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以及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家拉斯普京,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梳理拉斯普京以及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与阐释,对于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在探究民族文化传统、重塑民族精神方面对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借鉴与吸收,具有典型的意义。历史的相似性使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当代“乡村散文”产生了浓厚兴趣。道德问题和民族性格问题始终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对民族意识的自觉追寻是当代中国作家关注俄罗斯“乡村散文”和拉斯普京创作的根本动力。拉斯普京对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冲突的思考,给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带来不小的启发。由此,相同的文化观念掀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研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热潮。当代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乡村散文”及拉斯普京创作的关注融入了当代中国作家和学者对民族、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拉斯普京的作品,展示了俄罗斯当代农村的生活画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情操,揭示了“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深刻而严肃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德滑坡、社会失范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接踵而来。拉斯普京的《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通过对一个俄罗斯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的展示,表达了他对当今残酷社会现实的猛烈抨击和彻底批判。小说作者对人们在精神领域中迷失方向和传统道德沦丧的行为发出了警示,对良知和人性的深情呼唤一直是拉斯普京为“俄罗斯的出路”问题所寻找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拉斯普京是一名对俄罗斯传统具有深厚情感的知识分子,其创作以道德探索和生态关注为特色,但在这表征之下是对聚合统一的执着追寻,而这一思想深植于俄罗斯东正教精神之中.拉斯普京的创作秉承这一传统,强调人的有限性,重视具体生命体验,揭示分裂,追寻聚合统一,这是其创作的深层内蕴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而其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他所有作品的内涵升华。因此,弄清“宗教大法官”的象征意义所在,就成为解读作家本人宗教思想矛盾的捷径。通过分析主人公伊万的精神信仰或许能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封笔之作中留给我们的问题与答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世纪末"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俄罗斯出现了所谓“世纪末”文学。“世纪末”文学这一术语中的“世纪末”不仅含有时间的意义,还含有政治和宗教、文化的意义。“世纪末”意识是对苏维埃时代的末年和20世纪末年俄罗斯民族和社会转型引起的生存危机的感受和认识。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世纪末”意识主要表现在:“世界末日”大灾难的思想-感情、面对“末日审判”进行反思的思想-感情和摆脱危机获得复活与再生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方面.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个>在讲述惊险离奇的浪漫故事时,不只是写你死我活的战争和战火中的爱情,更遵循俄国文学源远流长的宗教传统,在人物、语言、意象、情节等方面都可找出与圣经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整部作品成为一个象征结构,传达出民族心态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8.
瓦·拉斯普京是原苏联当代文坛的一名骄子,他的令人羡慕的文学命运使得他在当时苏联文坛群领风骚之中倍受青睐,曾被列为当代俄罗斯文学仅有的五、六位大作家之一.不过,当历史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揭开新的一页的时候,当我们重新审视作家的创作,追踪作家的思维轨迹的时候,就会发现,他在原苏联当代文坛受宠的原因绝非如此简单,除他执着的寻“根”意识外,还在于他笔下世界的真实,由此也给我们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他创作内涵的良机,这是本文作者大胆试笔和努力追求之所在.大千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与他事物的广泛联系…  相似文献   

9.
第三罗马自喻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核心要素,具有理想与现实二重性。以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思想和以第三罗马自喻为关键特点的俄罗斯民族意识存在互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导因。第三罗马自喻及其代表的俄罗斯普世主义弥赛亚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对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的关联性解构,有助于探究有关民族意识建构过程及中俄关系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第三罗马自喻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核心要素,具有理想与现实二重性。以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思想和以第三罗马自喻为关键特点的俄罗斯民族意识存在互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导因。第三罗马自喻及其代表的俄罗斯普世主义弥赛亚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对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的关联性解构,有助于探究有关民族意识建构过程及中俄关系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长老制是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核心之一。虽然,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与俄罗斯东正教传统思想存在分歧。但是,托尔斯泰晚年的宗教思想却有了长老制思想的影子。文章从托尔斯泰与俄罗斯东正教长老的交往入手,结合他的日记和晚期文学作品,分析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对托尔斯泰晚年宗教思想的影响:托尔斯泰同长老的交往改变了其对修行思想的看法;长老制顺从原则动摇了托尔斯泰理性信仰基督教思想;长老制中贞洁原则改变了托尔斯泰禁欲思想以及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中神化理想对托尔斯泰"天国"理想的补充,最后指出托尔斯泰晚年受到长老制思想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词话》中的宗教描写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宗教生活图景,而且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因此,对这些宗教描写进行清理有助于我们深刻体认作者的主观命意,对这种艺术构思进行理论提炼,有助于建立中国自己的叙事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论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增新对新疆民族问题的认识,一方面既受到近代民族平等观念的影响,强调民族平等;一方面又深受政治官僚身份和现实的左右,而以利用为目的。在宗教认识上,他对中国传统的多元化宗教信仰而导致的信仰空泛化持否定态度。主张将“祀天”与“尊孔”相结合,认为这样能达到维系社会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杨增新的民族与宗教思想,是以现实政治为出发点,为统治者服务的。杨增新的“祀天尊孔”论,为当时孔教之争影响范围的一次横向扩展,是民国以来关于孔子是否为宗教之争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的美国曾进行过一系列对国家身份、价值和命运的探索。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世家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也加入了对价值观和命运的讨论。在其著名的小说《红字》中,他为主人公海丝特违背当时宗教和社会法律的"罪过"进行正名,同时积极地倡导自然法则高于上帝之法的启蒙思想,并通过对海丝特命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封建政权与教权的激烈抨击,以及对美国人权主义人文理念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5.
壮族师公教经书内容丰富,蕴涵了壮族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国家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诸多文化因素,沉积着壮族民众质朴而深邃的思考。挖掘壮族师公教经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全面抢救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彝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勤劳勇敢的一个民族,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彝族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一样形成了以伦理精神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不仅表现在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中,而且深深积淀在彝族人民的心灵里。在彝族文化的整个伦理道德谱系中,平等正义成为人民的重要追求,无论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传统、典籍文献,还是传说故事、起义斗争,处处都刻印着平等正义的痕迹,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丰富着中华民族平等正义思想的宝库。彝族文化中这些丰富的平等正义思想,运用黑格尔意识发展理论分析,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递进发展的阶段:即自然的平等正义思想、朴素的平等正义思想和实在的平等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山东省六所高校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利用统计软件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家庭成员信仰状态、周围人群信仰状况以及所在省份四项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有重要影响,其中家庭成员信仰状态和所在地区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瓦列里.别列列申是一位杰出的俄语诗人。别列列申创作了大量的宗教主题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宗教观,强调他的禁欲主义和逃避现实的特点,反映出诗人开始在宗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and cultural factors, Nikolai was considered by some scholars as the first Japanese who arrived in Russia earlier than the naval guards. The Nikolay’s tragic fate reflects the imperial activities and religious competition in Eurasia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which reflects the serious foreign interference in Russian affairs in the “Great Chaos” era and reveal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Russian “religious colonization”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奠定在他的礼乐思想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行礼乐之治关键在于培养忠恕之心,使人们从内心的情感与理智两个方面都认知和践行礼乐,而诗的“兴”正是培养忠恕之心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