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苏轼《方山子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传记体文。本文拟就其写作时间、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方山子传》究竟写于何时?目前,大家的看法尚存在分歧。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文之“解题”、牛宝彤先生选注的《三苏文选》、丛鉴和柯大课两先生合著的《苏轼及其作品》中都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而颜中其先生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附《苏东坡年表》、刘乃昌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王水照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中则都认为写于元丰四年。 《方山子传》中有这…  相似文献   

2.
蒋智由,字观云,号因明子,浙江诸暨人。他是近代“诗界革命”的主将,曾被梁启超把他与黄遵宪、夏曾佑评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饮冰室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一九六三年出版的那本中国《近代诗选》中选注了蒋智由的诗五首,可见选注者是注意了这位作家。但由于当时资料不足,没能考出蒋的生年,只注了他的卒年。我在七二年倡读蒋智由所作《潘雨辰先生传》(见《新古文辞类篡稿本》第十五册,民国十一年中华书局石印)一文,其中叙述“(潘)先生(智由的老师──笔者注)以民国八年已来旧历二月二十五日终,年六十有七”,又说:“先生长予十有三。…  相似文献   

3.
敏泽先生在《〈管锥编论文集〉序》中说:“如果说钱钟书先生以往著作的渊博和精深早己为世人所惊羡和折服的话,那么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今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管锥编》的问世,就更加使人神往目炫,叹为观止了。”《管锥编》是钱先生毕生治学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4.
由于《文选》收录了周至六朝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的代表作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阅读方便,因而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视,成为必读书籍,研究和注释此书,也成专门学问,唐李善的《文选注》,便是一部权威性集大成的著作。李注引书一千五六百种,许多佚文赖以保存,考订名物和训诂,价值也很高。清代不少学者,都曾致力于此书的校勘和笺释工作。高步瀛先生的《文选李注义疏》(以下简称《义疏》),则总结了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的许多精辟见解,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惜乎高先生于1940年病逝,仅完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缪荃孙所辑《辽文存》卷一收载一首《鼓吹曲无射宫》,陈述先生以《鼓吹曲》为题录入《全辽文》,其词如下: “五年一巡狩。仙仗到人间。问稼穑艰难。苍生洗眼。秋光里。今日见天颜。金戈玉斧临香火。驰道六龙闲。歌谣到处皆相似。天子寿南山。”缪氏曾于词后注道:“金《乐志》云,天眷三年九月幸燕京,所用鼓吹导引仍辽旧。”陈述先生据此注而推断说:“是此曲乃辽曲也。”但是这首词作《辽史》不载,宋辽金时代的文献也没有称其为辽代作品的,因而我认为  相似文献   

6.
<正> 辞书解"舆论",皆据《左传》杜预注说是"众人之论".这固然不违"舆论"一辞涵义,而"舆"何以即为"众人"杜注并无通释,是知辞书并未达"舆论"的语源. 考《左传》襄三十年云: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写于1933年,当时,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先生请陈先生为大学入学考试拟定试题,陈先生于是出了一个作文——《梦游清华园记》。1933年距今已经65年了。在这65年中,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思旧录》为黄宗羲追念昔日师友之作,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始终不渝的民族气节,但某些篇章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阶级偏见。全祖望《梨洲先生思旧录序》云: 梨洲先生产于百六之际,其生平磨蝎之宫、野葛之饷,有为世人所不堪者,而百年中阅历人物,视兖公(指北宋欧阳修——光注)有过之而无不及……。先生碑、板、传、状,文字最多,其《思旧录》则其追怀朋好,杂录见闻,肠断于甘陵之部,神伤于漳水之湄,缠  相似文献   

9.
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的独自见地——卞崇道新著《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评介山东大学牛建科访日归来,怀着一种如饥似渴的心情拜读了卞崇道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的新著《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书中的精辟见...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历代阐释《周易》的著作不下三千种,而黎子耀教授的《周易秘义》不落窠臼,自创新说,认为《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殷周奴隶起义史,在易学研究中别开生面。该书分类注经,以经、传俱用隐语,故名《周易秘义》。《序卦》、《杂卦》两篇注是全书的精华,揭示《周易》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楚辞·九歌》果真是原始戏剧吗?不少文学史著作、论文认为《九歌》是原始歌舞剧,是为巫师祭神表演或修改的脚本,其实这是不符《九歌》之实际的。 诚然,《九歌》描述的是民间祭神、乐神、降神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上,是由群众演员、特别是巫觋来扮演神 的。朱熹说:“楚俗祠祭之歌,曾不可得而闻矣。”(《楚辞集注》)他认为《九歌》只是模拟祭神乐歌。戴震说:“屈赋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屈原赋注》)他们都已看出《九歌》不过是在描述巫师迎神的祀典,而不就是祀典上巫祀所用的歌词或脚本。 闻一多先生认为《九歌》首尾两章是祭神…  相似文献   

