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当代社会转型的最深刻实质是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西方后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是这种变化的理论表达,标志着西方社会发展研究进入了新境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也使人际关系在社会矛盾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无论从中国社会转型的新变化上看,还是从西方社会转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考虑,中国的社会发展研究也应当进入一种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存在基础的个体在社会转型中的变化入手,提出了社会转型中的个体内化过程,认为社会转型不仅表现为一种宏观的社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一种微观的个体内化过程,只有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才能把握社会转型的方式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唯物史观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没有唯物主义范畴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马克思主义开始的”,这在哲学界已成为定论了。但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哲学史,尤其是中国哲学史,那就不难看出上述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个观点不仅否认了历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在历史观方面的对立和斗争,而且也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历史已经达到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澄清上述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现实意义。一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唯物史观就是“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由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的经济制度,而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  相似文献   

4.
《创新》2022,(5):111-116
人口老龄化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从哲学视角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蕴含丰富哲学意义的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问题,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中相互影响的问题,是量变与质量、运动变化发展中的问题。为此,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孝老敬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老龄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提升化解老龄化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导,科学应对老龄化;加强国家战略规划布局统筹,推进老龄化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思哲 《探求》1998,(Z1)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以革命性和科学性为特征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许多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者作出新的回答,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这也就是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逻辑。一、新实践: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审视一种理论的新发展首先必须分析与之相应的社会实践的新发展。要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首先也必须了解社会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这是对人的主观性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第一部专著.作者根据把社会存在解释为人们实践活动,根据社会存在本身中主客观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现实的主客观性来理解人的主观性问题.作者注意的中心是社会决定和人的积极性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客观决定也包括一种特殊的决定,即作为主体人的活动本身发展的决定.人的主体不是社会存在的再次复现,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主体的社会存在本身.这样提出问题是有道理的,其目的是要克服某些著作中有时出现的以消极反映和完成"环境"要求的精神来解释人们行  相似文献   

7.
关于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的思考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主题。在马克思论证的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融合中,"社会力量"重新吸纳异己的"政治力量",建构一种没有压迫与剥削的新"社会组织",由此超越了私有制造成的利己主义精神,实现了感性个体摆脱死亡必然性存在的样式,从而为市民社会走向真正的人类社会提供可能。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过渡,实质就是马克思超越自由民主制的解放限度走向人类解放、超越政治自由走向真正的人类自由道路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谈政治文化对政治活动的影响贾建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这种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反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弗兰茨·博厄斯开始系统探讨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问题,他提出并创立的“...  相似文献   

9.
政治冷漠是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的现象,在当今国际社会也十分普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广泛的政治冷漠现象,但中国社会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有着自己鲜明的政治文化特点。政治冷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知识精英在政治参与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但合理表象之下,政治冷漠有着加剧社会碎片化、削弱公共领域和纵容专制主义等深层次的隐忧。  相似文献   

10.
历经百年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拼搏,特别是经过了开始 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终于汇入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和世界共同迈入了新的世纪。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充满变化、流行与时尚的时代。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伴随着时代的主旋律也纳入到了世界的时尚之中,那是一种情不自禁。 21世纪的中国家庭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家庭的发展变化,从来都受着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近代工业革命摧毁了古代的自然经济体系,把人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速了扎根于土地上的传统家庭的瓦解,使家庭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的大潮中,每一个浪花都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观念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心理和观念不断在更新。旧的观念在克服,在转变,在淡化,新的观念在形成、在发展、在强化。这一现实,又一次证明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就是说,观念的形成和变化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反过来,它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和精神动力。新的先进的观念,适应  相似文献   

12.
任何社会从其构成来说,都包括物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相似文献   

13.
王岽兴 《学术交流》2005,1(12):38-41
政治共识是现代民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包括宪政共识、集体目标共识和观念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主体在理性自觉和自愿基础上形成了广泛的政治共识,但已形成的政治共识尚存在不足,表现在宪政共识和观念共识仍处在形成中。这种现实一方面要求切实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提升共识层次;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中国拥有构建高层次政治共识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晨 《浙江学刊》2001,(3):115-117
对于中国社会分层这一"社会事实",大多数研究者是通过"收入分层","经济分层","政治分层","职业声望分层"乃至"消费分层"等来加以探讨的.无疑,这种用客观社会指标来分析、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今后它仍然是揭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分层不单是一种社会事实,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事实.也就是说,社会分层不但可以通过社会指标,例如,收入、财富、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来加以客观评价,还可以通过自我认定,进行主观评价,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阶层归属意识".具体来说,表现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本人所做出的阶层归属的主观认定,是归属于上层,中上层,中层还是中下层,下层等.显然,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存在,反映了用不同社会指标或综合社会指标来进行社会分层的这一社会事实;另一方面,这种阶层归属意识的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心理存在.从现实上看,客观的社会分层与带主观色彩的阶层归属意识难免会有不一致,不重叠之处,尽管如此,阶层归属意识本质上仍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现实社会分层结构的反射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阶层归属意识的角度,并根据1999年对广州市居民的有关调查,来分析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2008,(8):1-1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民政部恢复建部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民政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脚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和救助管理工作作为民政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 ,美国的一些学者援用西方的市民社会 /公共领域这对概念和理论对中国近世社会历史进行了新的实证性研究 ,并就其是否适用于中国史研究展开了论辩。近年来 ,受此和国内市民社会研究热潮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也开始在中国史学界逐渐兴起。与美国学者希望借助这一概念与理论来表明中国近世社会存在着其内在发展理路不同 ,中国的研究者大多想借此勾勒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轨迹。本文认为 ,在中国史的研究中引入西方的理论和概念 ,有利于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改进研究方法 ,是可取的。但引进不是套用 ,其目的也不是为了以中国比附西方 ,而是要在尽可能发掘本土资源的基础上 ,以西方理论为参照系 ,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黎景芬 《探求》2001,(Z1):28
一、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教育党员,正视党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经常对党员进行党的性质教育,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和传统做法,必须坚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同时世界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惊人,变化发展的前景难以预测。面对着快速而又深刻地变化发展着的中国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保证党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这是摆在每个共产党员而前的重大……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6):13-15
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创新中始终坚持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坚持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坚持价值主体的广泛性、坚持价值主体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曾饱受压迫、歧视的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了极大的提高,她们既享有了和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也享有了某些只为妇女专享的特殊权利。然而,某些西方国家无视这一事实,采用双重标准或以缺乏权威的片面评价指标来中伤、贬低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人权,或以维护妇女人权为借口行干涉中国内政之实。对此,作者以确凿的事实和数据进行了驳斥;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妇女的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并且深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她们的社会地位和人权将不断得到改善、保障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论信用研究的逻辑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家瑶 《浙江学刊》2005,(3):186-189
从经济关系与伦理关系的统一中认识信用关系是信用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上把握信用生成基础以及从原有观念作用机制与现实社会变化发展实践的尖锐冲突中分析信用缺失根源是信用研究的基本逻辑行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制度和环境要求中思考信用重建是信用研究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