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疆战争是张学良先生中年所做的三件大事之一。战争从1929年8月13日开始,经历了三江口海军之战、同江之战、富锦之战等战役,东北军民损失惨重,12月22日中苏双方签订《伯力协定》,苏联恢复在东北的权益,张学良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张学良为收复祖国领土主权的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马勇 《百姓生活》2014,(11):51-53
1894年的甲午战争距今已整整两个甲子。甲午战争爆发120年后的中国,已非原来的中国,日本也不再是那时的日本。世易时移,世界、远东、中日韩都已发生巨大改变。由于最近若干年,中日、日韩三国在历史和领土等问题上发生一系列纷争,现在再来审视这场战争的缘起过程及教训,就具有很不一样的意义。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北问题在战后国共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 ,以及中国从和平走向战争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946年 1月停战令下达后 ,由于国民党坚不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 ,导致东北战争的爆发。在马歇尔调停之下 ,东北暂告停战 ,但是美国前后不一的立场得不到国共双方的认同。更由于国民党的顽固自大 ,使东北停战期内的谈判一无成果 ,国共双方在以往几个月中因为内外形势而建立起的脆弱互信 ,并未因东北停战而得以继续。相反 ,国共双方均对全盘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东北问题最终牵动大局 ,全面内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日俄两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推行各自的"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经过外交、军事准备之后,在中国神圣领土上进行了一场非正义的"分赃"战争,软弱的清政府宣布"中立",听任"两个强盗"的厮杀、掠夺。得势的日本从中国攫取大量权益。这场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15”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国土上,中日两国进行了长达15年的战争,尤其是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战争的硝烟弥漫整个中国的土地。对这场战争,中国一方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一方则称为“日中战争”。尽管有极少数的日本人企图歪曲历史,但日本政府的外交辞令和绝大多数日本人民都明确承认“日中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仅从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的损害来看,中国民间人士死伤为2000万,军人430万,日本军人130万,堪称是极为巨大、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在当时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各自的命运,而且至今在中日两国的政洽、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年五月七日的《苏报》上,刊登了一条京师大学堂学生“鸣钟上堂”,举行拒俄集会的新闻。这场发生在七十五年前京师大学堂里的轰轰烈烈的抗俄斗争,就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爱国学生运动。这次运动是由于沙俄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引起的。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沙皇俄国已经掠夺了中国东北、西北边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领土。但是贪得无厌的老沙皇还想进一步吞并整个东北三省。据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供认:“我们皇上的脑袋中有宏大的计划:为俄国夺取满洲(即东北),把朝鲜并入俄国,还想把西藏并入本国……”。一九○○年,沙俄趁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悍然出动了十七万侵略军,由沙皇尼古拉二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太平洋的霸权,在中国东北地区打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即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是由帝国主义掠夺瓜分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沙俄争夺殖民地的“远东政策”和日本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部和关东军精心策划的武力侵华事件,从此开始了长达15个年头的侵华战争。这场日本侵华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武装强占中国东北。在日本决策者看来,中国东北土地广阔,资源富饶,便于日本移民,一旦吞并,日本将由资源贫乏国家变成资源富饶国家,形成独立的经济实体。日本决策者看中了中国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旦占领,不但巩固对朝鲜统治的地位,还可以此为战略基地,北犯苏联,南侵中国内地,重新瓜分世界。  相似文献   

9.
1982年5、6月间,南大西洋上炮火连天,销烟弥漫,英国与阿根廷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争执了150年后终于兵戎相见,酿成了一场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南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战,历时两个半月。这场战争不仅使交战双方损失严重,而且影响深远,波及世界。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本政府逐渐逃脱侵华战争的赔款。日本政府能够逃脱侵华战争赔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美苏冷战形势的发展是日本政府逃脱侵华战争条款的根本原因,中国内战的发生使日本政府在赔偿问题上有了可乘之机,苏联对日作战后对中国东北的掠夺成为中国对日索赔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继发动“九一八”事件吞噬我国东北领土以后,又挑起了“一二八”淞沪战争,国民党政府惊恐万分,准备迁都洛阳.然而曾几何时,1937年7月7日日寇又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再攻上海,蒋介石被迫抗战.落介石不愿发动广大群众参战,只依靠单纯的军队防御,以致将士们血战数月,淞沪终告失守.日寇气焰高涨,直下南京,国民政府逃往四川.镇江也于1937年12月8日为日军所占领,镇江人民自此过了八年之久的亡国奴生活.  相似文献   