12.
1988年~1989年起用的新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和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占了很大比重,共有28篇之多。这些篇目中的疑难词语,已由编者约请名家作了注释,对教学有很大裨益。但由于篇幅所限或传抄之误难免有所错漏。对于一些应注未注的词目,尤其是随文引申的涵义和方言、熟语、专门用语之类,一般词书既难以求得解释,而专门工具书也不一定能指示迷津,为了扫清词语障碍,方便教学,帮助学生阅读,确有补正、补释的必要。今谨借主纂《中学语文词语补注》一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兮”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兮字是《诗经》中典型的咏叹词。《说文》云:“兮,语所稽也。”段玉裁注:“语于此少驻也。”刘勰认为:“语之余声。”《诗经》时代兮的读音或以为入支部,或以为入歌部。前者从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直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附表都是如此。但段氏又说“第十七部(即歌部)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与《周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与《周易》张崇琛近年来,学术界对诸葛亮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有一个问题却一直被忽视,那就是诸葛亮与《周易》的关系.1994年10月6日在山东沂南举行的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讨论会上,展示了陈立夫先生为大会的题词:“明易先知”。然陈先生虽指出诸葛亮...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渤海历史的文献资料,主要见于中国古籍之中,其次是散见于日本古籍之中。我国史学界有系统地利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探讨渤海的历史,约始于本世纪之初。1929年夏,黄维翰先生撰辑《渤海国记》,“网罗群籍,旁及海外”(该书《自叙》),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充实了渤海历史的内容。几乎与黄维翰先生撰写《渤海国记》的同时,金毓黻先生撰辑《渤海国志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遍览中外载籍”,广泛搜集了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自谓过前人之所  相似文献   

16.
区逸 《浙江学刊》2002,(2):190-192
葛兆光教授之《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 1版 ) ,乃近年人文学科一令人瞩目之书 ,并引得陈克艰先生在《学术界》上之批评。当时友人持《学术界》来告 ,翻阅一过 ,微觉陈先生用词尖刻 ,贬抑逾度。此意直等陈先生之《拾荒者言》(华东师大出版社 ,2 0 0 1年版 )出版 ,见护封上“批评较易 ,表扬实难 ,创新最难”语 ,方告释然 ,但已购之葛著却也因此未去翻读。一日 ,心血来潮 ,欲谋一文 ,遂于地板乱书堆中觅出葛著开卷阅读。熟知一读之下 ,目瞪口呆。为免断章取义之讥 ,先引葛著第三编第一节《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相似文献   

17.
贾文丰 《学术交流》2005,(10):141-145
陈复华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虽然内容丰赡,但是就其释字、释词的义项以及对古文籍常用词的收入来说,仍有一定的阙失。这里提出,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对《四库总目提要》的补正订误,继前辈学者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縉先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后,近又有李裕民先生《四库提要订误》(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崔富章先生《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大作问世。兹将我们在翻检《总目》时发现的是书疏误而又未见余、胡、李、崔等先生论及者数则,整理补正如下。本文引录《总目》文字均据中华书局1965年整理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省称《总目》)。(一)《总目》卷156:《筠溪集》二十四卷。宋李弥逊撰。弥逊字似之,连江人,居于吴县……是集首有楼钥序,称其归隐西山十六年,不复有仕宦意。按:《筠溪集·附录》《李公家传》谓李弥逊  相似文献   

19.
陆机(公元261——303年)《文赋》论作家构思思维特性,有这样一段话: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極,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近读《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一九八二年版)《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一九八○年版)以及一些注释文章,于“收视反听”下,皆注云“不视不听”。这个注是根据《文选》来的。李善《文选》(卷十七)于此条下云:“不视  相似文献   

20.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中存在某些缺欠 :当注而未注的 ,虽注而语焉不详的 ,以及一些误注。现就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与编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