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自身的欲望一直被压抑和遮蔽.直到新文化运时期,女性被禁锢的生命欲望才逐渐释放出来,女性才开始了性爱意识的现代觉醒.在冯沅君、石评梅、丁玲、张爱玲、苏青等为代表的现代女作家笔下,性爱观念从颂扬禁欲的纯洁爱情逐渐发展为追求灵肉的和谐一致.这一发展变化始终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基于人的道德和尊严,以性的觉醒来丰富和完善自我生命.  相似文献   

2.
《钢琴教师》中的菲勒斯:欲望的流动与权利的展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教师》为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女士的代表作,对人物的变态扭曲心理进行了逼真的刻画和深入的挖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精神分析色调。精神分析学本质上是“欲望的解释学”,而欲望则是拉康最重要的理论概念,本文从欲望理论入手,解读耶氏的这部代表作中欲望与权利、压抑与变态之间的艺术张力极其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3.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利用"言情"来表现人性,是李碧华最为擅长的方式.她的小说诉说着一个个有关亲情、爱情或是友情的故事,将笔触直抵人性深处,把人性中最为阴暗、丑陋、残暴的一面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她又流露出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赞美.她将人性之恶归结于社会生存环境的压抑和人的本能与欲望的无限膨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活经历和情感观念历程上,对夏洛蒂·勃朗特本人与她的《简爱》中的主人公作一比较,说明《简爱》的创作心理主要是作者长期受到社会、生活和情感的压抑而产生的宣泄欲求和叛逆性格,并认为在简身上还表现了作者自己既追求平等、爱情,又重视物质财富的婚姻理想。  相似文献   

6.
奥菲利娅的性格是不和谐的,其柔顺的性格呈现出病态特征.而病态的柔顺性格则与她所受的教育与男权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男权文化长期压抑、培育、欣赏的结果.在强势的男权文化话语的掌控下,清醒状态下的奥菲利娅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她那被压抑的情感渴望和生命本能却在精神失常之后的"疯语"和"谣曲"中表现了出来,而此时的"疯语"却已不被认可.由此,悲剧<哈姆莱特>又增添了几分悲剧性.  相似文献   

7.
一、现存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人的心理(主要指意识)与高级神经活动、社会活动的关系,是哲学界和心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意识的本质,无疑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在我国学术界,这个问题的争论曾一度遭受到片面的压抑,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尤其是随着心理学以及控制论、信息论、智能模拟等学科和理论的发展,这个问题又被人们尖锐地提出来。  相似文献   

8.
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次要人物小时光老人长期被评论界忽视,这与他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的.小时光老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有着重要意义:他对裘德来说意味着欲望的后果;对苏来说象征着欲望的部分觉醒;对阿拉贝拉而言,时光的存在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证明她是一个没有丝毫母性的充满欲望的女人.  相似文献   

9.
余华很多作品中充满着忧郁、恐惧的少年灵魂的痛苦悸动,个体的心路历程以及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余华记忆中刻下印痕,成为其精神定型期的创伤,余华正是借助文本来展现源自于生命本体体验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把写作变成对记忆的书写与继续,并在其童年创作视角的选取和暴力主题的选择上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次要人物小时光老人长期被评论界忽视,这与他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的。小时光老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有着重要意义:他对裘德来说意味着欲望的后果;对苏来说象征着欲望的部分觉醒;对阿拉贝拉而言,时光的存在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证明她是一个没有丝毫母性的充满欲望的女人。  相似文献   

