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郑玄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常常引用《诗经》。若《三礼》中引《诗》,郑玄也大多作了解释。但是郑玄《三礼注》中的诗说,却和他后来作《毛诗传笺》时的诗说颇多矛盾之处。这是什么原因呢?据唐孔颖达说,是因为郑玄“注《礼》在先,未得《毛诗传》”。孔颖达这样说的根据,就在于《郑志》中郑玄答炅模问曾说:“注《记》(案指《札记》)时,执就卢君(案指卢植),后得《毛传》,乃改之。”  相似文献   

2.
"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的简称。郑玄为"三礼"作注,在依经立义、诠释经文的同时,还于经注中委婉表露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在郑玄看来,声律有尊卑之等,用乐有等级之别,形成了"诗乐尊卑论"。  相似文献   

3.
《周礼》是宋人争议颇多的一部经典。本文主要分析宋末大儒魏了翁《周礼折衷》的经学特点:魏了翁对《周礼》抱持尊重的态度,认为此书本完整,传世本的残缺是流传过程中造成的,而《周礼》见疑于后世的主要原因在于汉儒解经的分歧与失误;对代表汉唐《周礼》学权威的郑玄《周礼注》,魏了翁既肯定其学术价值,又进行了有的放矢地批驳;对于宋代《周礼》学代表作王安石的《周官新义》,魏了翁一方面肯定其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则批评王安石阿附郑《注》,未能领会《周礼》所蕴先王政治精髓,导致变法误国。这些特点展示了魏了翁的《周礼》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中,许慎对周礼的论述并不一致,不仅《异义》和《说文》的周礼观相冲突,而且《异义》、《说文》本身对周礼的叙述也前后矛盾。这种情形说明许慎对某些周代礼制的认识已不明晰。许慎如此,郑玄、何休也是如此。由此推测,汉代经学家对周代礼制的不确定认识是今、古学之分的原因之一。这对于重新认识汉代经学史,无疑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礼》一书 ,西汉时期由河间献王从民间搜集所得 ,王莽居摄时曾立博士。东汉时期《周礼》虽未立学官 ,但得郑兴、郑众、贾逵、马融等一班大儒的提倡 ,颇盛行于世。特别是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注 ,置之于《三礼》之首 ,更为世所重 ,成为古文经学的一面旗帜。此后《周礼》学历朝延绵不绝 ,至季清孙诒让作《周礼正义》而集其大成。《周礼》学的兴衰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前言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卒于献帝建安五年(公元127—200年),是汉末著名的大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而尤重《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郑注《三礼》常用“以今况古”的手法释经,即以汉代的典章、制度、文物、风俗、时事、方言、俗语等等,来比况和解释经文,使经义易明。因此,郑玄的《三礼注》中为我们保留了许多有关汉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其中许多不见于“正史”和其他典籍,还有许多则是郑玄当时据“目验而知之”者,这就更觉其可贵。郑玄《三礼  相似文献   

7.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的简称。郑玄为“三礼”作注,在训释名物、注解经文的同时,还详细阐发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对诗乐的生成、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后代研究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代注释书(西汉毛亨《诗经传》和东汉郑玄《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的语法学是笔者近年的研究课题,已发表的文章有:甲《高诱注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描写》、乙《郑玄的语法观与语言观》、丙《致动、意动现象的最早发现者》、丁《宾语前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戊《汉语词类“有解”“无解”的最早提出与划分》、己《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庚《汉代注释家的词类观》;本文谈几部  相似文献   

9.
那是在两汉时代出现了令人恐惧的病症,只要有人感染上,就会一个一个地死去,乃至一家一家地死绝。当时,人们观察出这其间的注连关系,就把这种可怕的病症叫做“注”。史游《忽就章》第二十三章:“寒泄气注腹胪胀。”作者自会其书“分别部居不杂厕。”此章专言疾病,则注即疰也。郑玄《周礼·天官·疡医》注写道:“祝读如注病之注。”刘熙《释名·释疾病》第二十六写道:“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注之为病,在《说文·水部》无注病义,《疒部》无疰病文。《广雅·释诂》一: “疰,病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据《周礼》郑注及刘熙《释名》写道:“‘注’与‘疰’通。”钱大昭《广  相似文献   

10.
先秦原始儒学本以礼学为核心,《春秋》为礼义之大宗。今文礼学"推士礼以致于天子",诸等级之间虽略有高低,却并不悬隔。古文礼学因此斥责今文礼学不知天子礼,由之将建构超绝性的天子之礼。因此,今古文礼学的差异,不在经书文本的今古文之异。古文礼学只是用古文礼经证明今文《仪礼》十七篇实为残本,但是,古文礼学的天子礼在古文礼经中也没有,而是出自《王史氏记》等传记文献中。传记文献的权威毕竟不够,于是,古文经学便以《春秋》为六经之首,居于礼上,发展出《春秋》稽合于律的学说,在《春秋》学内以《左传》压倒《公羊》《榖梁》,推崇《左传》深于君父之义,实则以秦制律令体系的"尊卑"取代了《春秋》的"尊尊"。刘歆晚年更进而提升《周官》一书的地位,以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名之为《周礼》,开始了以周公取代孔子的经学重构。郑玄的经学体系就是这样一个以《周礼》为核心重构的体系,这一进程在西晋臻于极致。杜预注《左传》以《春秋》"五十凡"为周公所作,彻底以周公取代了孔子的经学至尊地位。西晋王朝以《周礼》体系撰制《晋律》,杜预为之作注,完成了礼律一体的王朝政教体系。  相似文献   

