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既可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并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可以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主要有聚徒讲学、周游列国、谏诤与酬唱、行吟与吟游、游仙与隐逸、题壁与刻石、传抄与印刷等,而与之相关的传播思想则有:“大言不言”、“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再次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以幻为真、声律传文等。此外,作家人品与政治地位、作品形象与故事情节、语言与修辞则作为古代文学传播的辅助性要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该学术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6人,教师平均年龄不足45岁。学术带头人为刘晓明教授。该学术团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研究,目前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点2个,中国古代文学是广州市A级重点学科。团队成员重点围绕古代戏剧学、古代诗学和古代小说学展开研究。(1)中国古代戏剧学。重点探讨戏剧及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戏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侧重研究剧种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戏曲文本与民俗之关系、戏曲文本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系、戏曲题材的来源及其演变等。(2)中国古代诗学。侧重诗学发展史、唐…  相似文献   

3.
盐城师专中文系德三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原理》)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全面审察,揭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原理;作者所致力的,实际上是对传统文论体系的创建。这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工程。“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基本原理从文学的内外部规律这一视角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并据此作系统的总结和探索”(《前言》),这便是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曹萌教授的新著《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传播研究》于2005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围绕古代文学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作者从文学传播的角度,以明清小说名著为研究重心,对小说的文学接受、创作思维、小说思潮、文化意蕴、艺术拓变  相似文献   

5.
江中云 《南都学坛》2006,26(3):67-69
文学流派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尽管具体的流派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作为全面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这一当前学界理应关注的诸多问题,如文学流派的类型与划分依据问题、文学流派研究的内涵问题、文学流派研究的拓展与深化问题等,其成果则是寥寥无几。而《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陈文新主编),则从理论环节、作品分析到整体审美规范的确立等,很适时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该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由此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向更高、更新、更切实际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6.
文学发展的历史以文体的发展为基本内核,考察古代文体形态演变的历史,同时也就是考察古代文学创作、文学观念变革的历史。该文以吴承学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为中心,对其在文体形态研究方面的特色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论,并以古代文体发展的历史和相应的文体学理论为学术背景,对目前文体及文体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以预见的文体研究的学术前景作了扼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邓红梅教授 ,196 6年生于江苏省句容县 ,199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 ,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山东省高等学校第五批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理事。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第一批规模引进的博士 ,邓红梅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出版《女性词史》、《乱世流萍———杜甫传》、《闺中吟———传统女性的精神自画像》、《辛弃疾词新释集评》(合著 )等 5部专著 ,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学术月刊》、《东方汉文学》(韩国 )、《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上发…  相似文献   

8.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评介于雪棠从民族融合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是本世纪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煌煌巨制与杂篇散论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众说纷纭中,李炳海教授的《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一书独辟蹊径、卓然特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意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古建意象。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体裁来看,《诗经》《楚辞》是体悟型古建意象的滥觞;汉赋营造了恢宏空间意象;唐诗展现了盛世场所精神的情感挥洒;宋词体现了亭台楼阁的人生意象;散文对古建意象有全方位描绘;戏曲、小说、楹联对环境意象有着现实刻画;口头文学是古建规划的神奇投射;其他带有文学性质的历史资料则是古建意象的个体与集体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类型如门、楼、亭、台、阙等,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为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类型,中国古代诗词将它们塑造成不同的文学符号或范式。中国古代的建筑与文学相互依存,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再造了中国古代建筑。  相似文献   

10.
关四平博士新近面世的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文学丛论》(大连出版社 1999年 13月出版 ,以下简称《丛论》) ,作为一部求实创新的力作 ,是古代文学界的又一丰硕成果。《丛论》分为上、中、下三编 ,分别论述中国古代诗歌、戏剧和小说的有关问题 ,收有其二十二篇论文 ,是著者近年来科研成果的结晶。其中有一个基本思路贯穿全书 ,即作者力图将古代文学研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上透视之 ,努力从各种角度探寻文学与文化的契合点 ,希冀从文化视角看文学 ,以挖掘其深层底蕴 ;亦能从文学侧面管窥文化 ,以见其精髓。这种探索精神与研究思路是有启…  相似文献   

11.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梅新林教授撰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一书,最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文被收入《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获2005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导论部分发表于《文艺报》后,先后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本书旨在通过文学与地理的跨学科研究,力求达到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表现形态与演变规律,以及建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研究的学术体系,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之目的。全书由导论和五个章节内容所组成。导论主要就“选题缘起与…  相似文献   

12.
“世纪末情结”与学术自觉追求的交互为用,催生上个世纪末相当一批意在学术回顾与前瞻的研讨和论著.从外部环境来看,21世纪头十年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甚至整个人文社科研究的黄金十年.从《明清小说研究》所发论文来看,2001-2011年间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出现一系列可喜进展,当年学术回顾中的一些针砭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进一步扩展古代小说研究视野,提升古代小说研究的科学品格和当代价值,今后应在古代小说与诗词文等抒情文学、古代小说与现当代小说之关系等两个方向作更为深广的开掘.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古代文学文献整理工作大规模展开,文学研究观念、理论不断更新,在传承中拓新的古代文学研究,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历史变迁视野中的文学史研究、逻辑建构层面的文学理论研究以及间接的文学外部研究、直接的文学本体研究等四个方面。尤其是“重写文学史”、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大文学”视域下的文学研究、文学本体研究等热点学术问题的集中探讨及相关实践,带动了古代文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古代文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其表现不仅是具体的文献整理、文本研究和理论方法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学术理念,这就是对于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化道路的探索和追寻,对于民族文学精神传统的回归与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央民族大学云峰教授所撰写的《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2005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是云峰教授多年从事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心血之作,是一部以蒙汉文化交流为背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系统论述蒙汉文学之问关系的学术专著。《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师范大学传播学学科由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牵头、曹萌教授(博士) 主持,参加学科建设的单位有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学报编辑部。目前该学科已完成学术梯队组建;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构成沈阳师范大学一门极具创新特色的学科。本学科含四个研究方向。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本方向由曹萌教授主持,张永芳教授、郝桂敏副教授(博士后)、张次第副  相似文献   

16.
跨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术格局的变化毛庆目前,各学科跨世纪走向与特点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而早在前几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讨。在中国,自19世纪以来,研究古代文化的传统学科往往对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革以及新的思潮、新的...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0月15至17日,由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济南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方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主要有:统治者民意考察、士人干预政治、抒豁怀抱、自娱与娱人,以及教化民众、艺术鉴赏、文学价值追求,也包括商业营销等方面.而此一时期文学的传播方式则主要有聚徒讲学与周游列国,谏诤与酬唱,音律、行吟、游仙隐逸、传抄与刻石等等.辅助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有:作家品格及其社会地位、艺术形象与故事情节、统治者喜好、语言与修辞等.导致上述文学传播目的和方式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诸种文学传播思想:"大言不言"、"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再次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以幻为真、声律传文等.  相似文献   

19.
学术生态的提出,实质上是将生态意识和观念运用于学术研究。从学术生态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其宗旨主要在于保证和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学和古代文论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由于历史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曾经遭遇一定程度的断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尤其重要。学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兼顾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即以"返本"式研究为基础,坚持"通变"的思想,致力于"话语重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绍兴文理学院邀请并联合全国新闻出版单位举办"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瞻与创新"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就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总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与绍兴地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表现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