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殷德生 《阴山学刊》2009,22(1):19-21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演变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1929——1933年大萧条原因进行反思: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管制是错误地总结了30年代银行危机的教训的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由化和证券化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借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近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可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品种设计、次贷市场上各主体的收益激励结构、金融衍生品交易及对冲基金不“对冲”是导致次级贷款市场扭曲繁荣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理清次贷危机被过度放大的环节所在,进而认为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不足主要是市场的恐慌情绪和投资者避险行为的结果。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包括住房抵押贷款产生过程的一级市场及其证券化的二级市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发展迅速,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正在试点中。美国次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冲击,对我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也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和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方面都不及美国,如果出现房价下跌等问题而导致抵押的房产无法正常变现,无论是房地产抵押贷款,还是被证券化的相关产品,都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产生风险。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戒,加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防范,繁荣发展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并发扬二级市场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7):72-79
金融机构关联性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实证方法从金融机构关联性的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关联性及其他因素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大小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关联性具有风险转移的特性,对金融机构系统风险边际贡献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体现为风险的直接上升,而间接影响则表现为将杠杆率、期限错配和金融业综合经营程度的风险在金融机构间进行分摊。此外,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市场收益水平越高、GDP增速越低,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边际贡献越小。  相似文献   

5.
王林 《兰州学刊》2009,(1):206-20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爆发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和美国的实体经济,并对世界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文章从美国信用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后果入手,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美国信用制度存在的漏洞,探讨此次危机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2007-09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范围如此之大,肇因于金融机构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交易。作为个体的金融机构总是想方设法把风险转嫁出去,但是系统性风险无法转移。本研究试图从纷繁复杂的金融风险传递链条中拎出几条主线,以厘清2007-09国际金融危机信用风险的传递路径,即两个市场传递:从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两条路径传递: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接踵爆发使得金融机构脆弱性成为了金融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金融机构脆弱性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宏观经济形势与其密切相关。本文采用滚动相关系数与区制转移模型探究了金融机构脆弱性与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机构脆弱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两种相反的相关区制;经济繁荣时,过度经济增长会使金融机构脆弱性水平上升,经济紧缩时,适度的经济增长反而有利于金融稳定;此外,金融机构脆弱性处于高波动区制时,其持续期往往较长。  相似文献   

8.
2007年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在受到波及和影响的同时,也应该借鉴美国金融模式的创新和先进之处。通过对其中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列举了推行过程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剧烈的震荡。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转型时期,次贷危机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我们急需充分汲取此次危机的深刻教训,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造成巨大损失.次贷危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次贷危机出现后,美国政府推出"注资"、"降息"和"直接救援"三大应对措施,但是,深层次的金融风险还未充分释放.然而,美国面对这次危机时表现出的迅速反应和决策能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3个基本原则:植根于工商产业,严格管控风险,杠杆率适度。我国金融体系要防止5个趋势:政策过度叠加,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老大"意识蔓延,收入过高,服务意识不强。规避危机要力求4个平衡: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国家主权债务加上社会保障支出与GDP大体1∶1。化解金融危机,不能依靠金融业自我循环,而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蔚  苏振天 《学术界》2012,(4):59-65,284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应当是各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影子银行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全面梳理了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最后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有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很多学者开始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进行深入的考问,对金融监管理论、模式、体系、制度和金融监管政策进行系统研究。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市场自律有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现阶段宜采取牵头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模式,待条件成熟时将监管模式由牵头模式过渡到统一监管模式。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是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改革的机会。在2008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推出一个系统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蓝图。这个金融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重要确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新基础。而这个新基础的核心就是对以往的金融监管理念重新认识,以便设计出适应于新的经济形势的金融监管新规则,重构美国的金融体系。可以说,无论是监管目的的确立、监管模式的采取,还是金融创新的新理解,都会促使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较为全面彻底的改革,这是重建美国新的金融体系的基础。对此,中国的管理层要密切关注其动向与发展,以便也重造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金融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研究表明,宏观的金融环境、不同的金融运行体系对风险投资这一特定的金融中介行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途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金融环境中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等四个方面在风险投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金融机构的作用有限,金融监管过分抑制与规范缺失并存,金融市场结构和功能单一,金融人才匮乏。应创建适于风险投资发展的金融环境:放宽金融机构进入风险资本市场的限制,加强对风险资本市场的金融监管,培育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金融市场和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东亚区域货币整合的进程中,发展东亚债券市场被列为一个主要方面。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东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东亚债券市场的建设。首先回顾东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剖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东亚债券市场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其发展提出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金融规管创新在与金融自由化、金融危机、金融全球化等主导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推进。金融规管目标日益多元化,一体化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得到广泛采用,成本收益分析被引入规则制定过程,制度安排进一步强调与激励的兼容,市场约束与法人治理对金融安全的作用受到空前重视,限制金融竞争为促进金融竞争所取代,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处理专员制度得到推广,政府干预问题金融机构由基于自由裁量向基于既定规则转变,针对低收入者的基本银行业务保障制度在许多国家得以确立。概而言之,提高规管效能、降低规管成本,乃是晚近国外金融规管创新的核心追求。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因正规金融对农民贷款条件的诸多限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具有人人获得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力的普惠属性,其变革是对农村普惠金融增量式改革思路的颠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农村中,农民的高度分化及整个农业的内涵、功能、形态发生的根本变化使农村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不足,建立健全适合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村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