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古朝鲜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三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高句丽族源神话与所谓檀君神话作比较研究。高句丽始祖朱蒙感日卵生,为河伯外孙,属中华文化系统,而檀君乃神人与熊女交合而生。它们是两种不同系别的族源神话。高句丽后代诸王只祀其始祖朱蒙,朱蒙之上再无祀。文章批驳了把高句丽纳入朝鲜史体系的错误观点,认为朱蒙出于檀君没有历史根据。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所谓檀君神话研究。《三国遗事》所记不是史实,而属神话传说。文章对檀君陵的发掘提出质疑。第三个问题是探讨朝鲜一词的由来。文章认为朝鲜最初名谷,或曰汤谷,九夷中的夷集居地,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日出处海波如沸。在《周易》中的“箕子之明夷”卦,汤谷之后又称明夷,指东方日出之国。朝鲜一词是继汤谷、明夷之后于商周之际出现的地名,均属汉语言文化,来于海上日出之象。朝鲜一词综合了汤谷、明夷的文化内涵,更为鲜明地概括了朝鲜半岛的自然、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的特点,更符合汉语言文化以及文字构成诸特点而易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一千纪——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朝鲜半岛发现多枚与青铜短剑支石墓伴出的细纹铜镜,经与我国商周青铜文化比对,半岛的细纹铜镜以线的艺术构成几何形图案,确认其渊源于中华古文化,尤其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青铜短剑支石墓渊源于山东东夷文化与东北地区古文化的融合,并经由辽西辽东而后进入朝鲜半岛,青铜短剑为东北系铜剑,分东胡系与貊系,箕子族团“走之朝鲜”,接受北方的青铜短剑石墓文化,建立“衣冠带剑”的君子国:半岛所出明刀钱与布币系箕子朝鲜与中原燕、齐等国经济交流与商品贸易的遗留物证。  相似文献   

3.
杨军先生《箕子与古朝鲜》一文,有三方面问题值得商榷。一、关于箕子“走之朝鲜”问题,箕子所以选择“走之朝鲜”,是因为半岛上有“古之辰国”,乃殷商海外属地,故“走之朝鲜”以实现其政治理想。二、辽左出土的铭文为“■侯亚■”的殷商铜器中的“■侯”不是箕子,把■侯当作箕子是一研究误区,箕子没有西迁辽西问题。三、箕子朝鲜不是■侯国,箕子朝鲜与燕国的关系仍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朝鲜族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在中国东北大地,经历了初创、稳定生长和繁荣发展三个不同阶段,呈现出一种少有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朝鲜族文化既保存了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风韵,又包含了中国东北大山文化、田园文化的泥土芳香;既具有朝鲜民族的民族特色,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大家风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朝鲜族文化在上百年的演绎发展中,形成了淳朴性、豁达性、刚毅性、开放性的四大特点,使这一文化成为体系完备、特色突出、整体俱优的较为先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古朝鲜即箕氏朝鲜 ,是公元前 1 1世纪商周时期出现于我国东北的特定的历史产物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箕氏朝鲜自西周初出现于东北历史舞台 ,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近千余年的历史。燕国统一东北前 ,箕氏朝鲜以西周侯国的身份活跃于东北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秦统一六国后 ,箕氏朝鲜附属于秦。秦末汉兴 ,中原政权无暇东顾、燕人卫满乘势灭亡了箕氏朝鲜 ,并以卫氏朝鲜之称谓取而代之。武帝元封三年 ( 1 0 8) ,西汉王朝为统一东北计 ,以武力灭亡了卫氏朝鲜 ,并以其地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自此 ,古朝鲜即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先后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居民即古朝鲜族仍以中华民族重要成员的身份为东北开发建设发挥着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洛地区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箕子东走朝鲜的时代是河洛文化东传朝鲜半岛的初始,使朝鲜半岛得以摆脱蛮荒.秦汉魏晋北朝时代,两地的交流日趋频繁,河洛文化从多个层面对朝鲜半岛产生了影响.隋唐时期是河洛文化对朝鲜半岛产生全方位影响的时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  相似文献   

7.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迁入民族"。朝鲜族的历史是从迁入民族过渡到少数民族的过程,其文化本身也是从朝鲜半岛的文化过渡到中国朝鲜族文化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文化以及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8.
至晚在公元前2世纪初,已经有能够讲授儒家经典的中国学者进入朝鲜半岛北部,这是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之始.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南部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也不会晚于公元5世纪.最早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儒学可能与谶纬卜筮关系密切.朝鲜半岛的儒学一直受"北学"影响较深.儒学虽然较早地进入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古族风俗的影响却并不十分明显,其真正成为朝鲜半岛内政权的治国思想是在统一新罗以后.  相似文献   

