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汉语表达谦敬,古今都习用“请”。如今提倡语言美,“请”在礼貌用语中十分重要。“请”为何能表达谦敬?从古至今其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何变化?本文试作粗浅探讨。“请”为谦敬之词,表达说话时对对方的尊敬。那么它是否一产生就有表敬作用呢?这要看其本义。《说文》:“请,谒也,从言青声。”可“谒”又作何解?《说文》:“谒,白也,从言曷声。”“白”即“表白”,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独使用,只作为语素还活在“自白”“道白”等词语中。由此见,“请”的本义即表白。表白要用语言,故“请”从“言”。  相似文献   

2.
必然与自由——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晨阳 《东岳论丛》2000,21(1):101-105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必然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对必然的超越 ,就是自由的实现。但此自由本质上属于心灵的自由 ;能否超越必然 ,关键在于以“道心”观照万物 ,浑化其间的差别 ;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 ,提炼“无”的精神境界。在庄子那里 ,“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 ,“无”不离“有” ,“有”不离“无” ,“有”、“无”合一。“有”“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 (自由 )的关系上 ,即强调不离必然而求超越 ,不离实然而求超然 ,不离现实而求理想 ,这就是命与逍遥的合一 ,必然与自由的合一 ,亦即安命与自由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3.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宗也采取了“棒喝”等开悟方式,这都给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老子和慧能在面对语言与世界的终极性问题的关系时,仿佛阐述了一种“出言即非”的思想,而许多人也确实是在沿着这条路去解读《老子》和《坛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老子和慧能处,“道”“、空(”佛性)只是被悬置于语言之上,而并非完全隔离于语言之外。后人的极端性误读,不仅背离了老子和慧能的原旨,而且终使得《老子》和禅宗陷于文字的囫囵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巍 《中州学刊》2023,(1):103-111
作为古典中国思想标志性概念的道,因历来被看作不可说者,似乎只能在非语言的玄思直觉中被把握。但在《庄子》的名篇《齐物论》中,道不可说仅是指不能以谈论对象物的方式来谈论道,或者说,道仅是在某种物论语言中不可说,这并不等于道绝对超出了语言的界线。实际上,按照《齐物论》,关于道的言说在以下意义是可能的:道虽然不是可被“谈论”的对象物,却能在言说活动中“显示”为一种说话方式,其特征是说话人对物的言说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是/非”判断,而是具有一种变通立场的自由。并且,最关键的,是这种变通的自由被归于实用取向的考量,即得道者总是能根据现实的实用需要变通其说话立场(“用也者,通也”)。于是,该篇对道不可说的阐述就走向了对致用之道的揭示,后者象征着在“经世”的政治实践中基于实用考量的治理逻辑。因此以《齐物论》为例,能看到道家对道不可说的阐述不但没有走向非语言的玄思直觉,反倒更重视外间现实,特别是万事万物的实用价值。这意味着,最以玄思著称的道家并非外在于中国古代的致用传统,甚至可能比儒家更早地形塑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专制政体下,“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而一个人的荣辱成败生死,又何尝不往往系之于言.所以注意为言之道由来已久.古文《尚书·大禹谟》说:惟口出好、兴戎”(嘴是能交好于内外的,但也会兴起战争).这种说法比人们常说的“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少了点片面性.春秋战国还有一则“金人铭”的传说:“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人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说苑·敬慎》)是否有此金人,这金文之原文是否如此通俗易懂,难以详考.不过,《周易》之爻辞不假是确凿无疑的,其《坤》卦卦名即地:“地何言哉?”“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扎住口袋叫“括囊”,比喻不说话,不说话自然无害、也不会招来什么赞誉,主要意思是最好免开尊口,免得招惹麻烦.《周易》渊源在周之前,可见早在当时已很重视为言之道了.  相似文献   