11.
尼赫鲁时期,印美经贸关系主要体现为印度“一相情愿”对美国经济援助的单相思;而贫困的印度却无法在经济贸易、投资上吊起美国的胃口。对美国而言,它也乐于利用经济这张王牌,时时处处对印度威逼利诱,企图把印度拉上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通过对印美两个具体国家的案例分析,将有助于理解一国经济的增长对民族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改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结构的影响何在;运用经济手段能否达到民族国家间既独立又彼此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解洪祥 《文史哲》2005,(1):110-116
反思意识的匮乏是晚年丁玲的症结所在。一方面 ,是由于丁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有的精神结构使她内心深处满蓄着对反思、特别是对政治反思的深切的惧戒 ;另一方面 ,则由于丁玲精神上横亘着勾销论、抵消论这两大思想障碍。丁玲一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社会政治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 ,忠实的共产党员 ,革命战士 ;一极 ,政治磨难 ,被视为叛徒 ,反党分子 ,右派分子。这种独特人生的两极铸就了丁玲精神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所带来的振奋和欢乐 ,铸成精神的天堂 ;一极 ,政治磨难则把丁玲推向精神的炼狱 ,痛不欲生。丁玲摆脱政治磨难、追还政治真面的强烈欲望 ,使她的言论、行动乃至创作有了双重性质。一重 ,发自内心 ,是内在要求的自然流露 ,这是根本的方面 ;一重 ,则是有意为之 ,则是向群众、向组织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同党同革命的始终一致和绝对一致。这种“有意证明” ,极大地堵塞了丁玲反思的路。丁玲的勾销论、抵消论 ,有其片面的真理性和历史合理性 ,不应一概否定 ;但作为反思的障碍 ,却又是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从日常生活叙事看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日常生活叙事角度,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生活观。她看重日常生活,持独立、坦率的人生态度,并由此形成她的写实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张爱玲小说从金钱、欲望角度,将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人间真情作了彻底的解构:抓住钱就抓住了幸福的金钱观,以金钱、名利铺底的情爱欲,不能帮助人们逃脱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被视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大本营,然而次贷危机后,美国贸易政策却明显地转向保护主义。回溯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美国学派的经济思想,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早期所惯用的政策选择,自由贸易只是其确定经济霸权地位后的选择。因此,美国在危机后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其历史渊源,不能说是其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向保护贸易的根本性转向,而是其经济政策又回归了保护主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在父权家法社会中,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霸权话语中,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身份。《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就是父权家法下的牺牲品。张爱玲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财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曹七巧悲剧重新解读,指出曹七巧的悲剧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父权的否定。  相似文献   

16.
农迎春 《河北学刊》2006,26(4):131-133
蘩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物质生活的富有、精神生活的贫困导致她成为肌理病(忧郁)和心理病(偏执)的共生体,其症状最终表现为疯狂的欲望和“雷雨”的性格,其复杂蕴涵则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以及个体生命力的创造性与破坏性力量相兼相制而显现的深刻人性深度。  相似文献   

17.
从虚拟经济角度看国际贫富差距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虚拟化进程的加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较之过去愈加明显。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价值化”的财富积累方式、攻击性的金融投机以及信息资源优势。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 ,我国应稳定价值体系 ,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适度开放金融市场 ,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确立利用信息和知识促进发展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8.
张丽丽 《齐鲁学刊》2008,13(3):155-157
从自身生命的历程中,萧红在心理上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民间情结,由此决定了作家在创作中对下层社会的关注与向民间立场的转移。萧红作品中注重表现民间潜在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志以及民间原始情义的博大和仁慈。风俗民情的渲染和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民间风景得到了更充分地呈现。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在以市民社会为读者群的小说创作中,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对话:不同于新文学以知识分子及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张恨水明确表示,其读者群是市民阶层,作品突显出了文学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作家始终自觉地让文学作品与大众站在同一阵线;在女性婚恋主题上经济与道德的对话,张恨水塑造的仍然是与时代俱进的女性,然而不同于新文学中强调女性“灵魂的提升”与对崇高生活的幢憬。张恨水注重描写在生存经济压力下的爱情,其笔下的女主人公始终处于选择与被选择的位置,着眼于市民社会中世俗的生存与爱欲的挣扎之中:人物活动空间的转化中,人物心理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话。张恨水小说文本所描绘的多数是大都市的图景,这些描述深深地打上了已经被都市化了的作者本人的精神烙印,而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无所归依,这正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己所来自的乡村无法摆脱的眷恋.而作者更为重点表现的是人物对城市的深沉的依赖和以城市作为自己最终归宿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李燕子 《云梦学刊》2011,32(6):107-109
在《福》中,库切对笛福现实主义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克鲁索的荒岛故事进行解构,在虚构的故事中插入一个女主人公苏珊,并通过克鲁索的死去使其成为故事的主要见证人。苏珊讲述故事(历史/真相)的强烈愿望与不懈努力,揭示了白人女性对话语霸权的反抗与颠覆,也反映了作者库切对父权统治和话语霸权的忧虑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