12.
亚罗事件     
(一) 一八五六——一八六○年英国、法国和中国卷进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被冠以不同的名称。一般来说,不同国籍的人给这场战争起了不同的称号。中国史学家都称它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史学家倒喜欢称它为第二次英中战争,甚至称它为第二次中国对外战争;还有一些史学家称它为亚罗战争。严格地说,上述名称都有不适当的地方。首先,这场战争不是因为鸦片的纠纷打起来的,尽管在许多方面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但称它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仍是不太适当的。归根结底,这场战争是英国经济  相似文献   

13.
1860年5月,太平天国第二次击溃江南大营,进入晚期军事鼎盛时期。这期间,太平军曾三次进攻上海,时间分别是:1860年8月、1862年1月、1862年8月。作为太平军整个江南北战局的一部分,与同期的其他大事相比,一战上海并不太引人注目:整个军事行动持续时间仅五天:16日——21日;太平军投入兵力三千人,作战另一方投入兵力为清勇二千人、英法联军一千二百人;波及地域极为有限,除上海县之外,仅有松江一地;战争过程也颇为简单,可以说是一场遭遇战。然而,由于与若干特殊的历史要素相关,却使得这场战争的意义非同寻常。这些历史要素如:外国在华势力的介入;清廷启用湘军首领曾国藩;战争双方争夺的对象是外国租界规模初具的上海……特别的,这场战争发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而正趋激化的时刻。  相似文献   

14.
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四十一年(1613),长达二十年的建州征海西乌拉国之战争,是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战争中最长的战争。这场战争具有哪些特点,战后又有怎样的影响,似乎未被引起注意。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国家之间至今仍存着不同情况的领土争端。日本与中国,俄罗斯以及韩国的领土争端基本上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主要由战争改变的边界和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侵占的领土所致。本文旨在从条约法效力的角度,比较这三对领土争端,探求日本对待领土争端中历史性条约的态度,从而获得对解决中日领土争端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1969年3月2日至17日,前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并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开火,中国边防军奋起反击,成功保卫珍宝岛。在各类报道中,来自俄方的相关资料寥寥无几。最近,俄罗斯军事学者弗拉迪斯拉夫·莫洛佐夫利用俄国防部中央档案馆刚刚解密的档案,披露了珍宝岛冲突期间苏联武装力量的行踪。没有特意向苏联方向开火按照莫洛佐夫的观点,长期性的中苏领土纠纷是1969年爆发珍宝岛冲突的主要原因,由于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协议,导致以乌  相似文献   

17.
唐硕 《中华魂》2013,(7):60-61
1962年冬,我军某师在中印边境东段瓦弄,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这一仗如同当时西方记者描述的,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惩罚了印度侵略者,维护了我国的领土的主权,壮了军威,扬了国威。作战期间,我是师的作战参谋。这场战争,虽过去50年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抗日战争阻止了日本对苏联的入侵万红1937年7月7日,惊天动地的芦沟桥事变一声炮响,宣告了日本全而侵华战争和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法西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在近代侵略战争史上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日本从1894年6月2日决定战争而出兵朝鲜,到7月25日偷袭丰岛实际开战,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寻找挑起战争的借口,妄图掩饰这场战争的本质。先决定战争,然后再寻找开战的借口,这是历史事实的真相。本文试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宋辽战前双方国势宋辽战争长达二十五年.双方“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争夺燕山要区.为说明这场战争的总过程和最后结局,对战前双方国势作一简要的叙述,是十分必要的.先说契丹辽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的六七十年间,契丹国势一直是兴旺的、发达的和日趋强大的.早在阿保机即位前契丹社会内部所孕育的封建依附化关系,在建国之后得到广泛的发展.建国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