6.
严奇岩 《天府新论》2007,(2):126-131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以四川客家话为例,考察“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历史与现状,不难看出其文化内涵:体现了客家人对自己语言的文化自觉和祖先崇拜观念。“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反映了客家方言的文化功能,即情感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和族群认同功能。客家语言态度上存在两个极端,体现了语言沟通与语言保护的矛盾。四川客家在处理好这一矛盾关系中有成功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法律语体学的由来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感慨道: 有两种东西,我思索的次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就愈使我经受惊异和严肃的感情——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脑中的语言。 的确,在大千世界中,如果说存在一种最平凡无奇而又最瑰丽繁复的现象,那就是人类的语言。而在有关语言的各种问题中,语言的运用又使人更为关注,我国春秋时代“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言论(见《论语·子路》)是古人对语言运用高度重视的明证。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法律语言”又是一个很引人入胜的领域,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对“法律语言”的推崇与赞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意大利大诗人但丁认为这种语言是一种经过权衡斟酌的、最准确的理想的语言;法国大作家司汤达在创作《巴玛修道皖》期间、每天清晨必读几页《拿破仑法典》,从中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说:《庄子》一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确,在当时,雄居百家之首;而对后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写作手法上,更具独特的创造性。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1《庄子》写作手法,在其《杂篇·寓言》中,也作有这样几点简单说明:即“寓言十九,藉外论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这就是说,“寓言”十分之九,是假托;“重言”即庄语,才直接论述其观点;“卮言”即零星之言,就任其自然贯穿全书。这  相似文献   

9.
语言、思想与实在--老庄哲学中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振武 《中州学刊》2003,(6):142-146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 :作为万物之源的道不能由语言来表述 ,思想要把握存在不能借助于感觉和理性 ,只能由内心的直觉来体悟。这一切都是由于“道”的存在特征而带来的 :“道”的存在是一种“无”。老庄的语言理论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对传统思想及文学艺术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并形成东方民族特有的含蓄美和深长意味。但是 ,这种既非经验也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也有其局限性 ,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科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释歌谣     
什么是歌,什么是谣,在我国古代向无严密的定义。“尚书”“舜典”说:“歌咏言。”所谓“咏”即“永”,永言也就是长言。长言照现代的话说,就是语言的声调有长短曲折、迅疾徐缓之谓。这说明了“歌”是由人声所发,它和平常语言不同之处,就是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所谓抑扬婉转,一唱三叹。“礼记”“乐记”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说:“歌,咏其声也。”又说:“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怎样长言呢?乐记中也有解释,说是“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稾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释名中的说法也是相仿佛的,先说:“人声曰歌。”继而又解释歌字的含义说:“歌,柯也。所歌之声,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兗冀言歌声如柯也。”  相似文献   

11.
鹦鹉学舌     
先行 《快乐青春》2011,(7):141-141
从前,有只鹦鹉在大街上,一个人说:“你好!”它也说:“你好!”这只鹦鹉被卖到警察局里,警察说:“站住!你被捕了!”它也说:“站住!你被捕了!”它又被卖到了一个傻子家,傻子说:“哈哈!你真傻!”它也说:“哈哈!你真傻!”  相似文献   

12.
<正> 孔子的言、行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着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也包含着他的伦理道德思想;既体现着孔子的世界观、认识论,也体现着他借以观察、处理社会和人事,指导自己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所以探讨一下孔子的言、行观,对进一步研究孔子的思想,正确地评价孔子的学说及其本人,是很有意义的。仅就《论语》而论,“言”、字共出现128次,“行”字共出现75次,与此二字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语、辞、事”等字,也出现了不少次。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关于“言”的概念,在《论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意思:一、指语言本身;二、指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的诗性光辉,突出体现在《庄子》“寓言”、“重言”、“卮言”的诗化表达方式上,“三言”当是走进《庄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三言”的诗化表达使得《庄子》深不可测的哲学意蕴得到了象征的显现,特别是“卮言”应当是庄子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极为独特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出庄子独有的以“天地精神”审视一切的情怀.“寓言”和“重言”大都是带有一定主观意识的言论.“卮言”则是天地之言,无任何主观意识的语言,犹如代天地立言,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和成见.  相似文献   

14.
言意新辨     
言究竟能否尽意?这个命题从魏晋开始,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鸟瞰古往今来争辩双方,无论何种论者,都有两个共同之处:一、他们积极探索的目的都是力图搞清语言的达意程度、效果如何;二、他们考察、辨析的角度都是着眼于言达意过程中的一方,即表达的一方,以表达者主观觉得自己的“言”能否表达自己的“意”为基准去研究达  相似文献   

