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解决农村"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政府施政的一大重点."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其实现途径有: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稳定、持续地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农民、农业、农村,即人们常说的“三农”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需要一定的过程,也需要诸多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广汉市农村金融的运营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广汉市农村信用社的现实状况在全省大抵属于较好之列,特别是他们精心实施的小额农户贷款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  相似文献   

3.
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焦点,是收入问题,新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几十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步子不快,远远低于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自治区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县域gdp增速连续八年保持20%以上.随着内蒙古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正不断提高,给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内蒙古农村金融如何能够有效调节资金、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对于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的农村金融政策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农业和农村从银行系统获取的资金越来越少,远不能满足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金融政策,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业提供的贷款服务微乎其微.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提供的各年数据可看出,农业和乡镇企业从国家银行系统获得贷款额度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达到20%,而且从1995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在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里,农村地区的产值在GDP中基本上一直保持将近半壁江山的地位,但其获取的国家银行系统的金融资源却不到1/7.  相似文献   

6.
经过数年来的改革,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由于其类型单一、数量萎缩和业务单调等的问题致使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功能退化。本文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的非有效需求原因,指出了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不同,中国是"小农业、大农村"的社会,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联结在一起的."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的世纪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城乡利益反差将越来越大,"三农"问题将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本文从制度上求解农村发展以带动"三农"解决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资金外流、金融萎缩、农村金融机构大部分亏损的现象,而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却非常活跃,基本金融服务与城市差距很大。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突出的农村贷款难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金融服务,“三农”问题越发突出。农村金融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资金严重外流。近年来,随着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大幅收缩县以下机构网点,其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也纷纷上收,变相成为单纯的吸存窗口。而邮政储蓄由于职能所限只存不贷,大量的资金被抽离农村流向城市,造成县域及农…  相似文献   

9.
张真 《统计与决策》2005,(6):112-113
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三农"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三农"成了一个带决定性、全局性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笔者认为"三农"问题千头万绪,解决"三农"问题既要通盘考虑,又要区别对待.这里,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走以农业产业化为实现形式的工业化道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关注"三农"     
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并已连续十九年位居各省、自治区的首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农村发展中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客观看待我省的"三农"问题是促进我省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收入是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综合反映.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及其增减变化,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受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研究农村居民增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加强湟中县农业基层统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生 《青海统计》2006,(6):19-21,18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将"三农"问题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实施的大好机遇下,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新时期的农村统计工作和加强农村统计调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服务质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所在。而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实现青海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青海省农村经济的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进而促进青海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莉 《统计与决策》2011,(24):98-100
当前城乡消费差异巨大,农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这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民消费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山西、陕西农村25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跟踪寻找影响金融支持农民消费能力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我国扩大农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保证农产品供应总量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基础上,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实现了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六大跨越.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永寿 《统计与决策》2005,(16):135-13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既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与其他地区相比,青海省农村劳动者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本文将对青海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从事的产业日益多元化和非农化,收入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既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基础、又为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中介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村金融需求的成长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农村渐进式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却日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令人忧虑的问题.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是如何变革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性认识 “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去认识关心支持和帮助才能解决。从比较深层次去研究,“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低和农民收入水平低。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革命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依靠资本改造了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保持了相对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吕琳 《四川省情》2006,(5):16-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是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农村,脱离农业形成了惯性巨大的趋势。农村新增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