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出来的,封建社会的解体,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要素游离出来了”。中国近代封建自然经济何时解体?史学界颇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封建小农经济在鸦战争前就已经开始瓦解;另一种意见却认为,从鸦片战争后直到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分解还很缓慢,甚至可以不提。作者认为,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自然经济的分解有快有慢,不能一刀切。本文拟对近代地处东南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中国长期延续着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运行,是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础的,简单地说是以耕织结合为基础的。“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内容。“纺织”是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男耕女织”一语道破了这种自然经济的特点,马克思曾在《对外贸易》一文中,曾引了英国人的一些报告,说明了这些情况,报告上说,“中国的农民不仅是一个农民……又是手工业者。他们在自己农庄屋子里,用自己的妻女和女工的手,织成布匹”。又说:“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样家庭制造的……土布,中国人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是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缺少社会分工与交换是自然经济的特点,它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协作与交换逐渐发展起来。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经过萌芽滋长,不断地侵入自然经济的机体,瓦解了自然经济。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自然经济或是商品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系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胜利。这些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可以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商品经济也将随之消亡。需要指明,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商品经济的消亡,是指社会将不以货币作为等价物,而以产品直接分配代替商品交换,并非指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代替商品经济形式。后来,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4.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的基本思想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农民阶级支持,农民阶级的解放需要无产阶级领导,他们二者的共同诉求是工农联盟建立的基础,无产阶级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条件等。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对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并深化了对农民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革命性的分析,强调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要代表和实现农民阶级的利益,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却认为古代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西方一些著名理论家如马克斯·韦伯、约翰·希克斯等也持类似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也与马克思关于古代商品经济的理论相一致。但是,由于许多关于古代社会的典籍实际上是中世纪的作品,他们往往用中世纪的眼光去看古代社会。受此影响,现在的许多人就把古代社会看成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同时,还自觉不自觉的用中世纪的眼光去看未来社会,认为未来社会也必  相似文献   

6.
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农民运动的高峰。在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太平天国学习西方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太平天国领导人员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知识文化,是当时中国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民阶级的必然选择。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员尽管出身于农民阶级,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自身的经...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革命,是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革命运动。在这次革命运动中,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袖们,率领着广大起义将士南征北战,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在近代民主革命的厉史画卷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但是,他们作为一百多年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普通农民,作为旧式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在革命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又同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的领袖一  相似文献   

8.
对于邓演达提出的平民革命的理论,《邓演达生平与思想》的作者(以下简称“《生平》作者”)认为:这种革命的“实质上就是以工农为中心的工农小资产阶级联合的民族民主革命”。邓演达的平民革命理论“是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政治理论纲领”。他“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反而坚持平民革命应由第三党领导,而“第三党是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因此,邓演达所主张的平民革命“是由小资产阶级或激进的小资产阶级领导的。”这个观点反映着目前党史学界的一般看法,诸如各种版本的中国现  相似文献   

9.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侵入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帝国——中国之后,资本主义逐渐深入中国社会机体,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剥蚀解体,大量小生产者破产,人民群众随即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于是反映小资产阶级、小生产者的愿望和要求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亦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孙中山、章太炎等人。而我国史学界对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较多,迄今尚无完整的章太炎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著出现。今不揣简陋,略陈管见,以图抛砖引玉。章太炎早年师从汉学名家俞樾,属古文经学派,对中国古典文化造诣颇深。维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认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阶级基础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容克贵族,这一结论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纳粹党的基本成员为什么是以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中下层民众?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小资产阶级对代表垄断阶级利益的魏玛政府失去了希望,致使寻找新的政治势力来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而这种政治愿望与纳粹党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纳粹党将小资产阶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股极为可怕、破坏力极大的政治力量,并在他们的支持下问鼎中央政权。因此,纳粹党上台后虽代表垄断利益,却不是以垄断资产阶级—容克贵族为阶级基础,它的阶级基础是以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德国中下层民众。  相似文献   

11.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里的两大对立阶级,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和注重阶级斗争,因而有的人就认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只有斗争关系,进而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就是阶级斗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斗争性被夸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似乎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就只有斗争、斗争。这种看法,其实是不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的货币化是相对于实物化的一个经济范畴。在自然经济形态下,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表现为经济的实物化,在这种实物化的传统经济中,经济生活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货币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经济的货币化(Mone-tization)是指国民经济中货币使用领域的泛化。“货币化意味着非货币化(自给自足或物物交换)部门的货币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渊源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这种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实施官僚政治是历代王朝统治人民的主要方式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叠床架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前几年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是认为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如新版《中国通史》第一册中认为,战国后期,广大农民阶级由于受尽战争的痛苦,反对割据,要求统一,而地主阶级面对着这个巨大的农民阶级,不可能恢复宗族制度分而治之,只能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以便他们的统治。所以秦的统一,客观上符合农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对外贸易的动力。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由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型。通过对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料,出口大量的产品,这些都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完成的。航运需要中国加强海上力量,保障远洋运输安全。经济转型是中国加强海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实现农民文化价值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意识、儒家文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中国农民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有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部分,但更多的则是不相适应甚至抵触的,在目前中国农民身上还严重地存在着。它成了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障碍。因此,变革和更新农民陈旧  相似文献   

17.
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从五十年代至今这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怎样评价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形象上。归纳纷纭众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勇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是怀抱“法国大革命的原则”的“一个伟大的人物”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虚伪和丑恶的灵魂,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形象”②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不能苟同的是,这种文学艺术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抹杀了这个形象的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就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再作探索以就教于诸位大家。  相似文献   

18.
1924-1928年间,小资产阶级问题成为国共两党和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国际和中共曾判断,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不能接受中共的领导和纲领,因此力图发展出一个能代表小资产阶级并与中共密切合作的国民党“左派”来领导国民革命;国共分裂后,一些既不认同国民党反共屠杀,又不认同工农武装暴动的知识分子,在论证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探讨;而中共则为确立自身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开始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批判小资产阶级意识,由此将“小资产阶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分析概念,转化为一个指向内心的意识形态批判概念,开启了中国革命中的政治主体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的历史进程,也从一个层面展现出中共政治组织与政治文化的独特机制.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对原典精神的发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阐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论,叫做“冲击一反应”论。这种理论认为中国社会本是一个绝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全无向近代转化的动力,只是由于西方的冲击,中国被动反应,方一步步走出中世纪。这种将中国近代化动力全然归之西方冲击的理论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20.
论清末“新政”期间的苏州社团张海林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既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以血缘家庭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不断松弛的过程。随着近代工业的确立和商品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突破以血缘为经纬的关系网络而日益表现为利益化和社会化的趋向。于是,以利益和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