11.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国语》韦昭注中大量存在着以复音词解释《国语》原文单音词的现象。经过统计,韦昭注中的联合式复音词1272个,占韦昭注复音词总数的47.09%。通过从词义、词性、语序等方面细致研究这些复音词,并将之与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时期乃至现代汉语联合式复音词进行比较,得出先秦时期语义的严格限制在三国时期已被打破,语义的外延在扩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讨论首字为"不、无"的双音节词的结构类型.我们认为,多数情况下,"不"后跟动素和形素,构成偏正型合成词,"无"后跟名素,构成动宾型合成词;但"不"后也可以跟名素,"无"后也可以跟动素、形素,其结构类型应具体分析;还有一些语素意义不明的双音节词不宜讨论其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3.
很多学者对上古汉语专书中的复音词作了定量—定性式的研究,得出大量可信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分别把数量、频率、义项、构词方式是否完备等四个方面作为判定单音词复音化在上古汉语进程中的标准,可以发现上古汉语中的复音词在数量上有了快速的增长,并且汉语的各种构词方式在上古汉语末期已经基本具备,这说明单音词复音化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快速的增长,但复音词在使用频率的高低和义项的丰富程度上还是远远低于单音词,这说明单音词复音化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4.
《春秋左传考义》是日本江户时期龟井南冥对《春秋》经文及传文中存疑的语句进行精心注解的一部重要著作。龟井南冥善于实证研究,注重义理探析和语气照应,对无法精准训释的内容或并存诸家之说以备案,或存疑不考以阙疑,从而保证了注释的客观公正;他以批评杜预注为出发点,指陈杜预注失误、失考、失于详、取臆说、强为之解等,并逐一辨证,或补充杜预说,或立新说;他在材料的使用上强调可据性、可靠性,注重广泛寻求类似的语例和事例,尤为注重从《春秋》经传中寻求相似的例子加以比勘进而得出结论。《春秋左传考义》有力地扭转了江户时代日本学者研治汉学局限于宋明理学的风尚,标志着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由宋学向汉学的转变,在《左传》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语构词范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缩式双音词的流行使用表明“双字格”凭着极强的新词生成能力已成为汉语构词范式。其形成经历了“模仿范例—泛化定型—格式化—词化”的发展过程。组合式“双字格”的形成,是以联绵词为范例,逐渐泛化定型,成为汉语双音构词的基本格式;简缩式“双字格”的形成,则选择了以组合式“双字格”为范式,这一选择在客观上促使了“双字格”最终成为汉语构词范式。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使用的联绵词比较多。根据联绵词的语音特点和使用情况,可以把《庄子》中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三类。研究发现,《庄子》中联绵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共收录了72个"不+X"类双音节动词,文章认为这72个动词不符合汉语双音词判定的意义标准,并对它们的成词过程进行了简单描写,研究认为:只有"不讳"和"不行"可以作为双音词收录,其他70个"不+X"类双音节动词都应该剔除。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假如‘X’没有反义词‘Y’,那么‘不X’就是‘X’的反义词"的观点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规则,不能用来证明"不+X"类双音节成分是词。  相似文献   

18.
“跑”的概念上古汉语说“走”。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的层面上,“走”在共同语表现为后起义“步行”成为“走”的基本义,本义保留在成语里,或只作为语素义用来造词,“跑”替换了“走”。广州话保留了上古义,古代的“走”至今单说单用,作根词大量造词;沿用引中义创制方言词;受普通话影响,以“跑”替代“走”在当代广州青年的口语里极为突出。研究表明:由于词义演变的复杂性,古汉语常用词在共同语和方言里的变化是不可能一致的;又由于广州方言和共同语是不同的词汇系统,表现出来的结果也往往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我说声"苹果",你的大脑可以马上浮现一个苹果的表象;你说声"原则",我不管怎样努力,也无法想象出一个什么原则的表象.我们把"苹果"这样的词叫做潜像词,把"原则"这样的词叫做非潜像词.依据潜像信息与语义特征在潜像词中的作用,我们将潜像词分为三个小类.其中二类潜像词和三类潜像词才可能进行义素分析,而一类潜像词是无法进行义素分析的.  相似文献   

20.
原始汉藏语的音节结构和构词类型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承认原始汉藏语构词类型中存在单音节→双音节和双音节→单音节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不能武断地认为原始汉藏语的构词类型是以双音节单纯词为主的。文章从3个方面对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和构词类型进行了探讨。第一,汉藏语中大量的双音节单纯词由单音节词按一定的模式演变而来,证明了单音节词的原生性;第二,汉字作为文字具有固定的单音节的读音,不能任意地读为双音节词;第三,必须区分词中的语法成分和非语法成分,不能把带有语法化成分的双音节词看成单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