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我国的粮食购销体制,30多年来一直实行“统购统销”.这一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政策越来越表现为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财政上的一大包袱.因此,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购销体制作了重大改革,即把长期以来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改为“合同定购’.从这几年执行“合同定购”的实践看.“合同定购”这一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作为已经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福建省,其粮食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本文旨在强调要在把握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与粮食安全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考虑粮食安全战略,并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就当前粮食生产和 流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另是主销区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需要采取的措施,主产区在继续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政策,到主销区的福建、主产区的江西两省进行了调查。 一、对当前粮食生产、 流通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预计今年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和稻谷优质化进程将继续推进。近年来,针对粮食出现的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局面,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发展市场销路好的优质粮生产。从福建、江西两省情况看,这些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福建…  相似文献   

4.
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及实现目标所需具备的条件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就是要通过发挥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作用(市场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起补充和调控作用),增加农民收入,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企业效益,实现粮食产业的稳健发展,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实现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目标,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产销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供求矛盾突出,其主要原因是生产与市场脱节、重视产区轻视销区、缺乏完善的购销合作机制等,因此,应采取对产销区粮食协作的指导、完善粮食合同订购制度、调整粮食风险基金补助比例、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措施,建立起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产销协调机制,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6个阶段,即1979-1984年的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85-1990年的粮食流通双轨制阶段;1991-1996年的两条线运行阶段;1997-1999年的深化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阶段;2000-2003年的放开销区保护产区阶段和2004年以后的粮食购销市场化阶段。总结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2001年是浙江省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第一年。为了及时了解粮改一年来,全省农户粮食生产与结存情况,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2700户农村住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户的粮食生产和粮食结存水平继续保持稳定,粮食安全系数比较高。  相似文献   

8.
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全面推行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黑龙江省农村粮食流通体系中各主体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发展速度仍较慢,发展层次仍较低。加强和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界面管理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粮食流通体系良性运转的关键。论文在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体系界面构成之后,提出了界面管理中存在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中间环节冗余离散、中介组织不完善、信息交流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简化粮食流通界面、建设高水平中介组织、加强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是国家粮食价格政策的主要目标,2004年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理论和相关数据证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农民增收还不十分稳固,粮食安全还存在新的隐患。对此,一是坚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生产成本;三是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为契机,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农民一样有了较大的改善,1978-2004年间,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9元增加到 3025元,26年中提高了23倍。但与主销区相比,主产区农民收入与主销区农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值得研究。一、主产区农民收入结构特点 (一)主产区农民现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城  相似文献   

11.
以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产销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为切入点,对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产销利益协调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影响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协调机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一、农业税制改革可与当前的粮食购销政策相结合 2000年 3月 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确定安徽为试点省,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即向全国推行。新税制的推行将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过重的负担并长期稳定。但笔者认为,如果把农税改革与粮食购销政策结合起来同步进行配套的改革,还能极大地完善当前的粮食购销政策。所谓与粮食购销政策结合起来进行配套改革,就是将农业税征实,采取农民无偿交纳公粮的办法(粮钱并行),以公粮代定购,即取消粮食定购政策,在国家牢牢掌握足够的储备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实行政府统购统销、封闭市场流通的政策,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稳定粮食市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局部地区“卖粮难”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等新情况的呈现,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2001年,浙江、广东、海南等省率先放开粮食市场,一方面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另一方面为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了WTO,粮食产业将走向国际化,人们更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主销区的市场份额占有情况是否会发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1—2012年年鉴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粮食主销区、主产区和平衡区省级层面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农村劳动力依然过剩,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与粮食产出呈负相关,说明这两个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促进其粮食生产发展有利;粮食主销区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量与粮食产出呈正相关,说明粮食主销区农村劳动力继续外流不利于其粮食生产的发展;就全国整体而言,农村劳动力依然过剩,说明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从1985年开始,粮食收购由统购改为计划内的合同定购和计划外的市场议购的“双轨制”政策。这是我国粮食收购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旨在建立新的粮食购销体系,搞活粮食商品流通,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和发展。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弱化,加之近几年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粮食需求矛盾突出,导致粮食收购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粮食收购“大战”的现象屡见不鲜。突出的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6.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分别对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主销区国有粮食企业、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有粮食企业销售和收购序列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销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序列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产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和销售序列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所受国有粮库轮换制度和粮食储备规模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和成因,论文提出了提升粮食安全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务院的规定,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率先取消粮食定购,逐步实现粮食生产、收购、销售的市场化。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深化,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就近期粮食购销市场化问题进行调查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一、如何运用市场机制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事关国计民生,安全不容忽视。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对粮食安全会有什么影响,如何稳定粮食生产和供应呢?过去的思路是依靠政府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保证粮食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公私合作已经在公用事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正推进的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粮食储备一直是粮食安全保障的重心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应当借鉴公私合作的成功经验.我国《粮食法》应当以“公”为重,完善政策性粮食储备制度,以“私”为本,构建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并创新粮食储备公私合作的效益提升机制,加强对粮食储备公私合作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政府粮食储备能力显 著增强,区域布局问题值得关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 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当前我国政 府粮食储备主要布局在粮食主产区,而居民粮食消费主要集中在粮食主销区,政府粮食储备 区域布局安排与居民粮食消费区域分布并不契合.这种粮食储备布局安排会造成粮食产区 向销区“倒补贴”、销区“搭便车”现象频发以及时段性集中运输矛盾突出等深刻影响.基于 此,借助宏观调控理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理论、博弈理论和流通理论,从完善政府粮食储备宏 观调控机制、建立粮食储备产销区资金保障机制、构建粮食储备产销区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建 立产销区完善的粮食流通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优化政府粮食储备区域布局的路径,充分 发挥政府粮食储备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价格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我国粮食市场高质量 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收购价格,鼓励粮食经营多元主体依法入市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作为异军突起的私营粮商,是如何参与粮食市场流通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到黑龙江省讷河、拜泉、五常、宾县、青冈等县(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