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蒙曼 《领导文萃》2011,(23):41-44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有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按照对人类历史影响力的大小开列了一个百人名单。中国有两位皇帝榜上有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杨坚。  相似文献   

2.
"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思想都体现了法律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但侧重点不同,前者突显法律的工具理性,后者强调法律的价值理性。本文阐释了法家"以法治国"政治伦理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精神的内涵及其政治伦理特性,深入分析了现代司法实践面临的两难困境即形式合理性与实质非理性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克服困境的"三个转换"的建议,得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蒙曼 《领导文萃》2014,(17):85-87
正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有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按照对人类历史影响力的大小开列了一个百人名单。中国有两位皇帝榜上有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杨坚。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只要看看隋文帝这个第一家庭就明白了。杨坚是汉人,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则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这两个人的结合,就叫人无分夷夏。第二个丰功伟绩是建立  相似文献   

4.
制度伦理观古已有之,并且早已形成“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本文仅就先秦时期法家制度伦理观予以探讨。管子认为法律是对人性的必要约束,商鞅认为,法治是治理天下的根本,韩非子认为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古人们对制度伦理的思考与论述是非常可贵的。它对我们今天完善国家的社会制度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先秦法家领导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家思想与儒家的礼制、仁政完全不同,强调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法家后期的韩非提出法、势、术三位一体的管理思想,集法家之大成。本文基于法家法、势、术三位一体结构,融入团队建设的现代管理理念,提出定制度、树权威和纳人才三种基本领导活动,为达到有效融合,构建出一个由制度力、执行力、权威力、影响力、识人力和前瞻力六力组成的领导力一体循环模型,目的是从传统智慧当中寻求中国本土领导力的突破,从而防止陷入"蔽于法而不知贤,蔽于势而不知智"的领导力困境。  相似文献   

6.
法、术、势是法家思想不可分割、不能随意撤分的三个组成部分。法治、术治、势治,共同构成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即"以法治国"的思想。本文拟从法治、术治、势治三个方面探析法家法治思想,以期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杨坤 《经营管理者》2013,(26):57-57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经济竞争力越发激烈,各企业为了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纷纷开始找寻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良策。其原因在于一套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从而促使企业的稳步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法家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及法家的主要思想,探讨了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刻分析了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社会,改朝换代,分分合合的事情经常发生,行政管理体制亦随之出现过诸多变化,但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与经济单元等建制一直相对比较稳定。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曾经做过专门的考证,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全面推广县制以来,历朝历代所设置的县数均在1000个以上2000个以内,就连县级行政区划设置最多最滥的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不乏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称得上是好皇帝的,恐怕只有汉文帝。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不是个好皇帝,他以天下之力,遂一己私欲,所以二世而亡,亡了以后,还被人骂,在历史上遗臭;汉高祖刘邦,从民间起兵做了皇帝,这样的皇帝,本来应该很民本主义,可他却一身的无赖气,俩口子算计功臣不遗余力。汉家天下里,汉武帝最贵气,打仗、花钱无敌,可他花的都是爷爷的积  相似文献   

