾问题由此缘起 ,并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冷战结束后 ,由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强权 ,它认为中国在其全球的战略地位下降 ,在所谓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掩盖下 ,全面提升了美台关系 ,有些已明显超过非官方性质。美国对台政策是许多国内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由于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后冷战时期的态势 ,国会在外交决策领域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后冷战时期 ,国会在台湾问题上有怎样表现 ?何种因素影响着国会在该问题上的立场 ?本文拟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明显提升日台关系。日本从谋求政治大国、遏制中国的崛起、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强化对台政治影响力出发介入台湾问题,其战略意图是干涉中国内政,利用台湾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影响中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6.
美苏冷战关系和中苏结盟在亚洲形成了中美直接对抗的亚洲冷战体制。处于这种“一边倒”冷战体制之下 ,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 ,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 ,而当美苏缓和、中美紧张时 ,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从朝鲜停战开始 ,中国乘国际紧张局势缓和的大趋势 ,探索和平共处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政策调整取得进展 ,但由于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坚持干涉中国内政 ,而苏联不支持中国因台湾问题与美国对抗以继续“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毛泽东便重新强化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主导作用 ,提出有限和平共处思想 ,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调整因此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新中国废除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梦想的铁托模式在中国落空,美国走向对华遏制。战后美国实施对印支非干涉政策,即既不帮助法国亦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但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以及法国在美国东西方冷战中的重要性致使美国转向对法国印支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将南韩、台湾、日本纳入美国的太平洋反共体系,将亚洲提高到和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东亚冷战思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对印支事务的介入以及东亚反共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美国东亚全面冷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 ,美国不断提升与台湾实质性交往的层次和对台军售水平 ,但又最终向中国表明其仍然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不支持台湾独立及单方面改变两岸关系现状。美国的这种对台政策虽然看似矛盾 ,实则并不矛盾。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台湾问题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明确的解答。鲍大可当时所说的美国对台利益需求目前仍然存在 ,美国目前的对台政策也没有超出鲍大可当时设计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9.
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经济体,然而,二战摧残下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一片萧条之中,为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美国在全球推行经济多边主义,同时,又恰逢冷战的国际背景。腐败无能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亚洲大陆的垮台,自然使得美国不得不抛弃中国而在对亚洲战略的重心方面另选盟友。而日本在世界贸易的恢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冷战中尤其在亚太地区冷战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美国不得不在亚洲扶植一个重要的太平洋盟友,将对亚太经济政策的重心由中国转向日本。  相似文献   

10.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当代关朝关系发展体现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随着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向游离于亚洲与欧美之间的日本开始调整对亚洲的政策。从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到鸠山"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提出,日本积极参与亚洲一体化的态度和政策经历了近20年的演变过程。对于日本政府而言,无论是领导东亚共同体的构建,还是作为重要一分子积极参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坚持开放和包容的原则,取得其东亚邻国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来,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国。面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为了保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尼克松政府调整了对日政策。新的美国对日政策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美日间的同盟关系,而且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七十年代美日关系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形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苏联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消失。由于失去了强有力的外部制约,美国不断加大在该地区的影响,致使安全问题成为该地区各国的首要关切问题,并由此加重了国际关系理论界所谓的“安全困境”,它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各国的交流和发展。人们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来审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并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或消除它,就能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同美国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其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国家统一以及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制造了台湾问题,使新中国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宝贵时机,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极为敏感的核心问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台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韩美同盟是冷战的产物,韩国是在美国帮助下完成建国的,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极大地依赖于美国。对韩国而言,韩关同盟关系一直是韩国对外政策的基轴和重心。但是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新秩序的形成中,韩目也不甘平庸,逐渐摆脱以往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在地区事务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作用和影响,韩美关系的变化给中国安全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朝核危机的根源是冷战:即一方(朝鲜)要走出冷战,另一方(美国)则以冷战作为“紧箍咒”来控制朝鲜半岛,主导东北亚局势;朝核危机的实质是朝鲜希望彻底解除朝鲜的安全困境,美国要称霸世界,掌握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安全的主动权。朝核六方会谈留下诸多启示:对话与合作是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集体行动是制衡霸权的有力武器;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才能走出安全困境;美国在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设中将起主导作用;六方会谈透现中国对安全环境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关国对华经济援助是美国援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援助力度与援助性质上随着远东战局的发展和美日矛盾的激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正与美国对华政策日趋积极和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转向美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表明战时中关“特殊关系”已在事实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美苏冷战对峙中,亚洲作为欧洲之外美国遏制苏联的又一前沿阵地,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等多种原因,美国国力相对衰落,而该时期东亚的日本经济已经复兴,出现了对美离心倾向;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为美国改善同东亚大国中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在东亚实施了奠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亚洲政策基调的均势外交。本文着重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东亚外交的必要性、东亚外交的实施、影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位于中国东海东缘,介于日本九州岛至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琉球群岛(其中包括冲绳群岛)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门户,是连接西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主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地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曾考虑过中美联合托管冲绳的方案。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以后,主要从对日本本土进行作战的军事需要出发,开始经营冲绳。此后,随着东西冷战的加剧和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败亡,美国则从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对日媾和后的冲绳的地位问题。美国开始把冲绳作为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从日本再到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中南半岛的欧亚大陆沿岸,西太平洋上的新月形防共遏制战略链条上的基轴来经营,逐渐走向了以联合国的名义由美国来托管冲绳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