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刘聪 《青海社会科学》2004,(3):137-138,22
适应各个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而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这一客观事实 ,是宗教的内在本性 ,也是宗教得以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 ,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上述规律的逻辑必然。但是在讨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时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这种适应是有层次的 ,即宗教有神论的核心教义不会改变 ,而宗教的外层结构——人、物、事等方面是能够、也必须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 ,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 ;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面对着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挤压 ,社会主义要生存与发展 ,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胡红生  张军 《学术界》2003,(2):188-193
立足当代人类生存实践 ,并根据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 ,我们认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能力依赖”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范式 ,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历史内涵。它们的历史沿革 ,集中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 :它不仅标示着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 ,而且标示着作为存在方式之价值表征的人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 ,还标示着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质亦即人格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张清林 《兰州学刊》2008,1(1):154-157
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研究人的发展形态,分析人的发展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思路,不能离开文化这一视角。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在当代中国,由于农业文化模式的历史惯性和市场经济文化机制的负面作用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人还没有完全摆脱“人的依赖”的束缚与羁绊,又开始承受物化蒙蔽、异化生存和片面发展的痛楚。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持久的农村文化建设来加速农业文化模式转型,消解“人的依赖”;以现代性文化精神的培育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推动人发展形态的转型;建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和谐文化,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引导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魏涛 《兰州学刊》2012,(8):94-98
网络虚拟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以人与交往对象在空间上的分离为表征的虚拟化生活带给我们的不止是见方居所之内的日渐"宅化",而且伴随而来的是以游戏冲动为附载的走向审美化生存的当代困境。"宅化"的主体生存方式以对现实生动活泼的真实的游戏化,冲击抑或震颤着人们优雅、诗意、自由生活的现实生成,造成人们由对现实真实的依赖转变为对虚拟的真实的麻醉化沉浸,形成人们在虚拟秩序中人的生存困境。只有重构人的意义世界的评价体系,超越对象性思维方式,充分觉解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方可得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马克思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开启的生存视界不仅使人的生存向人自身敞开 ,而且实际上导致了哲学因获得生存论维度而发生范式转换 :从抽象的非生存论哲学转向现实的生存论哲学。具体地说 ,马克思分别探讨并解答了关于人的“生存”、“生存方式”、人的生存的“实然”和“应然”的关系等三大问题。论文指出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对于认识和解除当代人类生存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在于它们所提供的辩证生存观和重视人的生存条件的现实态度 ,而且在于它的视域仍然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涵盖当代人类生活 ,其思想资质仍然具有透视当代人类生存问题的能力。论文最后还阐述了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温顺生 《学术论坛》2005,23(8):52-56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代社会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建设目标看作是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过程,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及其对执政党的相关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当前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转变何以可能,既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向人类社会转变必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从人的生存状态转变的视域来看,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转变以“私人”向“真正的个人”的转变为前提,而人的生存状态的转变又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为前提。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重建个人所有制发展的必然性,为实现“私人”向“真正的个人”的转变以及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转变提供了根本思路。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推动人的生存状态的转变,通过考察当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复杂规定性以及“私人”构成市民社会的深层逻辑,进而塑造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破除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要解决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即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大人民发乎内心的认可与赞许,而这需要经历"价值观认知"→"价值观领悟"→"价值观共鸣"→"价值观信仰"等一系列转化环节。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正视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即传统宣教方式难见实效、价值承诺难以全面兑现、价值共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解决这些难题,必须找到正确路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领域。  相似文献   

11.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解释”马克思,而在于对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批判。当代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在于生存危机。因而,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生存危机的根源进行批判。而生存危机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因而,必须结合时代特点,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文化发展与完善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当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技能力的不断提高,并没有带来人的相应发展,反而使人走向一种片面化、平面化与物化。为了获得社会与人的和谐一致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与根本目标,进行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农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振勇 《河北学刊》2003,23(2):83-87
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农民阶层现实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使其产生了一种对反映现代文明的先进文化的强烈诉求。这种诉求是基于农民阶层由传统生存方式向现代生存方式的转变而产生的,基本包括社会控制文化、技能文化、休闲文化和制度文化四类。这些文化诉求将随着农村社会的小康建设,在市场型农村经济模式和二元结构的农村政治社会生活管理体制的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中得以满足和超越,最终在农村形成现代社会主义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发展与代价进行反思的成果。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取向,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以人为本”必然要求“能力本位”。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研究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人与他人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当代哲学重心由客体原则向主体原则、由社会性向个体性、由科学性向价值性、由物质性向精神性迁移特征的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在新世纪,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不仅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一条现实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对人的生存能力的恢复与维系以及发展能力的重建与扩展,是它的本质所在。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功能就是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的基础上,以社会公平为目标,提升人的发展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增强社会保障的可流动性,发展教育福利,赋予社会成员平等的发展权利,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青年及其价值观,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中坚,其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特别是在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了新的价值观,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文化环境下引导当代青年确立、构建一种具有驱动、导向作用和自我生长能力的正确价值观,既是一个关乎青年生活实际与生存现状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必须予以回应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中,政治哲学的内涵莫衷一是。正如古希腊哲学试图用一种整全的眼光把握世界与人,源初的政治哲学同样试图用整全的眼光把握政治事物,这便是如何立足于对人现世生存状态及其命运的分析冷静,达致对一种善的生活的追寻,因而同时必然隐含着对政治现实持久的价值批判。现代政治科学在追求技术化实践的同时,丧失了对人之生存所必须面临的价值问题的关怀。因而,当代政治哲学必须在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双重思考维度中,恢复哲学原本拥有的对于人之现世生存困境的理性反思和对现实政治的价值批判。  相似文献   

19.
现实性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它决定了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逻辑起点起步于两个"现实"的划分;致思理路演进于积极"现实"的确立;理论归依立足于把握其蕴含的伦理精神,这一精神决定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应从人的生存状态加以考察,其实现标志应从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实现加以确证。同时,现实性思维方式为学界研究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提供了现实的解读方式,为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理论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其整合功能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要提高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力,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本文认为,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发展态势以及社会文化的分化发展态势,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整合要求。为此,本文从分层整合方式、规范整合方式、强制整合方式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