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共集权式的党建模式所具有的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弊端,给执政党的建设造成严重损害。苏共长期未能对这一模式进行彻底改革,最终导致执政地位的丧失和党自身的解体。对苏共党建模式进行剖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无冲突论"是苏共对苏联社会的判断。这种论断长期支配着苏联共产党,使苏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就与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及时、成功的改革;不能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不能正确处理与兄弟党的关系,最终招致失败。  相似文献   

3.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大悲剧。解体、亡党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其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是苏共丧失了党的先进性,任由腐败滋生,最终遭到人民的抛弃。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悲剧,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只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合法性问题是现代政治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因严重忽视执政合法性问题带来的政治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丧失执政地位,直至垮台的重要诱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政治合法性对执政党的重要作用,以此为依据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丧失执政合法性的原因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得出重要的历史启示,为我们党树立执政的合法性意识,践行合法性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以来,学界一直在探究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客观地分析,苏共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苏联解体最本源的原因。苏共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于赫鲁晓夫时期,此后,苏共逐渐病变,先进性不再,最终走上亡国之路。苏联解体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意义在于,中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媒体的领导,明确党的使命和宗旨,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考察列宁时期苏共执政体制确立及运行的情况后,得出以下结论:布尔什维克党在建立执政体制的过程中并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党政关系问题;列宁时期确立的布尔什维克党执政体制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矛盾的产物,具有过渡的色彩;列宁从来没有把"一党制"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8.
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新视角重新审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可知,苏共在执政理念上背离了"以人为本",在实践上表现为未能切实保障好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由此可以得出一条重要教训:共产党执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留给人们许多沉重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 ,苏共丧权、苏联解体是最重要的教训之一。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 ,揭示了党的生命源泉和执政基础。深刻认识和吸取苏共丧权的教训 ,认真领会“代表人民利益”思想的深刻内涵 ,真正当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苏共的悲剧就不会在中国重演。  相似文献   

10.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到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是我党多年来始终研究的重要课题。东欧共产党执政的失败 ,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新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内外交困的囧境下,启动了意识形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竟是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苏联统一民族国家的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笔者以激进民主化为视角,考察苏联激进民主主义形成的社会基础,分析激进民主化与苏联解体的内在必然性,旨在通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悲剧总结激进民主主义的风险启示。  相似文献   

12.
苏共党内的领导体制、监督机制、既得利益集团、领导者的政治信仰的变异等诸因素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领导根源。我党要从中吸取教训 ,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党。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大决策权的变迁与 决策权的制约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党和国家并行治理的“政治双轨制”在国家重大政策决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决策模 式:党委创议-人大审议。这一决策模式在我国不同时期又有所差异,这一模式变迁的过程反映了当代 中国执政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变迁过程既是观念的变革,体现了执政党领导人对民主政治的理解与对 党政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制度的演进,使党中央、全国人大在重大事项决策权运行过程中的分工定 位渐趋明晰和稳定。历史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与人大在这一决策模式中的地位存在明显 的正相关性。“党委创议-人大审议”决策模式确立了人大在国家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决策监督地位, 为党和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应进一步优化重大事项决策权的结构, 尤其要健全和完善人大决策审议权,在党委的创议权与人大的审议权之间建立有效的制约与协调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世界革命理论作为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和理想追求,左右了苏联共产党在前苏联的实践。从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取得胜利起,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便把消灭资本主义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真诚地想推进世界革命,其集中体现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根据"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斯大林始终坚定的输出革命,世界革命理论是斯大林体制建立的理论基础。世界革命理论引发了前苏联社会严重的政治危机,是导致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并最终发生危机的根源,而对世界革命理想的追求是苏联共产党最终形成一元化个人独裁体制的首要原因,这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败亡、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5.
存在了七十多年的苏联在短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 ,其法制建设上的失误是重要原因。斯大林至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失误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种子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失误则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这些失误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在于 :政治权力的行使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国家的稳定才不致因领导者个人的去留而发生动摇 ;共产党的活动必须局限于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以内 ,不能允许任何党员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律文化建设必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予以高度重视 ,以促进全民族的法制文明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的20年,独立的俄罗斯在政治上从"一党制"走向了"多党制",开始形成政党政治。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各党派通过不断的斗争与重组,在多次的立法过程中促成了多党制在俄罗斯的合法化。在这一制度转型期内出现的政党政治,带着明显的过渡色彩,打着浓重的俄罗斯式的烙印,是"无执政党政治"的典型。至今,俄罗斯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前30年,构成“中国模式”的基础与前提。在深刻总结前30年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毅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苏东剧变后,又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改革开放的坚持者与深化者。文章认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成就了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同时赋予执政党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相似文献   

18.
第三世界国家非执政共产党斯大林派,是共产党中的一个派别。苏东剧变以来,他们认真分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共产党必须汲取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坚持马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指导,通过革命斗争,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斯大林确立的建设体制,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由于苏共领导者对马列主义的背叛,并且认为人类的未来必然是属于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