10.
周生虎  刘铁 《领导科学》2021,(2):111-114
中国特色法治政府建设需要不断地从中国传统治道和法治文化中汲取养分。先秦法家的"一断于法""益国利民""法布于众""刑无等级""循名责实""刑赏信必"等核心观点闪烁着理性光辉,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与现代法治政府建设"权责法定""高效为民""政务公开""执法严明""法治监督""诚信政府"的基本特征有契合之处。当前,应对先秦法家思想合理扬弃、开拓创新,为法治政府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刑事和解本身的概念及理念,学界研究早已详尽精深:从实体法角度看,刑事和解是刑法谦抑主义的渗透和体现,是刑罚观从报应刑向教育刑转变的必然结果。在诉讼法领域内分析,学者们也是百家争鸣,或认为是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入我国的结果,或认为是中西和谐文化传统的交汇,或认为是我国自生自发的本土制度。在新刑诉法即将实施的大背景下,理念探讨固然重要,然而具体操作制度的设计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但新刑诉法对刑事和解制度仅有三条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各地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做法,本文就检察环节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模式、程序等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文娟 《决策探索》2009,(16):60-60
教育家加里曾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和母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学效果就愈差。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喜欢老师,同时也会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程,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刚刚走出大学校园,脱离学生的角色的新教师们,活力四射、精力充沛,但又缺乏经验,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把握需要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笔者认为,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王道"一词,最早由孟子提出,即"圣王之道",提倡圣人成为王者,以仁政治天下。"王道"常与"霸道"相对。霸道以法制、权势治天下。古人有云:"王道务德,不来不强臣;霸道尚功,不伏不偃甲。"王道主张"以理服人",霸道则强调"以力服人"。一、相辅相成的王道思想与霸道手腕儒家将王道的基础诉诸仁心,法家则认为霸道基于功利实用。纵观历史,推行王道的唐太宗与推行霸道的秦始皇,都成就了一番大业,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提高组织绩效、实现有效管理,如何强化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实现领导的理性化、科学化,不仅是现代管理学与领导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人类亘古以来持续关注的议题。中国历史上的法家虽然在价值观念上受到了来自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严厉批判,但在强化组织绩效的领导方法、管理方式上有其不容忽视的贡献,对现代管理者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探究。笔者以法家代表作《商君书》为例,探讨其中蕴藏的管理智慧。  相似文献   

15.
羡慕领导、特别想当领导的人不少。但是,知道怎样当一个让部属、让群众信服的领导的却不多。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官多。正是官多、官滥,人们才产生一种错……  相似文献   

16.
宋石男 《领导文萃》2011,(Z1):92-95
谣言的历史太古老了。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为"亡秦者胡也"一类的谣言困扰,他缔造的帝国在其儿子手中葬送,导火线同样是一句谣言:"陈胜兴、吴广王"。古罗马的皇帝也被谣言折磨得很痛苦,以致不得不任命公共谣言监察,每天到人群中去,  相似文献   

17.
短期自由刑存在着难以有效改造犯罪人、交叉感染、将犯罪人与社会相隔绝等诸多弊端。我们可以从严格短期刑的宣告,设立短期刑监狱,以罚金、社区矫正、恢复性司法等几方面替代短期刑,降低短期自由刑的负面影响,发挥其应有的惩罚犯罪、改造犯罪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滥政和懒政是权力乱象的两种极端。滥政恣意妄为,懒政无意作为,两者都直接导致行政生态和政治生态恶化,造成行政资源和权力资源的极大消耗或浪费,延误甚至阻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应当深挖滥政和懒政内在的发生机理,寻求破解之道,以整治"权力裸奔"和权力虚耗,消弭滥政和懒政之痛。一、滥政和懒政的发生机理滥政与懒政虽然处于权力行使的两个极端,但其发生的原因与机理却有通约性。深究其发生的内在  相似文献   

19.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创造,是国家在关键时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科学决策,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起共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次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伟大制度创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治国战略的重大转变,不仅仅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层面,还在可操作层面提供了一揽子指导方案并指明了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笔者认为,应该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结合河南省省情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面先有所突破,引领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依法治理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围绕河南省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依法治理中解决全省社会发展中“钱、地、人”的关键问题,以期促进中原地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正在对三国之蜀、吴的分析研究中,笔者曾把蜀汉的管理体制归结为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力行以法为本,而把孙吴的管理方式提炼为亲情化的管理模式,以情为本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首要管理理念。以上两种管理模式、两种管理理念都着眼于蜀、吴本身的国情和力量对比,但我们看到,无论是高瞻远瞩的以法治国还是最接地气的亲情凝聚,都没有能改变其失势的命运,这里面当然有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当政者的见识和决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曹丕代汉建魏后,虽然继承了其父的政治遗产,但国内矛盾也比较尖锐,官僚集团争斗不休,政治形势非常复杂。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曹丕在用人上放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