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家在历史上的兴衰是与产业的演进密切相关的。古埃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地域文明在农业革命中崛起,中国在长达七八个世纪中一直是农业文明的先进国度。在工业革命中英国迅速崛起,欧洲、美国、日本也在工业化演进中发达起来,而中国则在工业化进程中落伍了。现在,由于工业危机的来临,中国已不可能建成发达的工业化强国,中国必须避免陷入工业危机而再次衰落。当前,面对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这给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中华民族将在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中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许维勤 《江淮论坛》2004,1(4):11-16
本文从中华民族衰落历史揭示民族复兴的应有内涵,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认为邓小平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都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特定历史内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在构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也续铺了一道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桥梁。他是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里程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3.
蒙古 (元 )水军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发挥作用最强的水军之一 ,在中国水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发展可分为初创、鼎盛和衰落三个时期。初创期大致起自成吉思汗晚期 ,至蒙哥汗时为止 ,这期间南方的金、南宋为主要敌人 ,尤其是在对南宋的作战中 ,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鼎盛期大致在忽必烈时期 ,此间 ,这支水军承担了江、河、湖、近海的防卫任务 ,参与了大规模的海外作战及大规模的海上粮食运输。忽必烈统治结束后 ,元水军逐步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4.
美元石油和石油美元是以美国的霸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同时也为美国在石油领域建立起霸权。美国通过这一机制既保证了金融领域的霸权,也获得了免费获取世界各国劳动果实的权力。但是这一机制将随着美国整体霸权的衰落而衰落,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将迎来一个新的石油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明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国的传统科学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却停滞了、衰落了。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为什么会停滞、衰落呢?众说纷法。让我们从一个新角度.分析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或许对我们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帮助。所谓停滞、衰落,就是死亡,就是没有了发展。要弄清楚科学为什么会停滞、衰落,就必须考察科学在停滞、衰落前是怎样发展的。而通过对发展的机制和动力的考察、也就会了解停滞和衰落的原因。这也许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即么,科学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呢?…  相似文献   

6.
晋商的辉煌,将中国明清时期的商业和金融业推向了高峰,同时,其不惜工本修建的宅院成为了晋商文化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也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但建筑终究是时代的产物,分析山西王家大院的兴衰,可以看出,在晋商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山西大院建筑发展的衰落。  相似文献   

7.
论历史民族志的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后,历史学和人类学遭遇了同样的表述危机,历史民族志可能是这两个学科用以应对危机的最佳表达载体。它是实验民族志中和中国研究主题最为贴近的一种,同时还被期待解决历史人类学学科定位的问题。在当前以历史学家为主体的对历史人类学的讨论热潮中,人类学的加入是有益和必需的。中国的历史民族志必须立足本土资料,同时在实践中融合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基本原则,而历史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也应该是重要的探索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宋建民 《船山学刊》2002,(3):125-129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趋加深的时期,是洋务运动从兴起到衰落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并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西学在中国开始传播的时期。随着洋务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企业的大量涌现,经济管理思想在这时也十分活跃。洋务运动时期经济管理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有些什么特点?它对入世后走向全面开放的中国有些什么启发或值得吸取的教训?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意义又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一、洋务运动时期经济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洋务运动时期经济管理思想是在清政府内…  相似文献   