9.
苍海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苍海郡是汉武帝在东北亚设置的一个边郡,两年乃罢。该郡的辖区应包括东濊、沃沮(东沃沮和北沃沮)所在领域,即今我国延边地区、牡丹江地区东部、朝鲜江原道和威镜道以及俄国滨海地区。武帝设置此郡,一是为了打通汉朝同东北亚地区的通道.开辟东方丝绸之路;二是为削弱卫氏朝鲜在东北亚的影响.减弱来自朝鲜半岛的压力;三是为了隔断匈奴同卫氏朝鲜的联系,以防匈奴同卫氏朝鲜结为联盟。该郡之设置,使我国图们江流域首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辖区,进一步开拓了通往朝鲜半岛的商路,促进了东北亚地区一些古族古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朝鲜族是自清末以来由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地区的跨境民族。清政府对朝鲜移民的政策,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笔者认为大体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默许政策时期;二、安抚政策时期;三、怀柔与同化政策时期;四、强硬政策时期。本文拟就清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朝鲜移民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进行考察和研究,以便揭示出清政府对朝鲜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中国朝鲜族形成的概貌。一、从封禁到开禁:默许政策之实施由于清廷对东北实行长达二百余年的封禁,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特别是清道光以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路有很大影响。因此 ,中国东方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组织这一组笔谈 ,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2.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3,16(4):65-69
中华文明一脉相传没有中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对文明成果不断归纳总结,补充完善,中国古代经书的注疏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十三经”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而注疏是“十三经”流传至今的保证。今天对“十三经”重新作注,进行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远古时代,社会结构较为单一,社会分层尚未形成,原始信仰与崇拜自然也就未有分野。在文明前夜的文明形成过程中,城乡分野出现,社会结构也显现出以权力人物为核心的上层社会和以普通劳动者为主组成的民间社会。权力人物与上层社会垄断了与天地沟通的种种崇拜与信仰,那些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较为密切的信仰则由民间社会所传承。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探索所回答的问题,应当是上古时代社会如何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及进入文明时代的具体时间与标准,而不是对于自有人类出现以来文明因素逐渐增长情况的说明。断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除了金属使用、城市兴起等“物”的因素之外,“人”的因素可能更为重要。文明时代的特征,不仅表现于“物”,而且表现于“人”——具有理性思维的人。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只有文明时代的“人”的出现,才意味着文明时代的降临。我们应当理出若干文明起源的线索,认识在那个“长时段”里面人的思维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而由原始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上古先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的智慧,是文明起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阶段性是理解和探讨政治文明的重要理论视角。古希腊政治哲学确定了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结构,从现实城邦对理想政治模型的模仿和切近程度来评判政治文明发展的进步性质;中世纪神学政治观拓宽了研究政治文明的视野并以必然性充实了政治文明进步性的内涵;霍布斯、卢梭、黑格尔等思想家结合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摒弃了中古时代政治文明进步性的狭隘传统和观念,使政治文明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现代阶段。政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体现的理性主义传统对政治文明的实践产生着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和扬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科学、更为先进的政治理论体系,把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董仲舒及其学说置于文明理性发展的广阔背景来考察 ,认为 :董仲舒构筑了神秘化儒学新体系 ,并以之为动力 ,推进了儒学的政治化、教育化、法律化 ,将古代文明引向道德伦理理性的新时代。董仲舒是中国文明由古代向中世纪转型时代的导师  相似文献   

17.
以孟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并倡导“明人伦”道德思想。“明人伦”理念的“合理内核”在于诉求人伦文明。探讨古代思想家的“明人伦”道德思想,对促进人伦文明及整个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千年一叹》中 ,余秋雨选择特定的视角 ,对千禧之旅的十多个文明古国进行考察 ,表达出一个具有前瞻眼光的文化人对历史文明的申视及关怀。本文通过三个方面 :平等的对视、开放的心态、真诚的反省 ,从余秋雨《千年一叹》的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华文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4,17(6):49-54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通史巨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国汉代之前中华文明的主要成果,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近三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史学成果。  相似文献   

20.
西域史前文明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涛 《西域研究》2005,23(4):44-51
本文对涉及西域史前文明发展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西域史前文明的发展演变在于不断接受来自于周边地区古代文明中心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极大制约。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农业文化与畜牧业文化的长期共存发展和相互借鉴。草原游牧文化的不断南下和东进,是造成大范围文化传播和人群迁移活动的主要动因,新疆地区则是连接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