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一)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哲学的民族性问题或哲学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早就受到注意。黑格尔认为,哲学发展首先受“绝对精神”的支配,其次受一定的特殊原则——民族精神的制约。民族精神是绝对精神在特定民族中的体现,“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它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①在“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②科学亦不例外,也打有民族精神的烙印,表现民族的特点。但黑格尔是用唯心主义观点看待民族与哲学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曾提出并研究过哲学的民族特点问题。在考察“辩证哲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成了一种实现中国强盛、民族复兴的话语,也是中国面对世界、彰显民族魅力的话语.“中国梦”的演进与中国精神的造就是不可分割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精神势必得到世界的认同,这就需要让中国精神“走出去”,以实现让世界认知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那么,怎样才能振兴已有的民族精神呢?怎样才能形成并发展一种新的优秀民族精神呢?无疑,会需要很多条件;但至关重要的条件,是社会领导的大力提倡和以身作则。 举例来说。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然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     
民族学是研究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一门社会科学。“民族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文EθNOΣ(族、民族)和(FPAΦEIN(描述),直译为“民族的记述”。民族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东欧各国等同于民族志(Ethnogra-Phie,包括民俗学Volkskunde),在苏联、蒙古等国称为民族学(),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士、奥地利叫民族学(EthnoIogie),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AntroPoIogγ),美国叫做“文化人类学”(CuIturae AnthroPoIogy)。  相似文献   

5.
<正> 一、问题的提出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年)是美国实用主义的真正奠基人。他把皮尔士(Charles Sa nder Peirce,1839——1914)等人所提出的实用主义思想加以发挥,使之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理论,使实用主义受到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扶持和赞赏并使之广泛流传,成为美国的“国家哲学”,对“美国精神”发生了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概念是包含着“文化”和“文明”在内的一个统一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就不只是一种发展着的民族的精神、意识、道德、思想、风俗等等,而且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已经深深积淀下的和正在积淀着的这些精神、意识,道德、思想、风俗的结晶。 企业职工的生产力及创造精神是由工作场所塑造的,这种工作场所(环境)事实上就是文化。它让企业的职工获得物质享受和精神欢悦两个方面的安全保障,并使其为企业的成功努力不懈。企业文化的建构模式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精神,英文为“Ethos”,又译为“民族精神”、“国魂”、“民族魂”等。自1906年W.G.萨默提出“文化精神是使一个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那些特质之总和”的观点以来,引起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这一概念的重视及研究。社会学家K·杨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建筑在那些使他们最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文化模式上的一种文化精神、或“社会特性”。人类学家G·戈尔指出文化精神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各种行为观念和目的总和”。 1940年以后,一些学者将文化精神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意义,把注意力从行为上转  相似文献   

8.
一、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一致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历史,有渗透在其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优秀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灵魂和支柱。当前,我国面临经济建设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如何弘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精神文明,使我们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时代提出的严峻课题,是摆在每一个炎黄子孙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讲,其重要内容和表现就是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集合体内多民族并存的客观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民族化”风格和色彩的精神文明。早在两干多年前,《礼记中庸》篇就托名孔子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大力革新,中华民族则完整具备了“共同语言”(书同文),“共同地域’’(长城以内广大地域),“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行同伦)及“共同经济生活”(车同轨)的基本特征。此后,又经历了长期的融汇和凝聚的历史过程,牢固地形成了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独特素质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而在中华民族集合体内,除汉族之外,还有五十几个民族长期共存,们们的历史传统、文化遗产、生活习性、审美心理又各有不同。因此,在中  相似文献   

9.
(一)从马、恩的“世界的文学”认识全球性视野的必要性 149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末尾,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资产阶段,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关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近二、三年来研究民族精神问题的论文不断面世,据不完全统计,自1988年至今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的直接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章就有70多篇。不少学术刊物还专门辟栏目对此展开讨论。如《浙江社会科学》(原《探索》)的“民族精神与伦理建设”栏目,《山东社会科学》的“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栏目,《学术研究》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专栏,《哲学研究》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哲学探讨”栏目等等。一些出版社也纷纷组织出版有关民族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溜川(今山东溜博市南)人.能诗文,善俚曲,自幼热中功名,终生屡试不第.因一部《聊斋志异》而名扬中外,由此而引起世人对其生平、家世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更是众说纷纭.就目前见到的有关文章、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有四说,即“回族说”、“女真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198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撰写的《薄松龄民族成分的四种说法》(以下简称《说法》)一文,就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四种说法,作了综合介绍.为了论述上的方便,现将蒲松龄回族说的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曙光 《学术论坛》2007,4(1):126-130
民族精神不应被看作是一种静止的、僵死的东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有历史感,更要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切民族精神都是当代精神”,或者说“一切民族精神都是时代精神”。当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自觉来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来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集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和社会信念,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其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引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凝聚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一脉相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要研究的思维结构,是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它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结构”和“民族社会结构”一样,也是在一些民族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构造、积淀下来的历史成果。所不同的是,这一思维结构较之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更大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它甚至可被视为一种无内容的形式,是一种思维定势和心理框架。然而这种“无内容的形式”一旦形成,便又会反过来决定和制约着具体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过程,即赋予那些“无形式的内容”以特定的结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坚毅精神的象征,民族丰富文化的孕育者,奔腾澎湃,一泻千里,千回百转,蜿蜒东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相似文献   

16.
跨接传统与现代的民族文学精神寻求王列生民族文学精神的内在构成,是文学所坚持和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文学作品形态的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传统”与“现代”对特定民族文学而言都是一种既对峙又协调的矛盾一体关系,即各个国家或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定位性或定...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定义已有了多种提法,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合力”。“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精神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素质和品格。”等等。然而,这些提法仍然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描述性定义,而非逻辑研究方法的通过结构性分析揭示概念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全球化进程中,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打破了族裔写作的局限性,呈现出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并以积极姿态审视和剖析西方文明给当代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华裔作家以中关双重文化视角,继承并发展了T.S.艾略特开创的“荒原叙事”模式,以中国传统文化哲思与智慧来诊断西方当代精神荒原形成的原因,并以主人翁精神为拯救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荒原开列良方.汤婷婷《第五和平书》和谭恩关《拯救溺水鱼》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荒原叙事”的代表性作品.两作立足于美国社会,以中国文化智慧来解析美国当代社会精神荒原产生的原因,揭示了由此而产生的当代美国人精神创伤的实质,以普世态度为西方精神荒原尝试寻找救赎道路.  相似文献   

19.
美国历史学家S.尼林和G.弗里曼在《金元外交》一书中論述美国和古巴的历史关系时写道:“美国并吞古巴的欲望,和美国本身的历史一样长久。”早在1805年,美国总統傑斐逊就表示过,一旦英国同西班牙发生战爭,美国就要占領古巴。他認为古巴是北美大陆的延长部分,并且一直把它“看作是对我們(指美国——作者)各州体系所能做到的最有利害关系的补充。”1823年,美国国务卿約翰·昆西·亚当士在致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民族精神问题方兴未艾,要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首先必须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含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种类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民族精神的概念 对什么是“民族精神”,学术界有各种表述。概而言之,大体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真正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中的积极因素,是一个民族的中坚,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