9.
宋雪梅 《理论界》2014,(4):150-152
随着美军从伊拉克撤出和在阿富汗战场逐步收兵,美国战略重心开始向亚太转移,表现出日益强劲的攻势。无论从动机、背景还是从实际步骤和措施来看,美国重返亚太背后的中国因素十分浓重。对于中国来说,应有效应对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同时,牢牢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走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温度的上升和风暴活动的增加等,是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趋势。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需要从气候问题全球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上出发,从各国间签署的国际环境协议上入手,并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和设置灵活有效的经济机制来落实。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把握不同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国际行动中的责任和作用,既是解决气候问题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国际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目前陷入泥沼的多边气候谈判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制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依据。为此,中国应根据国情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并结合气候变化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特点,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宋代在路级政区,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设立漕、宪、仓、帅四司,建立起诸司并立、各司其责、互不统属而又相互牵制的运行机制,这一精神被元代的行省、明清的三司、督抚制度所承袭。这种地方行政制度设计,避免了重蹈汉唐末期由于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而陷入军阀混战和藩镇割据的历史覆辙;但地方权力的过度分散与削弱,却又导致地方行政失去活力,在面对内部突发事件和外族入侵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在免于分裂的同时,却又不免于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以宋代路制的建立为节点,中国古代前期的王朝大多亡于地方割据势力,后期的王朝大多亡于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从而使得历史前期与历史后期呈现出不同的政治风貌。因此,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耶律楚材儒释道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之际 ,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文化整合期。中央集权制的衰落 ,佛教的发展 ,道教的兴盛 ,给儒家思想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 ,使文人士大夫阶层陷入困惑和迷惘之中 ,他们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思想文化 ,以维护封建秩序。耶律楚材崇佛、敬儒、抑道的文化取向 ,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矛盾心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当中国大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台湾的国民党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这是实现其“反攻大陆”梦想的有利时机。围绕“反攻”问题,美国政府与国民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迫使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冒险企图。美国政府之所以反对,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现实使美国决策者深深地认识到,新中国是不可能用武力推翻的,国民党的反攻行动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而一旦失败,则美国也难逃干系。此次台湾海峡危机体现了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美国政府僵硬的对华政策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刘鸣 《社会科学》2007,1(11):43-53
美国霸权持续不衰的原因有多方面:在数次新科技革命中保持领先性和主导权,至今垄断着科技的创新能力;吸取了历史上霸权国家衰落的教训,经济包袱得到了分担;引起经济周期的两个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美国在国防、消费和投资方面存在着很多矛盾,从经济的结构因素和长期发展趋势看,它具有衰落的态势;但是,消极数据和因素尚不构成充分证据来证明它已经开始衰落,目前它仍然握有抗衡经济颓势的法宝。到2050年,中国肯定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是最有资格接替美国成为最强国的国家。然而,要改变国际体系结构关系和成为新的主导国家,并不单单取决于生产总值和军事能力,还要看其综合实力、国际认同的角色地位。中国除经济总量外,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1929年的美国和2009年的中国都同样处在经济危机的寒潮之下,对比二者电影业的发展状况,分析经济危机对电影业产生的诸多影响,可以看出:首先,由于“口红效应”的影响,中美电影在经济危机中都出现了票房的大幅攀升,特别是中国电影增长迅速;其次,危机中的电影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同1929年声音技术的运用一样, 2009年的中国电影则是3D技术崭露头角,3D电影以及3D银幕的数量激增;再次,危机中电影内容普遍具有疗伤倾向,无论是当年美国盛行的歌舞片或是2009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无一例外;最后,从娱乐产业的更迭趋势来看,1929年美国的百老汇逐渐衰落,电影逐渐取而代之。2009年的中国则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一年,媒介融合趋势下电影的传播介质可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6.
延伸—即时威慑是较为独特的一种威慑类型,指在盟友即将遭到对手攻击时,威慑发动方保护盟友免遭攻击之努力。其主要实施手段为密集释放威慑信号,迅速推进前沿部署巩固军力优势,并伴以灵活讨价还价和政治解决的尝试。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美国对华战略打压升级背景下,延伸—即时威慑可能成为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主要战略方式。本文从延伸—即时威慑概念机理、历史案例入手,分析美国对华威慑战略的走向及可能效应,以此为全面应对美国对华战略施压、塑造未来地区安全形势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绪贻 《学术界》2001,(6):261-26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史 ,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然后逐步走向衰落并出现保守改革高潮的历史 ;是随着上述发展过程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进行全球扩张并和苏联进行冷战 ,冷战结束后又谋求世界霸权的历史 ;是美国社会上层建筑在上述两种发展过程影响下不断演变的历史。1 92 9— 1 933年间空前严重经济危机 ,把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变 ,就没有出路。但是 ,当时美国大多数人既不愿意彻底改变生产关系 ,走社会主义道路 ;也不愿意放弃资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历史学界兴起一个新的史学流派,此派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历史研究,探讨历史人物心理活动对个人成长过程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史学研究方法传入我国以后,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共同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研究中国历史人物的心理问题,既丰富了中国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同时也出现以主观臆测研究问题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历史学研究认为,历史追求的是客观忠实地再现真实的事件。在人文学科普遍遭遇"语言学转向"后,历史所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了怀疑,传统史学陷入了困境:历史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那历史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的史学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海登·怀特撰写了《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转义学:文化批评文选》等著作,重构历史话语,建立了后现代的"历史诗学",通过重新思考历史的性质与地位,重塑历史的尊严,将现在从过去的重负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20.
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 2 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 目前 ,工业文明正在走向危机、新工业文明已经兴起 ,这要求我们必须从这样的历史和世界大背景下全面考虑中国 2 1世纪的百年发展战略 ;确立中国 2 1世纪的总体发展战略 ,必须切实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 ;中国的现状是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 ,中国 2 1世纪的目标是既要完成工业化又必须实现新工业化 ,这就形成了中国 2 1世纪的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相统一的复合型分阶段总体发展战略。二、中国 2 1世纪的初级发展战略 :适度工业化战略 由于地球的资源匮乏与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方式已走向困境 ,又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人口超级大国 ,中国不可能建设最发达即过度的工业化 ,同时 ,新工业革命的兴起又为中国的发展展现了一条新的更加宽广的道路 ,因此中国也不再需要建设最发达的工业化 ;在未开拓出新工业化道路之前 ,中国应选择“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建设富足而又适度的工业化 ,避免陷入工业危机之中 ,以保持较长期的稳定发展 ,同时积极转向新工业化的开拓与建设。三、中国 2 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 :新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流文明正在向新工业文明转移 ,中国自身已具备了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目标是 ,建设一个以智能化微制造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