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四六丛话》的骈文艺术蕲向,有"取法汉魏"与"推重欧、苏而薄徐、庾"之说。但是,将孙梅在《四六丛话》中关于汉魏、六朝、唐代、宋元各个时期骈文书写的相关论述综合起来看,孙梅认为唐代是骈文的极盛时代,他的骈文艺术蕲向或者说艺术宗尚,是唐代的骈文书写,而不是汉、魏或宋代以欧、苏为代表的骈文书写。孙梅之所以以唐代的骈文书写作为自己的骈文艺术蕲向,一是唐代的骈文将审美性与实用性合而为一,无六朝、宋代骈文之短而兼有两者之长,较好地解决了意义表达与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二是唐代骈文最能体现庙堂文学的格调。  相似文献   

2.
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50篇用骈文创作,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骈偶对仗。骈偶作为汉语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特点密切相关。《文心雕龙.丽辞》专论文章的骈偶属对,从其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勰推崇自然成对、迭用奇偶、情文并茂的骈文,反对盲目追求形式的平庸之作。  相似文献   

3.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101-101
《清代骈文理论研究》(吕双伟著)于2011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导论;第一章,晚明六朝文的兴起和四六选本的涌现;第二章,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四六批评;第三章,乾嘉道时期的骈文思想与理论;第四章,清代骈文理论专著《四六丛话》;  相似文献   

4.
从唐宋古文大家看骈散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的产生不仅与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更体现了六朝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美的自觉追求。骈文的末流虽有种种弊端,但骈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历史作用不能抹煞。唐宋古文运动以后,骈文并未消亡,而是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与散体古文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骈散并峙、各放光明的局面。唐宋古文大家无论在文学主张还是创作实践方面,对六朝骈文均未绝对排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镇洋彭兆荪是清代乾嘉间名震文坛的骈体名家,他的骈文作品主要收录在《小谟觞馆文集》4卷及《续集》2卷中。彭氏认为,骈体文的出现,乃文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骈散异途同源,不分尊卑,而八代之文未尝衰;同时,骈文应以六朝为高标,并依此“矫厉肤庸,归诸渊雅”,使当代骈文创作走上正轨。彭氏骈文的主要特点与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精熟《选》理、宏博沉丽,以散运骈、辞茂气盛和诸法兼擅、尤工议论。就文学史地位而言,在清代骈文史上,彭兆荪足称一代名家,我们应对他的骈文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孙福轩 《云梦学刊》2013,34(1):155-157
骈文古为显学,自六朝而至清末民国,绵延悠远。其后因其形式质素及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问津者寥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才逐渐兴起。综观近年来的骈文研究,作家、选本有之.形式探讨有之,文化探源有之,林林总总,论文较多而专著很少。然综观多年以来学者的骈文学研究,集中于两大领域:一则绝多为作家与专书研究。与骈文理论无涉;一则集中于六朝三唐之骈文,  相似文献   

7.
曹虹 《文史哲》2012,(2):74-80
仪征阮元在嘉庆朝倡为"文言说",表彰《选》学,汲取扬州《文选》学积淀与汉学经诂成就,推阐文之义界,以独特方法为骈文争正统,并凭借其"主持风会五十余年,士林尊为山斗"的学坛身份,以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为依托,推广其独特的骈文观,重拾六朝文笔之辨,弘扬骈文正脉,在学友与后学间形成有力呼应,影响文坛历百余年,乡后辈刘师培在晚清国粹潮中成为殿军,故时人对此派又有"《文言》学"或"文笔论派"之称。  相似文献   

8.
王勃的骈文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他的骈文表现了初唐时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无论是用典或是意境的构筑 ,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王勃对六朝骈文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魏晋六朝呈现创作高潮的骈赋与骈文,有其光照文坛、不可磨灭的辉煌,可称为一代之文学。从两汉辞赋,而发展成为骈赋、骈文,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文学形体的创造。骈赋始于陶渊明,之后,经鲍照、谢庄、江淹、孔稚、庾信等开拓发展,走向一个高峰。骈赋与骄文,同名为骈而又异名者,各有其特色。其特色之影响,几乎与中国古代散文相终始。骈赋、骈文的产生,有与辞赋自身演变的规律一脉相承的内在根据,也有时代的决定作用,同时代姐妹艺术的影响。还有一定时代审美意识的制约与规范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各体散文皆趋于骈化,并逐渐演变成骈文,表策文也不例外.六朝表策文的演进轨迹和骈文由逐步形成到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傅亮、任防、徐陵分别为骈文逐步形成、进一步发展及走向成熟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其表策文撰作体现出这两大类文体在演进过程中的特点.具体来说,傅亮文对句不工巧,用典多为明用或直用,不讲究声律;任防文颇重声韵调谐,妙于用事,多而不显;徐陵文则丽藻缛绘,用典自然贴切,融化无间,声律谐美,属对精工,四六句式的运用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1.
萧统在选录文章时将用散文写作的文体排除在外 ,散文与骈文并行的文体 ,萧统只选其中的骈文作品。《文选》所收 ,除韵文外 ,都是骈文或近似骈文的作品。这使《文选》成为一部单篇韵文和骈文的选集。  相似文献   

