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乔以钢  张斌 《求是学刊》2016,(6):106-113
刘云若成名作《春风回梦记》中以"倡优/士子"的关系模式塑造了类似传统名妓与名士的角色,但在这些人物身上同时又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名妓/名士文化内涵演变乃至趋于衰败的信息。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悲剧与"三角恋爱"的现代故事模式并不完全对位。作品结局隐现了一夫多妻制的末路,但不足以弥补"三角关系"中爱情本位的缺失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客体位置。这部作品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叙事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新旧杂糅的时代表征。  相似文献   

2.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经历十年,“三易其稿”,于1699年(康熙38年)成书。《桃花扇》在北京盛演,使一些“文臣遗老们”“掩袂独坐”,“唏嘘而散”。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和洪升的《长生殿》传奇,被人们誉为“南洪北孔”,成为照耀当时文坛的双星。《桃花扇》是孔尚任以候方域所写的《李姬传》为兰本而创作的,“通过明末复社文人候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王季思《<桃花扇>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背后,有一个在文化整体系统中起着核心利主导作用的东西,即中国古代的三种哲学文化———儒、道、释;它们以其培植的民族情感方式,影响了中国文人,并进而影响了古代诗歌的情感表现方式,导致了中国古代诗歌在哲学义理和审美体验上的高度统一这一极为本质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带着与生俱来的或儒或道或释的文化特征。因而,可以明确地说,中国古代诗歌就是在这三种哲学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审美趣味。是故,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视角,亦可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儒、道、释三家———当然,此处仅就文人诗而言。  相似文献   

4.
平志军 《社科纵横》2009,24(2):107-108,116
根植于都市的青楼文化,极具艺术魅力,吸引着文人士子,并且使得文人与青楼女子之间有着亲密交往。本文立足明清易代之际的金陵,考察青楼文化对文人人格、创作的影响,探究文人笔下具有浓郁青楼文化色彩的都市金陵的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5.
黄伟 《生存》2020,(15):0011-0012
高中语文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可谓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是由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构成,语言之间的相互衔接与融会贯通,能够传达出更多思想感情与内涵。所以,要对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能单将语文写作当成是一项学习任务,更不能抱有想要获得更多分数而学习写作的想法。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是内心感情的表达,是一种情感的诉说。他们都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文字表达,与读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打动读者。所以,要优化写作技巧传授途径,不断学习,从而使写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马进 《生存》2020,(8):0188-0188
古诗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是诸多文人大家的思想凝结,隐藏着大量的历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古诗文教学,也不仅仅是文化的再现,更是情感的传承。古往今来,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吟诵都是首选的方式。然而,当前中职院校对该方法的应用并不理想,本文便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吟诵法在中职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松涛 《社会》2005,40(5):63-90
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政治伦理与亲属伦理及其内在的精神情感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家国关系及政治秩序的深层根基。本文通过对《士丧礼》中“君视大敛”这一环节的描述分析,指出君臣之间以敬为主的情感内涵与父子之间以哀为主的情感内涵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统一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之中。通过对这两种伦理之情感内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国关系的内在精神情感通路,即性情仁厚之人在家庭内部孝敬父母,才能在国家层面忠于君主,而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也关照、影响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文章同时也为理解当下身处尊卑有等与亲疏有差两层关系中的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状态、行动伦理以及在此结构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黄昏日暮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频仍出现,决非一段时间及相关景色的展示,而是古代文人心目中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从民俗心理、文化传统、文人心态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对黄昏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舟的独特品性使它深入历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实用走向审美.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舟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是心灵自由的象征,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文人士子们居于舟,临于水,钓于鱼,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10.
悲秋主题汇集着古代文人的人生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流泛于中国文学史的全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悲秋文化”,其本质是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逼真写照。伴随着本世纪初人文主义及各种思潮的欧风美雨,强调人的个性尊严、自由民主的浪潮激荡着现代作家的心灵,从而使悲秋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衍化为现代文坛上众音并作的咏秋交响乐。一、悲观无奈与色彩斑驳在传统文学中,悲秋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物候关系,一般呈线性对应、单一的状态。秋引发人的一腔悲绪,唤起个体的生命意识和诸多愁感。自《楚辞·抽思》“悲夫秋风之动容”及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  相似文献   