15.
所谓“詹言” ,语本《庄子·齐物论》之“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成玄英疏 :“詹詹 ,词费也。”即谓“詹言”为喋喋不休的琐屑之言。然依笔者之见 ,这种娓娓道来的“小言” ,比起空洞无物的“大言”要言简意赅、翔实明了得多。以“詹言”标其书名 ,古已有之 ,清桐城派巨子方东树即撰有《昭昧詹言》。李世文、蔡子谔所著的《书学美学詹言》(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4年 5月出版 )与之一样 ,既有考证钩稽 ,又有评述阐释 ;既有旁搜远绍 ,又有烛幽索隐。正如该书序者所言 :“这样的体例既不失内容的理论色彩 ,又可在行文中使用轻松诙谐的语言 ,能…  相似文献   

16.
熊欣 《云梦学刊》2013,34(1):59-62,67
老子哲学中,"道"与"名"或"道"与"言"几乎是两个并行的概念。老子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名言与道之间是相离、相悖的关系。世间纷争皆因"言"而生。"道"是可以表达的,但绝非普通语言所能表达。"道"即"思想"或"意图",也可以说是本原的世界。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本原存在着的世界和由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隔阂。通过研究老子"道、言"说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家的"言"与"存在",透过语词(或名称)的表层含义,可以使人类多角度多侧面地充分认识这个世界,彻底摆脱语言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对语言与理解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是理解的基础不学会使用语言,进而学会认识一种语言,我们显然不能谈论任何事情,也无法进行“谈论”。因为语言知识亦是现实知识。人因为掌握了语言才具有了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世界“观”。世界同世界之“观”的关系就如同视象学所说的事物的知觉同事物本身的关系。在现象学看来,“事物本身”只不过是形形色色的彼此转换的事物知觉的连续性。现象界就是在人的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建立起来的客观世界,如果没有这种交换与理解,则形形色色的现成在于事物的统一,即自然((德)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中译本P177)也只能是…  相似文献   

18.
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杰 《学术研究》2002,(12):115-118
“言一道”关系在老子哲学中是以悖论形式出现的,为了避免“道”的无限状态被语言的有限性分割和蒙蔽,老子强调了“道”的不可知性和不可言说性。庄子在“言一道”关系中增加了“意”,使之变成“言一意一道”的关系。相对于“道”, “意”带有主观性,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相对于“言”, “意”又含有客观内容,代表了世界运动的无限性。这就为后来对这一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提供了切实的可能。钟嵘认识到诗歌意象具有超越语言局限性的无限性,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学命题,将道家语言哲学观念与中古诗学理论实现了成功对接,标志着中国古代诗学“言一意”关系理论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9.
<正> 研究古代汉语,从实际的语言素材出发进行探索,有时是可以透过一些语言现象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为研究古代史服务。这里,我想就“权、衡、机、枢、桥”几个字义训诂,了解其命名与应用,从而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杠杆作用的一些力学知识。权在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应用中,一指秤锤;一指移动秤锤,亦即移动秤锤在秤杆上的位置。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胠箧》第十:“权衡”。李云:“权,秤锤;衡,秤衡也。”是权指秤锤。《孟子》云:“权,然后知轻重。”《周礼·考工记》云:“权之,以视其轻重之侔也。”是权指移动秤锤,即称的意思。权是秤锤,可以称物,因而可知轻重。权是移动秤锤,所以权有变动之意。权与经义适相反。《公羊传》云:“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桓公七年传)权有变动之意,因而引伸起来,“权”与“权术”、“权谋”“权变”诸词相联系。《论语》云:“可与立,未可与权。”《孟子》云:“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左传》云:“中权后劲。”(宣公十二年传)都含有变动的意思。权是移动秤  相似文献   

20.
一、市场机制的扭曲价格是一种市场要素。价格改革只能在市场上进行,也只能通过市场获得成功。用此,价格改革的困难不是来源于价格本身,而是来源于价格运行的基础——市场。市场是由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即供给、需求和价格(有人认为竞争也是一种市场要素。这种看法不妥,竞争是一种主观行为,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的总和。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市场三要素能够自发地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即“局部均衡”。如果各种商品的市场能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即“一般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