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华裔美国文学在中美两种文化关照下的特殊生成语境和跨文化性,其对作家的文化母国--中国--的表述,凸显出既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学,又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的独特视角.受语言、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往往不是真实的中国图景,而是作家在继承祖居国文化和接受现居国文化的综合作用下,对中国的文学想象.美国华裔眼中的"中国"反映了他们对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继而折射出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反思,因此对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的研究对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这一华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重大议题具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倩 《社会科学》2022,(6):73-82
华人作家蒋希曾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文坛,他的作品风格与同时代美国的中国题材作家迥然有别。一方面,在经济危机引发的工人大罢工以及先锋艺术的推波助澜下,蒋希曾成为美国左翼文艺圈备受瞩目的人物;另一方面,蒋希曾的中国叙事最终并未成为主流,赛珍珠等人笔下的中国却固化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随着无产阶级运动退潮,同时受限于少数族裔身份和当时美国的接受语境,蒋希曾不得不弃笔,成为好莱坞职业演员,耐人寻味地化身为大众传媒中被漫画化的“中国佬”形象。蒋希曾在美国的文学活动可视为中国早期左翼文学在海外的延展。这位“不该被遗忘的作家”典型地反映出华人左翼文学在美国的境遇,对于认识中国文学的异域接受及海外华人文学的丰富性或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23-229
自传文学这一叙事文类既要求"真实",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虚构"成分,在"真实"与"虚构"间协调平衡是一个充满伦理选择的过程。对《安吉拉的灰烬》《吻》《说谎:一部隐喻式自传》三部颇具代表性的美国当代自传文学文本的分析表明:当"主观真实"比"历史真实"重要时,即使因各种原因"历史真实"出现偏差也不违伦理;当自传主真诚讲述时,即使讲述的"真实"人生故事不为主流社会规约所容,自传主的勇气依然值得赞赏;当自传主刻意在某一"历史事实"上语焉不详,甚至前后矛盾,但他/她以此建构出来的身份也许更加"真实"。与传统自传(文学)相比,美国当代自传文学屡屡突破真实/虚构、主观/客观之间的界限,以传达更加复杂的人生体验,这使当代自传文学的伦理问题更加微妙。  相似文献   

