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的归因策略,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尊,但是经常使用会削弱学业成绩。学业不良学生长期通过自我妨碍来保护自我价值的后果是学习成绩的削弱。教育者要正确地运用评价反馈并调整考核制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以提高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学生学习幸福感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及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4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学习幸福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学习适应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对大学生学习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形式,通过一般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对大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自我差异、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差异与一般自尊、生活满意感呈显著性负相关,一般自尊与生活满意感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特质自尊与焦虑的关系。方法:被试为317名大学生,研究工具为特质自尊量表(SLCS)、特质焦虑问卷、Zung焦虑自评量表,统计方法为积差相关、回归分析。结果:特质自尊及自我喜爱、自我能力分维度与特质、ZUNG氏焦虑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特质自尊与特质、ZUNG焦虑分别可以解释对方28.0%、32.1%的变异量;自我喜爱与特质、ZUNG焦虑分别可以解释对方27.5、31.1%的变异量;自我能力与特质、ZUNG焦虑分别可以解释对方21.3%、24.8%的变异量。结论:与自我能力相比,自我喜爱可以更好地预测焦虑的发生。自我能力与特质焦虑存在的相关比它与特质焦虑缺失的相关高。  相似文献   

5.
学业成就归因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理论家和实践工作者一直都在探索的课题。归因训练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归因模式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学生学业成功还是失败时,归因训练都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学业成就归因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国忠 《阴山学刊》2002,15(1):92-95
学业成就归因是学生对其学业成就的原因进行追寻、解释和评价的过程。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和调查研究 ,学生对学业成就归因的因素主要有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教师教学等。这种对学业成就归因的结果对学生的情感反应、学习动机、学业成就的期待和抱负水平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安全感量表(S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大学生安全感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安全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2)大学生安全感总分及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两因子都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3)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  相似文献   

8.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需具备六个特征。 一、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而不过于自我苛刻或过于自夸。 二、适度的自信及自尊,并能接受自己。可以肯定自己的价值、成就与尊严,并适度接受自己的基本需要,不勉强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分析并探讨青少年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邯郸市两所中学293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男生的掌握回避目标显著低于女生。(2)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自我效能感都显著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3)初一年级学生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心情愉快的程度显著高于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对健康的担心程度显著低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4)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在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为基础,以500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对象,最终编制成含有37个项目且专门针对我国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其中包括:学业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活自我、总体评价等六大维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相容效度良好,而且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对中学生、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自我妨碍与防卫性悲观之间的关系,比较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惧怕否定等变量对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影响和作用,探讨自我妨碍、防卫性期望、反思与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对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中的自我妨碍策略的动机做进一步实验研究,以找到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10名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探讨高职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普通大学生常模,其中最明显的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敌对。(2)高职生归因风格总体上与普通大学生一致,归因呈明显的内控倾向。倾向做出稳定的、内控的能力和努力归因,并且着重于对努力因素的归因,相对忽视能力因素,但对于人际失败的归因有外控趋势。(3)研究表明高职生其中归因风格中学业运气归因、人际努力归因与心理健康关系最密切,两者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解释度达12.8%。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48-252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学科带头人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科建设充满自信和期待,这主要来源于他们过去成败的经验、他人的示范效应、社会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担当学术重任、强化学术意识、激发学术意志、协调学术关系、践行学术体验、加强学术反思,是培育学科带头人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的心理变量,反映着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和被别人认识,与心理健康、成就动机、应对方式、归因方式、人际交往等都密切相关。文章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82名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和157名非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进行测验,以期探索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有许多的论述,并由此发展出许多理论,如自我效能理论、习得无助理论、归因理论等。从奥苏伯尔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角度,提出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影响成就动机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迫切需要与神经生物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从而对脑与行为的关系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53-256
为揭示学业复原力在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自我概念问卷、学业复原力量表与学业成绩对10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自我概念既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也通过学业复原力对大学生学业成就产生间接影响,应该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和学业复原力水平。本研究的中介模型丰富了自我概念与大学生学业成就的相关理论,可推动后续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冯强  陶炜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7):245-253
学业倦怠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江西省6所高校共704份问卷调查,基于大学生群体的视角研究手机依赖、自我客体化、学业倦怠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超过50%的大学生属于手机高度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业倦怠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客体化与学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客体化会对手机依赖和学业倦怠的相关关系产生调节作用。高校应该注重教育管理和学生个体心理疏导,家庭和社会更要形成监管合力,帮助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使其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与士兵人际归因倾向和防御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对归因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心理学分支领域研究的热点,特别是70年代以来Weiner的归因理论的广泛应用,使得研究者从对人们行为发生和变化的原因的关注,转移到如何通过干预和训练而调控个体行为朝良好方向发展。本研究试图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分析归因倾向和防御方式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归因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二、研究方法。1.工具和步骤:Lefcourt等人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文字修订后的重测信度0.64。该量表可分两个分量表,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因…  相似文献   

19.
自我效能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职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与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建立的信息源主要包括: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生理、心理状态。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对象、培养目标上的特殊性以及其现实压力与偏差,决定培养职教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必要性。具体措施包括: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的实施和评价中注重体现主体性教育,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0.
陈峰 《社会科学论坛》2014,(11):201-209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下,该文从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两大心理因素入手,考察其对高校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该文采用自制量表,对沪上11所高校共计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对于大学生择业均有显著影响:首先,大学生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生涯探索和职业选择,并具备一定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但也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其次,大部分人能够感受到家庭、学校和朋辈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支持与帮助。此外,男、女生择业的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高校在现实中针对性、个性化地开展工作,以更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