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人交往主体性作为个人主体性的进步形态,是个人主体性在交往实践中的具体表达。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维度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是推进主体性研究的学术生长点,而且是深化交往理论研究的人学主体视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与网络技术不断扩张的当今社会,研究个人交往主体性也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云龙 《北方论丛》2001,3(1):40-42
从历史主体——人在三大经济形态递进嬗演过程,可以揭示人生形态的历时性建构。在20世纪向21世纪挺进的最后一段历程,知识经济象征新世纪将从混沌迷离中,廓清未来之路。这一进程将是质的意义上的新世纪,在旧时代失谐的人类精神家因重塑人的主体性生命境界。知识经济使人类第一次具有全面占有人类本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3.
从管理哲学的视角说明了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创新的必然性及其人学意蕴, 指出知识经济是管理创新的根本动力,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管理的本质要求。知识 经济条件下进行管理创新,符合唯物史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管理创新必须坚 持人本管理,凸显主体性,才能有利于知识经济下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  相似文献   

4.
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作为个人主体性发展的潜台词 ,在当今社会已日显重要。对它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理论的深化与创新 ,而且对于个人主体性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标尺作用。文章在对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进行概念诠释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从理论的生成角度和现实的确证角度进行了双重证明 ,从而为自觉地运用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 ,增强个人主体性发展的科学性 ,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王锋 《兰州学刊》2002,42(4):40-44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其中人力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实质 ,并从哲学角度来分析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从而对当代人力资源问题进行合理定位 ,并指出中国的人力资源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审美教育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对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整体结构特性的认识为基础,论述了当代审美教育观念和审美教育结构形态。认为,知识经济是特定意义上的教育经济,它促进了“经济——知识——教育”的关系向“教育——知识——经济”的关系的转化;素质教育是以主体教育为本位的教育,其本质是主体性素质与相关性素质、科学精神品质与人文精神品质、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在变量,以其工具性价值与未来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与人主体性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渗透于文、理科课堂教学之中,科学美是美育实施的重要因素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哲学发展的困境,从欧洲哲学史的角度,系统的阐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人及人的主体性原则、哲学与思维方式等问题,提出了我国哲学发展的方向,即密切注视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体系、加强人的主体性研究以及深入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形态和时代演进轨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观点值得商榷。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是分属不同理论序列的两个概念,不宜相提并论。从多个角度历史地纵向划分社会经济形态,有三大序列,分属三个经济时代。当今社会经济形成了多种经济形态交织、融合发展态势。我国处在以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流的,迎接知识经济,融合精神经济等经济形态因素为特征的智能自觉时代这一社会经济历史新阶段。诚然,这一社会经济历史新阶段的发展、完善还需要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认为,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的三种历史形态。文章考察了主体形态的历史生成和人性根据,认为一部意识史可以说是人类呼唤自身主体性的历史。文章结合主体形态的现代转化和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阐述了当今弘扬主体性的时代内涵。作者还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培植个人主体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破除集群主体的传统形式及其影响是发展类主体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人学从现实的人出发开始建构,一直论述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中包括人的本质论、人的主体性论、人的需要论、人的价值论、人权论、人的自由论、人的平等论和人的发展论等。从马克思人学建构的内容角度,可把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其中,从理性与实践的统一释义人、从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解读人性、从个体与集体的角度统一把握社会这三个特征较易理解,学界也多有论述,不在这里赘述。我着重谈其他两个特征。一、从人的主体性与科技、生产力的统一角度阐述人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要从人的主体性、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化霸权问题与主体性问题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文化霸权问题不仅是在主体性式微的背景下凸显的,其中也内在地蕴含了主体性问题,从主体性角度解构文化霸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主体性式微时代崛起的后殖民主义接过了后现代主义的衣钵,在质疑、讨伐主体主义的二元论、本质主义等观念的基础上,从主体性批判的角度对文化霸权进行了犀利的分析和无情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并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必须与知识经济的基础相适应,并对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一系列创新要求.因此,探索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成功理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论人之主体性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然性、神性和主体性什么是主体性?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逻辑恩维、价值意向、美的塑造、感性实践活动)揭示主体性的表现。然而,主体性本质上是同一个,即人的主体性,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的(总体的)存在物,只是在思维的抽象中,或在特定的史阶段上,我们才有可能把人的活动区分为彼此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昭示着农民主体性不断凸显,农民社会保障权中蕴含的三种"人像"促使农民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然而,从现实的角度考察,第三种"人像"下的农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民的主体性共同缺失.为了找寻"丢失"的农民社会保障权,应当促进社会保障法上的农民社会保障权的立法实现,从而使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美好蓝图在渐进的路径下铺展.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指人在与自然万物、社会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性质、特征及作用、价值和地位.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的主体性.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浪潮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上如何保持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变革浪潮中如何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和强调就显得尤为必要.我国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人的主体性的探讨,并在自身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主体性思想.笔者认为,探讨传统哲学主体性思想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当代文明的发展仍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主体在天人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主体的智性和德性两方面探讨荀子主体性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原则是贯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讲,这一原则就表现为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问题。从宽泛的意义讲,全部“精神哲学”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侧重于探讨黑格尔社会—历史学说中人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生产力解放和变革。因此,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用生产力标准来分析衡量知识经济,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唯一能把握知识经济本质的方法。  从生产力视角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生产力的变化,更具体地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18.
赵丽萍 《阴山学刊》2010,(5):100-102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建构起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充分展示其主体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主体性教育,有利于拓宽开展该项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但是,核心的问题还是主体性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综观这几年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可以发现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不同规定: 一种是从主体的角度,从主观出发,将主体性归结于人本身。认为,所谓主体性。只是在人本身规定人为主体的属性。包括主体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自觉性等)、主动性、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的现代化社会转型 ,在社会发展的客体性、主体性和制度建构三个向度上体现为时空压缩 ,具体地说 ,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应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方式和制度建构的前提下 ,在社会主客体的生成关系上实现两个“社会双重转型” ,协同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形态、人的生存形态和基本制度形态三个方面“转型”的关系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