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则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改变西 部城市化落后状况的关键,就是要依托现有区域中心城市,在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工业化程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西部 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西部农村城镇化水平。其战略途径为: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点轴开发;等级发展。  相似文献   

2.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不仅是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而且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趋于合理、逐步高级化的过程,通常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三二一比例,相比较,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乡镇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更是不尽合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普遍较低。以无锡县为例,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1.8%,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为24.2%,已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阻碍了乡镇工业发达地区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速度。在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当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西北地区的师范院校担负着为西北地区培养教育人才的历史重任,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和社会转型时期体制的不完善,使西北地区高等师范院校人才流失严重,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此,分析了这一问题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九大制约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成效。本文认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九大制约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 ;社会发育程度低 ;交通落后 ,信息不畅 ;科学文化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低、增长快 ;经济基础薄弱 ,结构不合理 ;商品经济不发达 ,市场机制不健全 ;发展资金不足 ,经济增长乏力 ;改革滞后 ,软环境过“硬”。这九种因素相互作用 ,阻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虽然重庆的教育科技在西部有一定的优势,但因流失、断层、短缺现象严重,更无法与发达的东部地区人才状况相比。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留住、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真正使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腾飞。  相似文献   

6.
陕西第三产业演进趋势及其内部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拉动了陕西国民经济增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十分落后,除受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低的因素制约外,关键是其内部结构不合理。陕西第三产业仍然以流通部门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产业,而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陕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处于低层次水平,升级缓慢,从而限制了其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拉动。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不稳定因素随之产生,尤其是土地、山林权属纠纷、农民权益、组织建设、农村治安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机制缺失、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密切相关。当前,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干部和农民素质、创新稳定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西部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重化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重工业比重显著上升;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正在促进产业升级或外移。这些变化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包括新的产业转移机遇,发挥矿产资源和重化工业优势的机遇,发挥教育、科技资源优势的机遇,以及发挥环境资源优势的机遇等。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应当重视招商引资方式的改进,试行产业对口招商,创新东西部之间的政府对口支援方式。  相似文献   

9.
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陕西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动的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上相符合。但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很突出,因此应该取消农村劳动力流动壁垒,健全土地产权制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西部边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受经济滞后,地理环境制约以及民族特殊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教育的发展一直与东部发达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始终是弱项,成为民族教育的一个缺陷.四川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将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外语师资.外语教材,外语教学设施和设备,民族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开展充分详实的调研,并提出改善民族外语教育现状的相关措施,为政府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定外语教育相关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典型大国、北欧四国、四强小国和金砖国家1999-2014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高技术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高,但它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少数"行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会随经济增长而先升后降,呈现倒U形关系.倒U形后半段是保留高端环节、淘汰低端环节的产业升级过程.工业化高峰并非高技术产业高峰.高技术产业波动远高于经济周期波动.大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多采取均衡战略,小国多采取专业化战略.典型国家经验表明:发达的高技术产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一国难以在高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占据全面优势,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适宜采取重点突破战略,以局部带动全局,逐步增强整体竞争力;大国需要兼顾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年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变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尤为显著:农村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农村的产业和劳力结构,提高了农村的积累水平。就以常熟市而言,农村经济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农业产值占农村三业(农副工)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小。197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6.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7亿元,占57.3%;198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55.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36亿元,占7.8%。二是农村三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越来越  相似文献   

13.
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西部开发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西部地区精神文明现状主要呈现为 :观念陈旧 ;教育科学文化滞后 ;人才匮乏 ;民族宗教问题复杂。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是 :更新观念 ;发展教育 ;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 ;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 ;追赶知识经济浪潮 ,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浙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根据发达地区的特点改进已有的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普及应用、农村信息化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对江浙两省之间以及江浙两省各地区之间农村信息化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同属我国长三角区域,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处在全国前列,但是江浙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不同,发展状况也不同,尤其是江浙两省内各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在探讨影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为加快两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对策建议:加强两省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育,提高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水平,是当前进一步推动江浙两省以及长三角地区农村信息化平衡、快速、协同发展的关键.特别要指出的是,苏南、浙东北等发达地区的重点是促进农村信息消费增长,而苏北、浙西南等地区的重点是发挥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均收入较高、经济发展领先的地区其服务业比重反而较低,这是一个理论上长期没有给予清晰解释的重要问题。其实,服务业比重的演变规律,只适合于国家层面或大都市经济区的分析,它并不适用、也不能用于指导一个经济体系并不完整的、缺少相对独立性的非大都市经济区的结构调整,尤其不适合用来指导一个省内某些行政区域的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比重长期难以较大幅度上升的原因,除了受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外,还主要与其深度地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特性有关,也即大量承接国际制造业外包使全球制造业市场成为支持这些地区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因素,而这些地区服务业并没有实现全球化,支撑其发展的只是本地化为主的市场容量。用第三产业占比水平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现代化程度,这一逻辑并不成立。未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和政策,必须基于加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特征和扩大内需的国家战略,去寻求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为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但是,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云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云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2003-2011年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级地区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投资比重不断提高与这一时期形成的土地财政有着显著的关系;相比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对土地财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要小,而中部地区对土地财政与投资的依赖程度最高,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过于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业来发展经济,更加强化了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已率先实现了现代化,逐步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发展仍然缓慢,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公益事业无力承担,农民收入增长困难,与发达地区的农村差距越来越大。近日笔者对地处太行山区的山西省泽州县的一些农村作了调查,发现该县贫困山区大多自然条件差,乡村散落在大山的沟壑里,位置偏僻,道路不畅,土地贫瘠,缺水少电,客观上导致经济贫困落后;同时,这些自然村落人口较少,所获得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资源相对匮乏;而且,山区农村人口流动流失严重,人气不旺,常年在村居住的以老弱病残居多;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增收无望,缺乏农村发展的生机。究其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人才流向发达地区的比率增大 ,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者 ,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 ,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教育人才管理体制 ,留住人才 ,以保证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利益角度透视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推动土地流动,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然而现实中,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面都较小.本文从土地转包方、土地承包方及基层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利益得失分析而知,土地流转中相关主体对利益的分析及预期是土地流转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