11.
自由撰稿人的出现与成长几乎与市场经济同步。自由撰稿人的诞生很难说是文人的自由选择,因为文化进入市场以后,必然有人以个体的身份走上舞台。当某人选择卖文为生的话,名字前面就会等个“自田撰稿人”的雅号。中国当代自由撰稿人的出现比较晚.因为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前的文人几乎毫无例外地由国家养着,虽然难以致富,但却无饮食之忧。但在改革的压力与致富的诱惑下,不同的文人做出了方向不同的选择,其中之一便是成为“自由撰稿人”。“自由撰稿人”在诞生的初期多半是半公开的,后来则索性放下遮面的袖衣,亮出旗号,发表宣言,成为中…  相似文献   

12.
鲍震培 《阅江学刊》2011,3(6):100-106
明清两代才女文化与我国南方女性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明清时期尤其清代以后,女性文学的主体发生重大改变,才女由名妓传统转向闺秀传统,呈现多元化和群体性的特点。才女作家的弹词体小说从书面文学、写作手法、读者及其主旨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女性文学叙事传统,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唐人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是一个富于文学色彩的词语,因其习用于文人学士圈中,所以其词义的约定俗成性尤其明显。把"商女"释作"商客之女"或"商人妇"的说法是缺少根据的,还是应该按照传统解释为"歌女"。古代"商女"常见于诗中,因为文人多涉足风月场,且尤善"惜玉怜香",双方互有"才子佳人"之情结,所以歌女文化是旧时城镇生活的一道"风景线"。另一方面,诗人与歌女有一种特殊的互为利用关系,即乐工、歌女靠诗人新作谱曲演唱以标新调,诗人靠歌女唱其诗词以扬才名。自20世纪上半叶到现在,由于文化转型的原因,传统的国学研究、文学活动(主要指古诗文的写作)出现了一个近百年之久的文化断层,这种事实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许多清以前文人口头笔下常用的、对他们说来谈不上有理解障碍的语词,今人却不理解了,因此今人研究传统文学更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散文叙述了传统文人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刻画出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士大夫式的文人散文形象,体现出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文人文化人格。其文化人格是由孔孟的“君子”道德人格及道释消解洒脱而获得心灵自由的心理人格结构而成,由此构成了梁实秋散文的审美取向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绘画中的渔父形象,折射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渔父是一个文学形象,渔父是一种象征符号.渔父是一种人生观的外化。  相似文献   

16.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3,19(1):74-77
从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念的演变历程看,文学观念每一次出现大的变迁,都是与文人的文学创作紧密相联系的。建安前期的文学创作就对文人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表现为:文人诗赋创作中通过借用前代作品抒情达意,加深了他们对诗赋文学抒情特征的感性认识;散文创作也使他们对该文体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深化了。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情感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回家过年     
李浩 《社会福利》2012,(1):52-52
北京这几日的天气格外得好。春节就要到了,春天的脚步也日渐近了。身边的年轻同事兴高采烈地申请探亲假,尽管因一时买不到火车票而焦灼,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内心依旧充满了就要回到家乡同亲人团聚的激动和喜悦。爸爸妈妈10多年前就来了北京定居,在于我,可能不再有机会去体验那种焦灼、激动和喜悦,但是这种情感我在刚参加工作时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很理解,稍许还带有一丝羡慕,因为这种情感专属于青年,是30岁以下的单身青年在临近春节关口时候亮出的年轻护照。谁又能说这种特殊的情感不是别样的春节序曲呢?  相似文献   

18.
汪聚应 《唐都学刊》2001,17(3):22-25
有唐一代,侠风炽盛,咏侠诗的创作空前繁荣。本文系统论述了唐人任侠风气的成因、声势及其流变,认为唐代社会上层贵族及其子弟的游侠热和侠在中下层文人、民众中的异常活跃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为那个时代提供了所需的精神力量,而且作为一种时代风尚、气质精神和行为方式,影响了一代诗人及其创作。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西方情诗那种比较鲜明的形上色彩、精神意味和浪漫情调,中国古代文人情诗则更多地具有感性的、人间的、近昵的、亦情亦欲、灵肉合一的审美品格,从而构成了独持的艺术风貌。造成这种风貌的原因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即表现于性观念、婚姻方式等方面一种并非禁欲的文化,不把人的性爱欲求视为原罪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讲究世俗安乐、身心调适的“乐感文化”,以及“道器不离”,即本体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等中和如一的中国文化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20.
宋濂"文""道"思想及其婺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末明初天下纷争之际,宋濂作为浙东之士,受婺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并论述了文道合一。宋濂注重经世致用,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婺学烙印。其婺学渊源有非常清晰的传承,宋濂在婺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濂和刘基因与朱元璋的君臣遇合,将婺学的内核思想提升到一种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对明初文化制度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