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家。鲁迅先生曾三言两语地谈到过废名的小说,说他:“冲淡之中有哀怨”,不大“闪露”,“于是从直率的读者看来,就只见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可是废名为什么会“低徊”、“顾影”,“不闪露”呢? 周作人在《〈枣〉和〈桥〉的序》中说,通过对一女子学校的调查,废名的小说被列为第一难读  相似文献   

2.
丰富的联想力艺术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鲁迅的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其文艺性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读来感到情趣盎然,又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鲁迅的联想力之强是十分惊人的。有时甚至连一个作者的笔名,也可以触发他的联想,写出有力的文字来。三十年代,作家冯文炳用“废名”的笔名在林语堂办的刊物《人间世》上,宣传其“文学不是宣传”的主张,鲁迅是不同意这种文学观的。他在反驳冯时,便联系其笔名做出了绝妙的文章,显示了丰富的联想力。鲁迅写道:“写文章自以为对于社会毫无影响,正如称‘废名’而自以为真的废了名字一样。‘废名’就是名。要于社会毫无影响,必须连任何文字也不立,要真的废名,必须连‘废名’这笔名也不署。”这里,鲁迅的联想既巧妙而又自然,所作的分析既生动有趣又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这种联想简直是出于对方的意料之外的,对鲁迅来说却使其文章取得了出奇制胜之效。  相似文献   

3.
黄开发 《江淮论坛》2007,8(2):187-192
废名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为1920、1930和1940年三个时期.不同时期散文文体的变化典型地反映出他人生观、心境以及处理与现实关系的艺术方式的变化.其散文文体的突出特点是涩味,这来自于其构思和基本的表达方式,又与他受禅道的影响关系密切,并直接、鲜明地体现在语言上.废名散文的总体风格大致可以简洁朴讷、委婉曲折来概括.他小品文的文体脱胎于周作人的文章,又有自己的创造,在现代散文史上是可备一格的.  相似文献   

4.
废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最好参禅悟道.废名的小说以其浓厚的禅佛意趣,可以被称之为禅味小说.而在废名的所有作品中,<桥>又是最具禅宗思想的一部.如果论<桥>而不说禅,则不能领会这部小说的真髓.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空间政治”与现代新知识人之间的关系给了鲁迅特有的城市经验,其从两方面影响了1920年代中期鲁迅杂文的流变.一是坚定了鲁迅的杂文话语选择,他以对《新青年》批判性话语的坚持去颠覆权力与现代知识者共谋的话语场;二是鲁迅在杂文中增加了对现代知识分子持续进行批判的新主题,同时形成了其杂文的“韧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李璐 《江淮论坛》2012,(2):184-188
用典是废名小说中非常突出的现象。废名极其称道庾信、李商隐的用典,但与庾李不同的是,废名明确拒绝用典的寄托义。废名对庾信、李商隐常用的典故作出了创造性发展,形成了"‘月亮—坟—嫦娥’.神仙故事"、"女子及其身边事物"、"夜—梦—笔(彩笔)"三个用典系列。废名使用典这一文学手法从古代的方式转化成了现代的方式,为古代典籍进入白话文语境寻到了一条大道。  相似文献   

7.
废名与禅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作家废名长期迷好禅宗.早在二三十年代,废名在北京大学求学、任教期间,他不仅"私下爱谈禅论道","还会打坐入定".四十年代复任北大教职时,废名还注释过佛经,且"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可以说,除许地山外,废名算是与禅宗缘分最深的一位现代作家.禅宗教义讲究"破对待、空物我、泯主客、齐死生、反认知、重解悟、亲自然、寻超脱".但它不同于庄子学说,专注于抽  相似文献   

