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产品的“翻译文学”由于其跨界性、复杂性、多变性近些年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指出:“翻译文学不仅是文学多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国家,自古以来出现了无数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作为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推行文学革命的过程中胡适大力提倡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翻译思想。在此对胡适的文学翻译成就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指出胡适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通过他的文学翻译主张和作品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第一次兴盛发生在清末民初阶段,并在短期内成为文学场域中不可低估的力量。异域文学正是通过翻译文学的"中介"性作用,转化为本土文学的精神启示源泉。因此对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学的意义。文章梳理了近百年来的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在不同观点、立场的历史论著中,翻译文学有着不同形式和功能的表达,其研究史本身就是一个被不断建构的过程。被视为启蒙大计一部分的翻译文学,如何发生、为何发生,其意识形态和书写策略如何嬗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文章从现代文学源流的多种"话语"形式、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对翻译文学"缘起"的不同指认和阐释等方面,阐明在中国现代文学视域下的近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翻译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意思的翻译,而不能把原作中的特殊的方面,尤其是作品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而很多翻译大师却认为文学翻译风格是可译的,原作的风格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转化而迁移到译文当中。在此通过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以及风格可译的二元观说明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对以后的风格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2001,(4)
在最近召开的“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研讨会”上 ,很多学者、作家认为 ,当前文学创作缺少精品同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有很大关系。文学创作中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鲜活的艺术典型的缺失 ,意味着文坛喧嚣与躁动中的苍白与贫困。有学者认为 ,2 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淡化的一个结果。这既表现为商业化的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逐渐取代现实主义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更表现为对社会消费文化的发展 ,社会的浮躁必然带来文学的浮躁 ;创作的私人化、商业化与文学“经典”的缺席和文学人物形象审美价值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翻译文学在异质文学系统中的接受和传播是文本内容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象变迁和经典建构受社会文化语境影响颇深。多元系统论主张系统内各子系统或元素间的关联、影响和位移;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与本域文学遵循同样的关系。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后,操纵论用以研究影响翻译文学动态变化的意识形态、诗学观以及赞助人等外在政治、文化、社会因子。多元系统论和操纵论对翻译文学形象变迁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多元系统论的理论指导下,以操纵论为视角研究翻译文学,可以扩大翻译文学研究的视野,并能勘察影响翻译文学形象变迁的隐性元素,洞悉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关系,促进二者共融共生。  相似文献   

7.
文学和文学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整个语言活动都具有反逻辑的诗性功能。就文学翻译而言,语言哲学与翻译诗学相互渗透交融,形成宏观的文学翻译诗学,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突显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明确文学翻译是一个意义再生的过程;将文学翻译放置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追寻文学翻译文本中权力话语的作用;建构文学翻译诗学中的伦理支撑等。语言哲学维度下的文学翻译诗学建构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和方法,彰显了文学翻译的灵活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的特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在文学翻译的描写性研究取代了传统翻译观后,文学翻译进入了文化的多维语境中.文学翻译不仅要传递原语意义,还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素,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生成条件.文学翻译创造性是以原语文本和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交集,是"直译"和"意译"的统合,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要将两者统筹兼顾,并协调统一翻译过程中的隐性创造与显性创造.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翻译批评学科构建的框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嫦 《天府新论》2011,(2):152-155
文学翻译批评不同于文学研究,其研究方法也不同于外国文学或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应该是一种复合式批评,是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实践的附庸。在翻译研究的争论中,可能没有比关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争议更多、分歧更大的了。其原因就在于,文学翻译本身就是复杂的、个性化很强的艺术实践,而文学翻译批评要把这一艺术实践上升到认知层次,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0.
外国文学翻译是促成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与文学创作一样,在现代中国,文学翻译承担的严峻的现实责任,远远超过文学自身的审芙价值.作为一种可操控的言论手段,文学翻译成为各种思想流派有效的传声筒.现代文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论争过程,每一种论争都不是单纯的文学论争,是各种思想之间的碰撞,翻译论争也是如此.三十年代的文学翻译继续承担着改造中国的现实责任,也继续作为思想碰撞的场所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三十年代的翻译论争,描画这段时间内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主要情景,试图揭示翻译论争与思想文化流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外国文学翻译是促成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与文学创作一样.在现代中国,文学翻译承担的严峻的现实责任,远远超过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作为一种可操控的言论手段,文学翻译成为各种思想流派有效的传声筒。现代文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论争过程。每一种论争都不是单纯的文学论争。是各种思想之间的碰撞,翻译论争也是如此。三十年代的文学翻译继续承担着改造中国的现实责任。也继续作为思想碰撞的场所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三十年代的翻译论争。描画这段时间内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主要情景,试图揭示翻译论争与思想文化流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翻译都被视为各民族间文学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学活动。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文学界都是颇受争议的,对于诗歌是否可以被翻译的讨论一直在继续。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歌的翻译是一种破坏性的重写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一个主要的门类和研究方向。许许多多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就文学翻译的性质、标准、方法、技巧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然而 ,在涉及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时 ,却谈的很少。我们知道 ,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语言层面 ;另一层面是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层面。我们在研究翻译时 ,通常注重的是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驾驭能力 ,却很少把译者的心理活动纳入他们的研究视角。本文是以普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从译者的心理视角来研究文学翻译 ,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并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分析 ,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 ,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刍谈常清华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是文学生命延续的保证。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得以世代相传。随着社会发展民族语文翻译将会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以,作为一名真正的文学翻译家,必须具备文学修养和学术修养,吸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完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领域,但很少有人用它来解释儿童文学翻译.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指出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从模因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往往是通过模仿,尤其是语言进行传播.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经过模拟的手段得以丰富,而模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把文学翻译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文化模因的传播过程对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文学翻译中的归化策略是文化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异化翻译是文化模因传播发展的要求,而杂合翻译则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外国文学要成为本国、本民族多元文学系统的有机部分,本土文学要走向他国和世界进而成为世界文学,获得在异域“后来的生命”,必须仰仗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学翻译批评的正确引导,而文学翻译批评要不负众望、发挥上述导向作用,自身建设——翻译批评研究亟待改进和加强。本文在对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现状分析、评述的基础上,围绕研究命题的内涵、重点与难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现代演进,显然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这些英雄人物典型普遍具有一种完美主义的社会性格。通过深度的心理分析,本文揭示了当时文学中革命英雄人物的完美主义社会性格在四个方面的基本精神心理特征,即苦行主义或曰道德理想主义、性禁忌、自欺性和人生策略的脆弱性。事实上,这一批具有完美主义社会性格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是其创作主体内在的完美主义性格结构的外在心理投射物。  相似文献   

20.
杨义 《学术界》2008,20(1):7-27
通过对百余年来中国翻译文学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对"翻译"一词的语源和语义的分析为切入点,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进而对翻译的文化姿态、社会功能、选择标准的演进和变迁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总结翻译文学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探究20世纪翻译文学史的本质,认识文学翻译对百年来中国文化精神谱系的渗入、丰富和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