4.
杨敏 《天府新论》2006,(Z1):222-223
美国的黑人文学是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黑人文学中的女性人物也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变得逐渐"丰满"起来.从美国早期黑人女作家"北美黑人文学之母"惠特莉到19世纪中期的布朗、哈泼,再到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吐默、赫斯顿等,以及二战以来的赖顿、鲍得温、艾里森、沃克等,他们在根植于传统美国黑人文化的同时,从不同角度不断地给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注入了新鲜血液,使黑人女性形象逐渐丰满.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男性作家笔下的华裔男儿们,对现实中被“阉割”或被“白化”的血缘父亲深感失望和厌恶,他们力图颠覆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男子的刻板印象,在为主流湮灭的华裔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觅理想中的“精神父亲”——高大而阳刚的华裔英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建构华裔父系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华裔男性形象,重建华裔美国人的光辉历史。唯有重建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和华人男子真正特质的华人英雄形象,才能完全取代美国种族主义者别有用心的荒谬而虚假的华人刻板印象,让华人乃至美国人重新认识华人及其文化,以此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有效抵御美国的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而“儿子”们理想的父亲应该刚柔并济,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与正义,也具有英勇与阳刚之气,在中西文化的土壤中,在精神上引领着“儿子”们不断前进和成长。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华人文学当中,作家出于对自身华人血统或传统的认同,在创作上都把中国,作为了“乡”的想象,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未来身份的探望与期望。但同时由于土生华人、华侨、华人与华裔的身份差异,他们笔下对“乡”的想象亦因此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文小说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华文文学中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之多,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华文文学所以能蓬勃发展,取得较高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华文作家文化素质较高。他们在出国前,大多已受过国内高等教育;赴美后又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教育,因此他们都有较高层次的中西文化素养和中西文学的技巧。其次是中西文化的反差较大,美国的华人和华人作家,不仅要经历生活和经济的折磨,更主要的还要承受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而引起的心灵的痛苦。这种痛苦对作家个人的生活是一种不幸,但是对他们的创作却提供了一种无尽的得天独厚的精神源泉。正是这种抒写海外华人和作家的精神痛苦的需要,加上他们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与容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洋务派的开山祖曾国藩与中国第一位获得美国一流大学学位的容闳,曾有一段不寻常的交往,容闳的回忆录《西学东渐记》详尽记述此事。从这部著作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容闳是非常器重的,而容闳也尽力佐助曾国藩,使其所办洋务取得实效。曾、容二人的相识,固属偶然,但他们的结合,却在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史上写下了值得注意的一页。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贾熟村 《中州学刊》2005,1(4):171-174
容闳是第一位在外国高等学府毕业的留学生;被称为"改良主义创始人";又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奠基者";起草了第一份资本主义企业章程;担任了首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使节.容闳是一位典型的开创性人物,其影响深远而重大,很值得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留学耶鲁大学是容闳一生经历中最为关键的事件。大学期间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两次获得英语作文一等奖之外,容闳还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加入兄弟会社团,表明容闳接受了完全的美式高等教育。作为华人学生得到了相对平等的对待,容闳对耶鲁的记忆是非常美好的,这成为一生与耶鲁良好关系的起点。容闳多次往返中美两国,与耶鲁大学保持着终其一生的紧密联系,幼童留美事业得到了耶鲁大学的帮助,容闳对母校也有强烈的归属感。容闳的人际往来中,耶鲁师生、同学、校友成为其在美社会关系的核心,"耶鲁人"是容闳与耶鲁大学关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文学记录了有着 2 0 0多年历史的美国不同时期的梦想 ,一部美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作家笔下一个个的文学形象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梦 ,构成了美国文化光怪陆离的色彩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作于永州不同时期的两首渔翁诗,其创作风格和渔翁形象都大不相同.前后的不同,折射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柳宗元诗中的渔翁,不仅包蕴了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形象所特具的象征性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的自喻性形象.其笔下渔翁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面貌,可视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精神与生活的折光.因此,考察柳宗元渔翁诗,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情感状态和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回族华人文学属世界华文文学中的华裔少数民族文学,该支特殊的文学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美国回族华人文学的家园意识有地理家园和文化家园。美国回族华人文学的地理家园意识指向中国多地,文化家园意识有的指向族裔的宗教文化家园,有的指向中国传统文化,有的超越固定的文化形态指向一种精神的旅行。美国回族华人作家的家园思考也各不相同,白先勇在跨文化中重构家园,艾骊·马琳在跨文化中坚守家园,马兰在跨文化中追寻家园。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文学史上,"雪"意象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雪不是单纯作为一种自然物象而呈现,而是因人而有了情感,有了生命.在宋代女词人的笔下,这种意象呈现出丰富的意蕴,并成为她们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此文着重从"雪"意象的三个方面探讨:即美好事物的象征、高洁情怀的寄寓、压抑与摧残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一、相关背景如若溯源亚裔美国文学的历史,其发端可远溯至十九世纪的李恩富以及伊顿姐妹等人,但亚裔美国文学真正的滥觞,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其显露尖角、蓬勃发展的契机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背景,六十年代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以及七十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都是亚裔美国文学大发展的催化剂。从彼时起,各种文类的优秀亚裔美国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包括文集(anthology)、小说、戏剧、传记、短篇小说、诗歌等等。亚裔美国文学在成为美  相似文献   

17.
美华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严歌苓的<扶桑>,都以丰富的历史想象来重塑过去,融合了传记与小说的双重特点;她们的作品都塑造了在种族和性别歧视中勇敢生存的华人女性形象母亲和扶桑;作者有意识地将此女性形象作为现实生活的榜样和参照,反思当下华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华人女作家对过去的书写不仅重新建构了自身形象,而且重塑了并揭示了被美国主流话语掩盖和压制的华人历史.  相似文献   

18.
华人作家哈金与汤亭亭的创作均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在国内接受上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与汤亭亭等人的英文创作不同.亦与聂华苓等作家的中文创作相异,以哈金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书写着边缘人的"美国经验",他们的创作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又不同于华文文学,这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及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跨越传统研究疆界,拓宽研究视域,走向批评的对话.不仅能够为这一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更能促进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理论向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澳洲,这个谜一般的南方大岛,对于中国来说,其魅力在上一个世纪的后十几年才慢慢显示出来.因而在这片沃土上滋生的华人文学历史也相对较短.可以说是80年代的移民潮催生了澳洲华人文学,而其开始走向成熟则是在90年代.目前在澳洲文坛已形成了相对稳定、正规的创作队伍,展现了"两代"华人作家在澳洲文学土地上拓荒耕坛中的千姿百态,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澳文学交流,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美利坚民族是由世界各国移民共生而成的共同体,美国文学的多维化特点是引人注目的,而印第安因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维.文章通过梳理和分析美国印第安文学所走过的历程.理清和明确了印第安文学传统是美国文学的起始期;印第安文学传统经历了一个由"主流文学"演变为"弱势文学".又经过转型与再生,进入全面复兴的过程.着重解析了美国印第安文学的策略和意义.美国印第安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它根植于印第安民族文化.是美国文学中的一只奇葩.研究美国印第安文学是对美国文学的寻根,是对美国文学本质特性探讨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