12.
李金松 《学术研究》2003,(11):141-142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撰著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洋洋七大卷,近370万字,其篇幅之巨,材料之丰富,论析之精当,久为学界所称。但是,该书在评述阮元的骈文理论时云: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著有《揅经室集》。他曾师从孙梅。孙氏留意骈文,著有《四六丛话》,这对阮元爱好骈文,加深对骈文艺术的认识有一定的作用。《清代文学批评史》的著者之所以认为阮元曾师从过孙梅,其根据当是阮元的《(四六丛话)序》,因为序中阮元坦陈自己与孙梅有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赋与骈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与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但在审美趋向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便是贵族化和典雅化,“崇雅尚丽”是其共同的追求。辞赋作为汉魏晋六朝的经典性文体,对骈文影响最大。就发展路向而言,是赋的日益骈偶化,再到用赋的方法做文章,最后形成骈文;就其实现方式而言,则是各类辞赋日益骈偶化,然后为各体文章所利用和借鉴,最终形成骈文。辞赋不仅给予作家以突出的骈对意识,而且为骈文提供了四言、六言和骚体等各类偶句的骈对资源。  相似文献   

14.
南京六朝史研究会会员马舒同志在近几年来写了《西晋故事新编》、《东晋故事新编》(中华书局出版)以及《南北朝故事新编》(齐鲁书社出版),共一百二十万字,对于六朝史的普及与研究起了一定作用。六朝史研究会为此在十一月十四日于省社会科学院会议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博物院等,对六朝史专有研究的教授、研究员等到会,《群众》杂志社的负责人以及省社联、  相似文献   

15.
孟伟 《船山学刊》2014,(4):57-63
《续古文辞类纂》、《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晚清著名学者王先谦编纂的三部文章选本。《续古文辞类纂》表达了王先谦以儒家义理和考据学问为核心的古文观念。湖湘学风的影响和晚清社会现实的触动是王先谦形成其古文观念原因。《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王先谦编纂的两部骈文选本,其序文、例言集中反映了王先谦的文体学思想,王先谦还对骈文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词气兼资"的骈文审美标准。文章选本的编纂反映了王先谦"骈散并重"的文章学思想。晚清时期,骈散兼工并重的文章创作现象,以及汉宋学术之争趋向缓和是王先谦"骈散并重"文章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的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价值的剖析,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六朝时期的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价值的剖析,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的古文改革,乃是一场对儒家精神进行重新建构的文化运动。但唐朝总体的时代文化和政治精神对这一思潮持消极态度,在唐人心目中,骈文已转化为一种时代文化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稳定性。国家公文、科举取士,皆以骈文为本。凡此种种,皆使古文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事实上,经由六朝的全面振兴和初盛唐的进一步发展,骈文已充分显示出其作为一种文体不断充实发展、及时进行价值转换的优势,而在整个唐代长盛不衰。但从长远看,古文运动虽然"失败",但这种对骈文的文体霸权地位挑战的努力却始终存在。唐以后的中国散文史,即转化为古文与骈文此消彼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准确把握美学史转型期的特征──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周舟最近,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吴功正研究员的一部60万言的《六朝美学史》。该书以六朝这一特定的美学史时期为研究对象,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其审美实践现象和理论成果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描述。六朝是一个十分...  相似文献   

20.
论柳宗元的"化骈为散"与古文形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形式的确立依赖于韩愈、柳宗元对文章形式的革新.柳宗元少学时文,受六朝、初唐骈文影响颇深,其古文"化骈为散",即化对句为散句,骈散结合,化典雅为通俗,不用或少用典故,化简单的对句为散句长联,将骈文的声韵辞藻方面的特点运用于散文之中,化骈文声韵为散文声韵,使散文一样具有声韵美,多用虚字,形成新的文气.柳宗元之所以改革文章,并取得突出成就,是因为他对骈文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同时也是因为他在贬谪中试图表现自己的才智,以引起朝廷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