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契约文书是敦煌社会文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反映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口语性强。契约文书中一些词语各类辞书未予收录或虽收录但释义不完善,在此予以考释。  相似文献   

2.
乜小红新著《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是《俄藏敦煌遗书》出版以来第一部对俄藏敦煌契约文书进行专门性研究的一部著作。堪为拓荒之作。本文对其做了简要评介,指出了本书的三个特点。首先,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的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次,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深入细致地对俄藏敦煌契约文书进行了研究。第三,本书以大半篇幅俄藏契约文书逐例录出文书、注释和研究阐述。最后对本书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敦煌契约文书保存了许多唐、五代口语词和俗语词,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这里选择数例《汉语大词典》未收之词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4.
[提要]契约文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最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文献依据。在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既是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吐蕃社会经济和语言文字的重要材料。根据这些契约文书中的交易时间、交易物品、参与人员、签名印证,对契约的概念和称谓等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可以发现这些文书是中原契约文书的承袭和沿用,是中华民族内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这些契约文书的内容既反映了敦煌地区的农耕文明、社会经济成就及经济制度的进步,也附载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对于研究当地部落建制和民族构成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敦煌契约文书辑校》是目前辑录敦煌契约文书最丰富且释录精审的一部著作,是学界研究敦煌契约文书不可或缺的资料.笔者对照敦煌契约原件图版,通过文书内部互证,对《敦煌契约文书辑校》的录文进行了一些拾遗补缺的勘正工作.  相似文献   

6.
敦煌社邑文书保存了许多唐、五代口语词和俗语词,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这里选择敦煌社邑文书中语素“破”参构词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7.
该文系日本学者武内绍人所著《敦煌西域古藏文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导言,讨论了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约文献的全貌,列举了这些契约文书的种类,各种文字风格和书写形式,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和语言背景,内容独特,自成一文。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敦煌契约文书内部互证法,考释与"抛擿""均亭""醒甦""口分"相关的四组词语。这四组词语中,有些词《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尚未收录或尚未释义,有些词前人考释还有商榷余地,有些词的字形变异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郑炳林先生的《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和王仲荦先生的《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的录文、校注,细按所涉诸地理文书原卷真迹之图片,采用对校或理校,加以考订辩驳,整理成文,主要成果共19条。  相似文献   

10.
《清河州契文汇编》一书是研究清朝甘肃临夏地区经济、法律、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同时,它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保守性特征,因此有着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通过对河州契约文书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考释,既可以彰显其语料价值,也可为大型辞书编纂、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量词和类别词研究历史的回顾及特点的比较,认为壮侗语中存在有类别词,它不同于传统的量词,是名词发展为量词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这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复音虚词从产生到普遍使用,经历着由语言内部及外部多种因素作用而导致的变更。其中,词汇的语法化是一个重要的显著趋势,我们发现:产生于古代并且至今还在普遍使用的一些复音虚词在语法化的趋势中,其中的某个单“字”有演变成为一类词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清水江文书是苗侗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透露了苗侗民族传统社会的诸多历史信息。笔者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就有不少汉字记侗族语言的单字和词汇。本文精选20份契约文书并从中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10个侗字,结合地方史志,具体考证并分析这些侗字的本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清水江文书提供必要的侗族语言线索。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用和语言的互动关联,语用上的强调可能会渗入语言而成为语言自身的构成部分,语言会用某些显性语法形式标志被强调成分并使其范畴化。意义制约着汉语语词的历时流向,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特征的语词往往会呈现为相同或相似的演变趋势。汉语的增量语词有通过语法隐喻、从其他认知域投射到言域中演变为强调标记的可能。这可通过增量语词的基本类型,如持续量语词、延及类语词、复加类语词的某些演变范例给以说明及解释。汉语的虚化成分并不单纯,从增量语词演变来的诸强调标记既有作用上的相似性,也有价值上的对立性,造成对立的主要原因是诸强调标记从它们的源词那里继承了某些特征,并且可能演变出了新特征。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出土文书因保存了大量的方言俗语词和新词新义而成为语言研究的珍贵语料。以《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例,其中的"勘责"、"庄坞"、"保知"、"即顿"等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未见,多为唐代新兴语词;而" "、"餧"等俗语词系形近而误录,"的见/的知"、"百方"则例证偏晚。正确释读这些俗语词,对于系统整理敦煌文书和深入研究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述补结构在苗语中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苗语中存在具有补语特征的名词,这种现象与量词发展程度的高低有关。苗语中存在差比句补语,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苗语的SVO型和前置词型特征比汉语典型。苗语中存在丰富的状词补语,且趋向于丰富、细腻。  相似文献   

17.
二语素为类属关系的双音词是偏正式双音词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类双音词和一般偏正式双音词不同,表意上存在羡余成分,语义上多为前正后偏式,形式上绝大多数是“属+类”式,词性上都是“名+名→名”式。《齐民要术》中这类以动植物为主的双音词,上古一般都以单音专名相称,后来逐渐构成类属关系的双音词。其主要原因是专名单称不能清晰、明确、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有的专名词义后来逐渐扩大,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另外魏晋南北朝汉语词汇双音词化也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类文献是上古时期一种载录“善言”的文体,它们因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而致使其生成方式存在差异。最初的语类文献大都源于仪式,但周初经过周公制礼作乐之后,导致宗教仪式蕴涵更多的理性因素,《尚书》是其典型。周代政治实践特别重视道德理性,盛行规谏风尚,于是出现政典型语类文献《国语》。春秋时期的学术发生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私学盛行,导致教学型语类文献《论语》的出现;一方面私人撰述风气流行,于是产生著述型语类文献《老子》。  相似文献   

19.
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很多词在两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有些词虽然可以在两种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词,但在语义与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不同.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就英汉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英汉词义的非对应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集整理大冶陈贵镇方言口语中的合音词来展示大冶方言语貌.大冶陈贵方言的合音词数量较多、类型较丰富、合音方式较灵活.有二次合音词、局部合音词、叠音词合音.有部分合音词与原词比较语义发生变化.大冶方言中的合音词是由急呼而形成的历史音变.这些合音词和大冶话中的情意变调一起,体现了大冶话作为方言口语的实用性、简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