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学人才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协调发展。中医人文教育既是医学模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中医人文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等中医人才为核心,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借鉴创新的高度统一,全面提升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夏 《晋阳学刊》2006,3(4):64-6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缺乏深度的哲学——人学思考,在这一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由根基处阐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须从人的发展视角入手。马克思哲学不仅设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人文意义,而且确立了与之相关的科学认识。建构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理解并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应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导向。  相似文献   

3.
兰明  邓金秋 《理论界》2013,(6):93-95
本文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进行了深刻说明,并且指出:科学精神遵循"真理尺度",人文精神遵循"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新的世纪,文化应该是东方与西方的"合唱",科学与人文的"交响"。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内在统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破解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时代主题,也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和谐文化应该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比翼齐飞”,才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而实现文化现代化,发挥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和谐文化的特质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从思想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从实践层面到教育层面,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趋势: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在内容、方法、精神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全新的实践和教育理念,成为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本质属性、功能发挥、开展方法的新视野和语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该以科学和人文作为实体内容,以科学精神的求"真"和人文精神的求"善"作为价值取向,以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超越功能为目标,以创新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为手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人文精神或人文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几年,国内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日趋激烈,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双方都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融合,但是双方在此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科学主义一方认为应该以科学精神改造和充实人文精神,提倡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文精神;反科学主义认为应该让科学回归人文.在这种状况下,只有建立以人文为基础的科学精神才能真正使科学与人文融合,而不至于流于口号和空谈.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期间,"先进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之间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宗教"的思想冲突,由此引发的"科玄论战"对研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问题富有意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融通并非指在同一层面上互补互益,而是指科学精神向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的跃升,即科学精神向人的"类本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8.
试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尧 《理论界》2005,(8):102-103
简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应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论中华传统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明中的精华文化.其内涵结构有两大系统,一是和谐的人文规范,以调和人际关系为特征;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互济,亦称"天人合一"说.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用现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批判继承传统的和谐文化,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有益于科技创新和谐机制的改善与运转.  相似文献   

10.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医学教育要克服传统医学模式中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的现象,积极探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途径,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科学文化研究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研究起步期、快速增长期和发展稳定期三个阶段。在形式上,研究成果数量增长近似于形成一个S型波动曲线;在研究内容和主题上,学界对于科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从宏观研究到微观分析、从科学知识层面到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层面、从自然科学扩展到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演变,逐步揭示了科学文化的多层次结构和功能特征,揭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尽管如此,国内科学文化研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今日,是人文精神大放异彩的时代,弘扬人文精神已是人们的共识。图书馆作为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精神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的重要载体,它的人文精神是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建社会和谐,图书馆与读者间的和谐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宗旨。其特征是在弘扬人文精神中体现出无私奉献和对读者奉献真诚的爱心,热情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贯穿在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近百年来,两种精神出现了不断融合的趋势。本文主要论证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性,并对其表现和意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思考入手,提出了中国人不善理性思维、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现实的思考,指明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国人真正做到用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人文   总被引:114,自引:0,他引:114  
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 ,其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科学作为西方的人文 ,是自由的学问。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唯人主义” (人道主义 )人文传统 ,由于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 ,有可能从根本上背离“自由”这个古典人文理想 ;西方近代科学作为希腊科学传统的继承者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 ,不仅保留了理性形式和自由精神 ,而且增加了实用的目的 ,以其效用服务于人类。在某种更深的意义上 ,近代科学的两大传统———理性与经验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这种新的理性形式。事实上 ,近代科学与人文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而互相隔离 ;另一方面又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弘扬科学精神 ,弘扬的应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 ,亦即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与人文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孙大为 《兰州学刊》2008,42(3):84-87
科学与人文同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其中科学是人文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和谐关系。本文立足探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揭示出二者融通的必然趋势。结合中国国情强调应维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此要发挥人文价值的重要作用,指出倡导科学和实现人文价值对践行我国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又产生了巨大影响,两者从相融作用、互补作用和双向作用等三个方面,表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方科学技术发展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引起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实际上,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紧张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对科技的迷信及其造成的人文迷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人文精神的推动力,使人文精神成为科技发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二者既是因果相继的先后关系,也是互为因果的平行关系.然而,科学发展更具有自然特性,社会和谐更具有人文特性,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既有正相关性,也有负相关性,因此,必须通过改革,不断调适发展路径,才能使发展趋于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旗帜.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自觉选择科学的发展之路,自觉消解非科学性发展问题,自觉实践人的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人的科学发展之理性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构人的科学发展之理性价值在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