8.
萧红站在“大地民间”立场,从女性生命体验出发,以“散漫的素描”呈现未加雕饰的东北人民生活的原生态.以《生死场》来看,其自然清新的语言与大地紧密相联,众多的譬喻充满原野气息,显示出民族语言的丰饶华赡,同时,其也营造出了一个氤氲不散的磁场、一个混沌的诗境.由此萧红走出了有别于鲁迅和废名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在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问题上,郭沫若提出了"翻译是媒婆"的说法,鲁迅在不同的场合与文章中多次批评了郭沫若的说法,认为贬低了翻译的地位.围绕"翻译是媒婆"的问题,鲁迅和郭沫若就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辨析,推动了现代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吉兵 《江汉论坛》2005,6(10):123-126
废名原来是一个知名的新文学家、"现代都市里的知识分子".抗战时期,他回到家乡黄梅躲避战乱,在内地乡间度过了10年的避难生活.避难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改变了废名作为一个新文学家、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形态,赋予他作为德性主体的生命新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为现代学术展现的是他们各自的精神现象,而鲁迅为现代学术乃至现代文化提供的则是丰富的精神资源;鲁迅思想中历时性的矛盾和共时性的龃龉,正说明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复性构造.鲁迅之为精神资源与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经典性意义并不完全重合,它必然存在于人们的不断言说与不断阐释中.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在较为宏观的意义上确认鲁迅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论教育     
鲁迅的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份十分珍贵的财富.鲁迅对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妇女教育、社会教育、美育以及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谢锡文 《江汉论坛》2008,1(4):126-128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当众多的作家选择为历史车轮助力时,废名却以坚定的反进化论立场和反现代性叙事,铺展开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别样思考--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这种与主流话语相对峙的边缘性姿态,使废名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被排斥被贬抑的地位,然而废名的意义或许正在这种对峙性的姿态中,当他孤独而执着地关注着时变与永恒时,他为世人留下的"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也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废名早期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废名早期小说的美学特征张可喜废名在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奇才”、“僻才”,现代评论家刘西谓这样评价:“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自己的。”①读废名早期小说,觉得其真正的美学价值,在于他的禅道宗教哲学思想与古...  相似文献   

16.
"故乡"与萧红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与其故乡呼兰小城的关系一直以来多被讨论,除了传记性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外,论者多关注作家的乡土情结和作品风格,而萧红对于故乡的"发现"和"想象",或者说,故乡之于萧红写作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却并没有得到彰显.与鲁迅、废名、沈从文等男性作家不同的是,萧红同时从情感、性别和底层三个维度寻求自我认同的途径,它们最终都通向和汇聚于"故乡"--一个由文字和想象建构起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天下>是一份英文文化期刊,由中山文化教育馆主办,先后在上海与香港编辑出版,在公正性与国际性的原则下"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所以<天下>虽具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与人事背景,但还是从宣传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向西方大力译介宣传鲁迅.<天下>对鲁迅的译介与责任编辑姚莘农有极大关系.鲁迅逝世后,姚莘农第一时间在<天下>刊发<鲁迅:他的生平与著作>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利用"书评"栏配合宣传斯诺<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还接连在<天下>刊发鲁迅作品的英译文,向西方世界展示鲁迅的文学成就,从而充分利用了<天下>在20世纪30年代所建构起的国际文化空间,扩大了鲁迅在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物象的广泛运用是五四小说一个突出的现象.废名用物象来造境;郁达夫借物象以兴情.他们从不同的路径共同实现了小说的诗化,这一方面延续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小说作为叙事文类的进一步发展.鲁迅则尽脱传统窠臼,以其对物象意义与功能的创造性革新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丁帆 《湖南社会科学》2007,2(1):136-139
废名是前期“京派小说”的中坚作家,其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牧歌”和“乡土抒情诗”,这与他的文化价值立场和叙事风貌有关。在小说叙事上,废名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先河,而其田园归隐情结这种反现代的审美现代性的文化追求也具有“先行性”。这就是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叙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辜鸿铭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保守与最激进的两极性文化人物,其思想的两极性在二人对两性关系的审视上表现得尤为充分。结合辜鸿铭与鲁迅的个人婚恋生活,通过对辜鸿铭与鲁迅的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出“无我”和“妻性”这两个理解辜鸿铭和鲁迅两性文化心理的关键词,以期为辜鸿铭与鲁迅比较研究、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两性文化心理建构做一点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